潘学锐,隆建,徐旸祎
摘要:嘉陵江流域中下游紫色土区域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土地资源,同时这一流域因地形结构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该文介绍了嘉陵江中下游流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危害进行分析,总结归纳防治措施,旨在对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嘉陵江;水土流失成因;治理措施
潘学锐,隆 建,徐旸祎. 嘉陵江中下游水土流失成因与防治措施[J]. 农业工程技术,2018,38(2):28.
嘉陵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点产沙区之一,据相关资料统计,嘉陵江流域年输沙量1.4亿吨,占长江上游的26.6%。流域内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进而加剧了土壤的退化程度,导致生态失衡,在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方面都造成严重影响,大大缩短三峡工程的使用期限。受嘉陵江流域干、支流等空间变异的复杂性,流域地理地质条件的多变性,人类活动以及水文水力条件的随机性等的因素的限制,该文只针对嘉陵江流域中下游进行归纳总结。
一、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29°20'N -33°50'N,105°40'-107°15'E)为嘉陵江中下游,位于四川盆地东部,面积为3万km2。区内地形高差显著,地域辽阔,地貌上西北高、东南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流域内植被垂直分带性及地带性明显。区域内人口分布不均,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区域内人口增长过快,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使得区内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惡化。流经该区的嘉陵江含沙量居长江各支流之首,已严重威胁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和沿江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二、水土流失成因及其危害
1、地形地貌因子
嘉陵江流域中游流经四川盆地北部低山丘陵区和中部丘陵区,河谷宽度由上而下逐渐开阔,水流平缓,河曲发育;下游流经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河谷宽窄相间,流经背斜低山时形成峡谷,流经向斜谷地时形成宽谷[1]。不少地段河谷为V形,谷坡陡达40%以上,且区内70%以上为丘陵地貌,使得坡耕地面积增大。且区内地形起伏明显,岭谷高差悬殊,自然坡度大,导致暴雨一到,地表径流极易汇集导致水土流失。
2、土壤因子
嘉陵江中下游域内的成土母质紫色岩等抗风化能力差,成土速度快,风化产物松散,易随水流失,造成其形成的土体结构差,土粒分散,土层浅薄,是极易侵蚀的土壤类型[2]。
3、气候因子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潮湿,利于基岩风化,易发生滑坡侵蚀。特别是区域内雨水丰富,流域内年降水量在1000 mm以上,且雨水集中在夏季,强度大,冲刷作用明显,易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3]。
4、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相关资料的总结整理,人类活动的影响大致为以下几点:
随着山区经济的逐步提升,当地的人口居住量也不断增多,导致土地出现紧缺现象。因此,人们开始开发利用陡坡,盲目的破坏生态环境,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由于当地生态意识淡薄、土地利用结构的失调,林地面积较小,农用地比例增加,加快了水土流失的速度,导致沟壑不断增加;反过来,沟壑密度的增加直接对年土壤流失的总量造成影响。
区域内如果水土流失程度比较严重时,导致土壤耕作层被连年冲刷,影响土壤的肥力,进而使粮食产量逐年降低。
三、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的意义就是保护土地资源,减少洪涝灾害,维护生态平衡。对于嘉陵江中下游流域的治理应从实际出发,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三者紧密结合,因地制宜。以预防优先,防、治相结合。
1、进行综合治理改变微地形地貌
在坡度大于25°区域,土壤保肥能力差、不利于耕作的地方,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地面糙度,对坡地径流起拦挡作用,减少降雨对坡地的击溅侵蚀,涵蓄水分,或发展各类经济林木,增加农民收益。在坡度小于25°的地方采用工程措施,改坡为梯,减缓坡度,减短坡长,配以合理的灌排工程。
2、发展水利工程
嘉陵江中下游降水丰沛且集中,这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建设水库群,可拦截大量泥沙。在坡面治理工程中修建配套的排水设施和沟道工程中配套的沟头防护工程,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自然灾害的形成,保护流域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3、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条件
采用合理的能改变微地形、增加地面糙度的模式;能增加地面覆盖度和地膜覆盖的耕作方式以及提高土壤入渗和抗蚀能力等措施。
4、解决农村能源结构
改变了农村能源的结构,使植被得以自然恢复,使得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减弱,产沙量减少。
5、合理规划土地
科学规划城镇建设、严格控制城镇用地。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向农村居民小区过渡,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又通过土地复垦增加耕地,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嘉陵江中下游流域的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水土流失现状的介绍,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危害的分析及其防治措施的总结归纳,对于该流域的综合治理有了较为清晰明了的思路,同时也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有了认知。在治理过程中需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尤其是调节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国家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和群众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
[1] 陈 众,田 丰,董 俊.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丘陵山区坡面侵蚀产沙量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01:186-191.
[2] 仙 巍,邵怀勇,周万村.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动态监测与预测[J]. 水土保持研究,2005,02:61-64.
[3] 仙 巍,邵怀勇,周万村.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近30年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研究[J]. 地理科学展,2005,02:11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