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端
摘要:提升亲和力与针对性是对新时期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反思。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师资、教学和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短板,要着力在观念转变、教学质量提高、规范教育评价上下功夫,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喜爱,终身受益”。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036-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的方针。理清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含义和制约因子、切实把握其提升路径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和思想政治课质量改善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对象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以及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亲近、认同的内在倾向。它是贯穿教育全过程的、由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协同作用所形成的、具有渗透性和动态特质的整体合力。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即选择符合实际需要和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和手段。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提升的制约因子
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落地实施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建设、教材编制、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改进。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距被学生广泛“真心喜爱”尚有提高的段位。
1.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的论述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意识,但仍有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此认识不够,想法不多,存在亲和力观念淡薄、亲和能力差的问题。比如:部分教育者人格亲和力缺乏,课堂组织缺少情感和互动,授课不严谨,责任心不强,等等;对学生缺乏细心、爱心和耐心,忽略了同理心的合理使用,不能与学生换位思考;上课照本宣科,下课拿书走人,与学生交流沟通不够;等等。
2.教育主体待补位。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价值多元化、思想阵地成片化等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愈发复杂,教育主体易缺位,如此导致主客体剥离而遑论亲和力的行程。现实中,思想政治课教育者的主体功能发挥较充分,但对热点、难点、敏感问题发声不够,在网络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主导作用不足,第二课堂和生活中甚至出现了主体缺失的现象。另外,教育者思想素质不高、去情感化、媒介素养较弱等也致使主体隐性缺失,亲和力贫乏。
3.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待创新。作为物化载体,思想政治教材有诸多改进的地方:缺乏时代性、针对性,教材内容滞后于快速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教学内容与初高中教材重复;缺乏系统性、层次性,重方向性和政治性而缺生活性,多科学、严谨地文字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对教材不是手不释卷而是束之高阁。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集中排课、连节课等现象,实践活动方案重复使用、实践地点雷打不变,学生上课和参与活动内驱力不足。在教学方法方面,教法教具的应用比较单一,教材与教学话语的转换僵硬,信息技术利用不够,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不强。
4.教育评价待完善。较突出的问题在于思想政治课知识考试与品行考核存在脱节。第一课堂重视思想道德知识化的记忆,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式,以考试成绩为考核指标,评价方式和标准单一。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表现未纳入考核评价范畴或考核缺乏科学系统的机制。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还存在对德育工作评估内容和结构存在缺陷、评价结果不够科学客观等问题。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尤其是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缺乏有效措施。
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的重构与提升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增强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创新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课堂,建立横纵交织的评价体系,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等方面切实着力。
1.坚持以生为本,促进亲和力观念的塑造。增强以生为本的观念,促进教育理念由“教”向“育”的转变是提升思想政治亲和力与针对性的首要工作。教师亲和力的养成对推动学生知之、好知、乐知有重要的作用,是教育的外在亲和力。教师要不断加强与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从重认知教育向内外兼修转变。以立德树人为要义,既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政策性,用严谨、科学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又抓住价值引导的学科特点用充满情感和人性关怀的方式育人。切实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和尊严,肯定其优点和长处,理解、关爱、关心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期待。同时,教师要重视亲和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格和知识魅力,统筹实现教育各要素协同进步,形成亲和力,促进有效性。
2.提升教师的亲和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作为教育主导者,教师的亲和力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强弱。首先,要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保证教师队伍的递补顺畅。在德育生态剧烈变迁等背景衬托下,不断吸收和纳入具备思想政治专业学识和艺术方法的年轻教师有序替换持传统的“填鸭式”、“传教式”等陈旧观念的教师。另外,加强对教师的学习培训和激励,培养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能力,积极采用多元、有效的学习和培训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武装到教师的头脑中,提高教师的政治意识、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其人格魅力。
3.提升教学的亲和力,教学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规律,唯此才能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对象的需求期待。由此,一方面要充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充分地加入教材,确保教材能鲜活、生动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另一方面则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涵盖学生切身实际的生活信条、价值理念或素材案例等。另外,还要在教学方法上因事而化,载体上因势而新。具体来说:方法要与规律相结合,与实际相对接。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话语体系灵活接地气,积极回应热点、讲透难点、化解疑点。载体上要借信息技术的势,化解师生联动不足之失。充分开发和利用移动互联网、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论题,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新桥梁,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4.提升教育评价亲和力,借横、纵评价体系促进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主观化、简单化、生硬化、公式化、形式化等问题降低了学生对评价公正、客观的认知。这需要建立横、纵交织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此发挥评价机制对大学生的激励制约引导功能。横向评价体系,即评价要生活化、全程化,把思想政治教育考试考核和日常学习、实践活动的表现挂钩,考核内容和标准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生活实际来设置,注重开放性、实践性、持续性。纵向评价体系,即教育评价要涉及多方面、多层次,设置包含政治态度、政治理论水平、实践劳动能力、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学习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等多个评价单元,采用自评法、他评法、问卷调查、行为观察、情境测验等多种评价法,形成对评价对象全面、客观地评价。通过教育评价科学体系的建立和有效实施,促进学生在全方面追求发展进步的动力,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2016-12-10.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1/19/c_1114051345.htm.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