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18-05-14 01:45李小兰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李小兰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种重要的办学形式,它为培养我国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供了条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同时,中外合作办学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特殊性、复杂性、包容性的研究和思考对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帮助大学生实现精神成长十分必要。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006-03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全面的改革开放政策,其中包括高等教育领域的开放。199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对中外合作办学,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鼓励引进优质的国外教育资源,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近几年,随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持续增多,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挑战。

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情况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中国及外国的教育机构是具有中外合作办学资格的主体,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方式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与外方开展实质性的合作。高等教育中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实现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属于公益性事业。国家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截止到2016年9月,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监管平台公布的数据统计,经过教育部审批的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内地与港、澳、台项目),已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青海、西藏、宁夏目前还没有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国高校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计1034个,其中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最多的是黑龙江省,达到了171个。江苏(100个)、河南(90个)、山东(67个)作为高考人数多、难度大、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省份,中外合作项目数也位居前列。这些数据表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上海市是直辖市中中外合作项目数最多的(79个),这反映出经济发达及地域的优势。而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省份,中外合作项目数较少,有3个省(自治区)至今没有一个本科教育的中外合作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本科教育阶段中外合作项目涉及人文、理工、农医等12大学科门类,在校学生数量达到约45万人。随着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涉及的学生规模逐渐扩大,如何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1.教育对象的复杂性。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组成比较复杂。高考招生时,同一学校中外合作项目的招生批次、学生分数、综合素质相差较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参差不齐,毕业去向分为国内外两种深造或就业方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习费用要高于普通的大学学习费用。学生中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的,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会选择继续去国外深造或就业,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会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或就业,这需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关注到不同类型的学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思想具有复杂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都是中国公民,都是在中国接受了完整的义务教育的学生,中国的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帮助大学生初步奠定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学生也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充满向往。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影响学生、说服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的精神成长是一个重要课题。

2.教学内容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四个讲清楚”应该成为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处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必须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学生出国留学的目的国的文化、国情、制度加以比较分析。在与“他国”的对话、比较过程中,才能让学生对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有所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有所认识,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包容性,对西方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相关制度的理性分析显得更为重要。

3.培養目标的国际性。邓小平曾经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高度认同和充满自信的人才。学生通过中西两种文化的教育、中外两个国家的比较、中外两种语言的训练、中外两种校园环境的体验最终成为能够具有国际观念、跨文化交往能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将是未来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挑战、面对世界范围各领域竞争的重要力量。

4.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探究性。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外方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必然面临很大的挑战,只有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取得实效。外方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案例式、合作式、体验式、慕课、网络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面临新的挑战。这些情况都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究,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

1.必须着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意识。在多元文化冲突的影响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提高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的意识,才能达到既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又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目标。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和思想上的归属感。政治认同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现有执政党执政的认可,对现有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可,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拥护,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对国家发展理想的认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冲突,必然会在思想上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产生困惑,思想政治教育要勇于面对这些矛盾、冲突,着重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理论体系、道路选择的认同和自信。文化认同是指社会成员个体对所属文化及群体文化产生的思想上的归属感。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大學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对中华文化的价值选择和遵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必然接触到外方各种文化信息,包括专业课程、宗教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科技信息、影视文化等。在中外文化的交汇中如何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2.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西方发达国家始终致力于向世界宣传和推广他们的价值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必然会受到来自外籍教师、原版教材、课程乃至宗教文化等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培育学生,增强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引导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明确了追求的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国家建设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取得的成就正在向这个价值目标靠近,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国家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异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中国要建立一个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获得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及文化、社会保障权利,让公民都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通过依法治国来实现和保障公民各方面的权利及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定发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当前在某些领域存在的不足和欠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作为公民的价值要求和目标。引导学生做合格的公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及经验,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及社会公德意识,成为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文明礼仪及职业素养的中国公民。

3.坚持以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为目标,帮助学生的精神成长。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的能力,即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中德性的培养至关重要,大学生在获得知识、智力增长的同时,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养成是精神成长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内涵是追求人性的真、善、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真”是追求真理,即主体在思想和行为上充分接近和适合于客体的自然性,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追求真理、完善人性之真的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善”,狭义上指合乎道德规范。人性之善是社会化的人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调节的最高价值,每个人的德性培养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具有正义、仁爱的道德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美”是美感的内容,美感是体验到人的自由发展的愉快。人的精神成长的过程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精神成长,而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和理论的灌输上。习近平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大学生努力做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鼓励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中外文化冲突、面对中外价值观冲突及矛盾,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的原则。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殊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为原则,以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为目标,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97-2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年2月19日国务院第68次常务会议通过,2003年3月1日国务院令第372号公布,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Z].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已于2004年3月1日经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教育部令第20号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Z].

[4]谭瑜,陶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14-117.

[5]罗志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89-93.

[6]冯跃飞,柳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思政课程调查研究[J].高教学刊,2016,(04):38-40.

[7]杨立军,汤美玲.政策效用视角下的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J].教育发展研究,2012,(19):13-17.

[8]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ort/10-

06.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