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和他的雅舍

2018-05-12 09:24郭大章
美文 2018年10期
关键词:雅舍北碚石阶

郭大章

来小城北碚一年多了,今天才第一次拜访同我仅有一墙之隔的梁实秋的雅舍。

顶着酷暑,出大校门左转,沿着林荫道走大约几百米左右,便来到了梁实秋雅舍。雅舍依山而建,小巧而精致,一如梁实秋为文为人,隐藏于闹市边缘的丛林中,居高而下,俯视着街面的喧嚣和繁华,于不动声色中看破万千红尘。

几级台阶之上,有一门楣,上书“梁实秋纪念馆”几个大字,两边是一副木刻对联,联曰:

鬓发催人惊岁月

文章小技挟风雷

于这样的闹市清幽之所,甫一看到这副对联,我脑中竟突然浮现出梁实秋那和蔼而温婉的面容。从门楣处抬眼望去,一级级窄窄的石阶往上延伸,石阶两旁种了一些不知名的树,阳光透过树叶照射下来,石阶上布满细碎的光点。石阶尽头的转角处,露出几截古色古香的檐角,使雅舍更显宁静和清幽了。

霎时,我竟有些讶异于,在那么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梁实秋到底是怎么寻得这么一处清静雅致之所作为安身之地的?虽然我明知梁实秋之命名为“雅舍”,实乃取自友人吴景超妻子龚业雅之名,但其实我更宁愿相信,这里的“雅舍”更多的却是透露出梁实秋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高雅和雅致的“雅”。

我想,能在那么一个朝不保夕的战乱年代里,有这份儿取名的雅趣,这本身就是一种心宽似海的雅量之“雅”了。

历史上的梁实秋曾被冠以“反动文人”的称号,在那个年代里,也曾发出一些不太和谐的声音,但我在想,他是否有着他的苦衷,他又是否有着他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追求?

拾級而上,台阶的尽头是一小块空地,藏于树林之中,不大,只容得下几间小屋。但,正是这方寸之间的弹丸之地,却容纳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段佳话和一部部伟大的著作。

空地上就是梁实秋的雅舍。

雅舍呈凹字型,凹口朝外,三间青砖灰檐的木屋静静地卧于树林之中。凹口处的空地上,是梁实秋的塑像,整个塑像呈白色。梁实秋戴着眼镜,一件针织短衫内衬一件白色领带衬衫,左脚搭于右脚之上,双手扶膝,一件外套斜搭于右手前臂,很优雅的坐于石凳之上,透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塑像背后的屋檐下,挂着一块原色木牌,上书“雅舍”二字。

木牌,塑像,以及那三间房舍,构成了一副绝美的画面。

我站在雅舍前,眼前尽是战乱年代中知识分子间交往的众多逸事,是中国现代作家们在颠沛流离和贫病交加的日子里高昂着头共赴国难的不屈精神,更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强大的充满朝气的生命力。

外面敌机轰鸣,雅舍简陋而清幽,梁实秋和吴景超夫妇在此恭迎同处北碚小城的老舍和冰心等朋友,几盏清茶,几把竹椅,谈笑间却说文论道,好不悠闲雅致。

但,这里的“雅”,却是一种感时伤世的博爱,一种为国为民的宽容,以及一种于世事无可奈何的悲叹了。

进得雅舍里面,是梁实秋先生的生平事迹介绍及其故物作品的展览,而这其中最吸引我的,则是那间真正的“雅舍”——梁实秋先生的书房。

书房很简陋,靠窗是一张旧式书桌,上摆文房四宝,墙边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墙角是一个简易的木制书柜,书柜旁的墙上挂着老舍先生为梁实秋雅舍而作的一首诗:

偶得新诗书细字,每赊村酒润闲愁。

中年喜静非全懒,坐待鹃声午夜收。

我久久地凝视着那方简易且带有旧伤痕的书桌,好半天竟一动不动。正是在这方书桌上,诞生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誉海内外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

这是一方文化书桌,更是一方代表着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书桌。

仿佛之间,我似乎明白了梁实秋先生的那份苦衷——

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么则去转而追求一种宽容和宁静;与其在那无端的痛苦,毋宁去追求一种思想境界上的提升和创作中的真谛。

于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一篇篇小品文诞生于战火中,一首首哲理诗孕育在硝烟里。

在这里,在这简陋的雅舍中,梁实秋先生用他那饱蘸思想精魂的墨汁,书写出了流传至今的美文,而这些美文,则带着浓浓的墨香,浸润了这个叫作北碚的小城。

一座城,一个人;几间屋,一本书。

梁实秋先生,用他的文字和雅舍,给北碚这个小城,带来了难以消除的翰墨书香!

猜你喜欢
雅舍北碚石阶
北碚: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
没有尽头的石阶
【雅舍】
论《雅舍小品》中梁实秋的其人其文
雅舍雅事
雅舍
《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石阶与佛像
石阶与佛像
谁人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