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分析了李家峡库区发展可持续农业存在的主要矛盾,提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投入、创立龙头企业、创新管理、培训农民、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等措施推动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措施
吴青军,卢虎成. 农业综合开发推动青海李家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农业工程技术,2018,38(2):8.
可持续农业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者采用适宜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改造、利用、管理现有农业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达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并保持现有农业资源更新、发展的潜力,以惠及子孙后代。因此,库区可持续农业可以这样理解:根据本地实际帮助农民科学规划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向,合理选择配套的优良品种、栽培技术、植保技术、耕作制度,增加投入,培训农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减少生存性开荒,达到农业和自然协调。
一、库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主要矛盾
1、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矛盾
(1)耕地面积减少
库区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40%的耕地缺口将会长期存在,并随工业和城镇发展可能继续减少。
(2)水资源少
水資源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利用率低。库区范围内总水量约30.24亿立方米,54%集中在李家峡水库,基本不能用于灌溉,能用于灌溉的加让、昂拉、安中、格曲及尕布等支流总水量为7.14亿立方米,约占23%,支流中只有27.3%的水量能用于灌溉。
(3)原始森林迅速退缩
原始森林大幅缩减,导致各小流域水量急剧减少,甚至干涸,山洪暴发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严重影响各流域农业生产。
(4)草地退化,生产能力大幅下降
库区周围草场,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持续退化。荒漠化平均增加速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3.9%增至20%,黑化、沙化面积占草场面积的36%,产草量只有20世纪80年代的33%[1]。
2、薄弱的农业基础与提高农民收入的矛盾
农业是库区主业,占国民经济收入的60%,约占农民收入的78%,农业基础条件的好坏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有决定性的约束作用。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率低下,大量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难以从事其它效益较高的行业。
3、农业生产技术不当使用与保护自然环境的矛盾
当前,所采用的耕垦方式,只适合条件较好灌溉农业区,对于广大旱作农业区则不利于土壤吸收降水,不利于植物残茎阻碍径流,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将作物全部地上部分运出土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良性物质循环,造成土壤板结,碱化,病虫害增加,生产力下降;依靠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来提高粮食产量,不仅利用率低,而且对环境和人类有长期影响。
4、农牧业资源多头管理与节约资源的矛盾
库区农业资源管理的现状是:“集体管理,无人负责”,土地、生物、气候和水等资源各由其主管部门“分兵把守,交错看门”,众多部门从不同侧面管理同一资源,有利争着管,无利便推诿,造成资源破坏和严重浪费,与提倡的资源节约形成矛盾。
二、农业综合开发推动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库区可持续农业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土地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农民贫困。因此,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方向是: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同时发挥本地气候冷凉无污染的优势,大力推动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持生态平衡。
1、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原则,将库区农业资源纳入一个体系中考虑,按小流域进行规划,合理安排农林牧渔生产,实现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转变。种植业内部实现粮油二元结构向粮油饲三元结构转变。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冷凉性高原花卉果蔬等非粮食类农产品生产,重视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
2、多方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通过增加私人、外资和企业的资金投入,促进田间机耕路建设与村路硬化的结合,农田灌排工程建设与农村人畜引水工程建设相结合、沼气池建设和农田防护林、碳薪林建设相结合、良种生产体系建设和良种经营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一资引三资”建设水利、加工、贮藏、流通基础设施,推动农民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水、土、生物资源的利用率。
3、引导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合作社制企业
合作社就是“劳动联合”的企业制度,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为了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农民习惯从事生产和不习惯从事经营活动之间的矛盾而创造的企业制度,从而使弱势的农民成为强势群体,是适合市场经济的一种制度[2]。通过 “渔业合作社” 取得经验后,建立“高原花卉合作社”、“马铃薯合作社”,进而建立起合作社企业集团。
4、提高农民素质,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目前,库区农村教育十分落后,农业劳动人口素质严重分化,严重阻碍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须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民的科技培训,重视实用农业技术与农业基础理论的培训,增强农民使用现代农业技术的主动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同时,在宜农坡耕地上采用梯田与保土耕作措施,配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在宜农宜牧荒地上配置林草措施,栽植水土保持林草带;宜牧草原推广牧草改良措施,改良草场,合理轮牧;做到工程与林草紧密结合,综合治理,解决农牧民吃、用问题。
参考文献
[1] 余银华. 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研究,1998(3):31.
[2] 余永龙.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J].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