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概念:基于“历史发生原理”的教学建构

2018-05-14 11:26厉薇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3期

厉薇

摘 要:“数概念”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数学的发展。“数概念”必须基于“历史发生原理”进行教学建构。以《认识负数》为例,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充分经历负数概念的诞生过程、负数符号的创生过程和负数意义的生发、拓展、延伸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对负数概念的深刻理解,也让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

关键词:数概念;历史发生原理;教学建构

“数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中的“数概念”主要包括自然数、分数、小数、负数等概念。对于“数概念”的教学建构,笔者认为,应当遵循、依托、借鉴、融入“数概念”的历史诞生历程展开教学。只有让学生经历了“数概念”的数学化过程,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数概念”的数学本质,凸显“此类数”与“其他数”之间的逻辑关联。本文以《认识负数》为例,探寻基于“历史发生原理”的教学建构。

一、历史掠影及其教学思辨

美国著名数学家、数学史家克莱因曾经指出:“数学历史是数学教学的指南。”相关研究也表明,学生认识“數概念”的历程和人类认识“数概念”的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数学史上的“数概念”演进过程为学校教学“数概念”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研究数学历史材料,以此组织“数概念”的教学。

(一)历史掠影

史料记载,我国是认识负数较早的国家。战国时期,李悝(约前455年-395年)在《法经》中已应用负数。“衣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其意是:5个人一年开支1500钱,入不敷出。所谓“不足四百五十”,即差450钱,“不足”即最早的负数概念。在甘肃居延出土的汉简中,则有“相除以负百二十四算”“负四算,得七算,相除得三算”等叙述。“负”“得”并论,“负”即亏空、缺少之意,这是负数概念的雏形。据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九章算术》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就提出“粮食入仓为正,出仓为负;收入得钱为正,支出的钱为负”的思想,且出现了负数计算法则——“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意为:同号两数相减,等于其绝对值相减;异号两数相减,等于其绝对值相加(取绝对值较大者符号);零减正数得负数,零减负数得正数。后我国数学家刘徽明确提出正负数概念,在规定筹算时,提出“正算赤,负算黑”的思想。东汉末年刘洪和宋代杨辉也论及了正负数加减法则,皆与《九章算术》一致。尤为称道的是,元代朱世杰在其著作《算学启蒙》中给出正负数乘除法则:同名相乘为正,异名相乘为负,同名相除所得为正,异名相除所得为负。

在西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得历程。但与中国数学家不同的是,西方数学家更多的是关注负数存在的合理性。公元15世纪,丘凯和斯蒂弗尔称,“从零中减去一个大于零的数得到的数”小于“一无所有”,是“荒谬之数”;公元16世纪卡尔达诺认为负数是“假数”。就连大数学家韦达在解方程时都力避负数。而天才数学家帕斯卡尔认为,“从0减去4”纯粹胡说;英国数学家弗伦德认为,只有那些喜欢信口开河、厌恶严肃思维的人才谈论比没有还要小的数,等等。可见,负数被人们得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400年前,法国数学家吉拉尔首次用“+”表示正数,用“-”表示负数。这种表示方法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直到19世纪,实数理论基础的建立,负数在逻辑上的合理性才得到真正确认。

(二)教学思辨

早在19世纪,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一个生物发生学定律:一个个体的发育史会重蹈其种族的发育史。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曾这样说:“只有理解了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得知识,我们才能对人类的孩子如何获得这些知识做出最好的判断。”显然,对“负数认识史”的研读,可以让我们更加细腻地、科学地预判儿童在认识负数中可能会产生哪些困惑,可能会遭遇哪些障碍,可能会形成哪些困难等。例如,人类认识负数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坎”是:如何将负数纳入已有的“数系统”之中?如何让“新的负数”和“已有的数”取得和谐?尤其是,负数与0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从人类的认识过程看,负数的概念比负数的运算早,而在负数的运算中,加减法比乘除法又要易于认识、接受。可见,对负数的认识,不在于概念的抽象性,而在于人类怎么跨越自己已有的认识,怎样将新旧知识融通起来。为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0”的意义的建构,即“0”不仅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边界、表示标准。正是因为确定了“0”,正负数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才水到渠成。有了这样的完备数学体系,数学减法的封闭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二、目标定位及教学设计

在对“负数”的历史进行深入研读和教学思辨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顺着人类认识负数的思路、历程设计教学内容。

(一)目标定位

笔者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负数”的数学化、符号化的历程;(2)理解负数的数学意义,体会负数的产生背景,会正确地读写负数,形成“正负数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科学认识;(3)通过负数概念的演进历程,感受负数背后的数学理性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设计

1. 在情境中引入

出示(多媒体):学校三位老师,其中音乐老师刘老师身高158厘米,数学老师王老师身高168厘米,体育老师于老师身高178厘米。

谈话:如果以音乐老师的身高作为标准,怎样表示数学老师、体育老师的身高?

如果以数学老师的身高作为标准,怎样表示音乐老师、体育老师的身高?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果以数学老师的身高作为标准,音乐老师的身高为10厘米,体育老师的身高为10厘米,好像不科学。因为如果这样,音乐老师比数学老师矮,体育老师比数学老师高没有得到体现。

2. 在探究中创造

交流:以数学老师作为标准,如何表示音乐老师、体育老师的身高?

预设:①学生用文字说明,如“高10厘米”“低10厘米”;

②学生用图形表示,如“△10厘米”“▽10厘米”;

③学生用符号表示,如“10厘米”“ 10厘米”。

规定:历史上,数学家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想了很多办法,也出现了很多的表示方法。为了统一,直到20世纪初,才将负数的表示方法确定了下来。出示“你知道吗”,直接链接历史,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读写:以体育老师的身高作为标准,如何表示音乐老师的身高和数学老师的身高呢?学生写出负数,并且读出负数。

质疑:同样是音乐老师,为什么和数学老师相比是“-10厘米”,和体育老师相比是“-20厘米”呢?由此深刻揭示标准量不同,表示的结果也就不同。

讨论:

①0表示什么?在自然数中,0表示“一个也没有”;在直尺上,0表示起点;在正数和负数中,0表示什么?

②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3. 在生活中拓展

电梯上的负数;温度计上的负数;海平面中的负数;进出货中的负数等。

概括:正数和负数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 在练习中延伸

①数轴上的负数:在数轴上表示 +10和-10,思考+10和-10与原点0的距离。

②风速中的负数: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 -0.4米。那么,这里的-0.4米表示什么意思?

③产品说明上的负数:食品包装袋上有这样的标记“500±2g”是什么意思呢?

5. 在评价中小结

请同学们用“正负数”的知识,评评自己、同学的课堂表现。注:不满意用0分,非常不满意用-5分表示,满意用+5分表示,非常滿意用+10分表示。

三、结语

实践证明,学生在本节课中,充分经历了负数概念的诞生过程、负数符号的创生过程和负数意义的生发、拓展、延伸过程,获得了对负数概念的深刻理解,同时积累了数学探究的经验。在课堂上,学生跟随历史的脚步,通过生活实际中的例子进行探究、理解,循序渐进地形成了“负数”概念,追寻着“0”在负数的意义中所蕴含的思想,即0不仅表示没有,而且可以作为一个边界,作为一个标准。负数的诞生有因有果,自然而然。师生携手前行,共同探究负数的意义,共同体验负数符号规定的合理性、必然性。数学教学不再是空洞洞、干巴巴的,而是充满着质疑、批判、反思与自主建构,学生学得痛快、学得酣畅,充分感受、体验到了“负数”的本质。

某种意义上,人类对数学的探究过程就表现为“数”的疆域的拓展过程,从自然数到小数、分数,从正数到负数,从有理数到无理数,从实数到虚数等。因此,“数概念”的教学就应该而且必须融入数学史。如果说负数的概念、负数的意义是数学课程、数学教学机体的骨架,那么在负数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则是数学课程、数学教学的血肉,它让数学教学变得丰满起来,让数学课堂变得润泽起来。对于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嫁接,常用的有两种方式:显性的链接式和隐性的融入式。运用数学史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重温、回顾、反刍负数的概念、意义时,能够自觉追寻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数学精神。在学生的反馈中,学生普遍反映,他们喜欢融入数学历史的课堂,喜欢有着丰富知识背景的知识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能够让他们深刻理解“数概念”,而且能够感受、体验到其中所蕴含的科学、人文精神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