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手机成瘾背后的人际交往问题个案

2018-05-10 09:49张晴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人际交往初中生

张晴

摘要:本案例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一例初中生人际交往困扰进行咨询。经过4次咨询,帮助求助者从改变错误观点的意识层面以及脱离手机成瘾的行为层面入手进行干预,最终基本实现了咨询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手机成瘾;人际交往;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疗法

一、来访者基本情况

(一) 一般人口学资料

张家祥,男,13岁,初中一年级。

(二)个人成长史

张家祥足月顺产,母乳喂养1年,无重大疾病史。独生子,父母工作较忙,与其交流较少。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与同学交流较少,一般独来独往,没有较为亲密的朋友。

(三)心理测量结果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躯体化1.3 强迫1.5 人际关系敏感3.7

抑郁2.6 焦虑3.4 敌对1.8

恐怖1.4 偏执0.8 精神病性0.7 其他1.1

该测验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常模。

(四)家长意见

家长为孩子目前的心理状态感到担忧,愿意积极配合。自述由于工作较忙时常会忽略与孩子的交流,出于补偿心理会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可没想到孩子竟日渐沉迷于手机,与父母更是没了交流。也用过各种方法但没有成效,认为自己无法管理孩子。

(五)班主任教师意见

据班主任李老师说,张家祥上课状态正常,但学习效率不高,注意力不集中。课下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较少,课间爱玩手机,甚至因为课任教师没收手机的事情与老师有过冲突。没收手机之后,该生竟不去找教师要回而是又带来新的手机并行为依旧。与家长沟通过,但家长也无计可施。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 主诉

因和同学人际矛盾引起烦躁、焦虑,不愿与同学交流。后找到令自己开心的活动——玩手机。

(二)个人陈述

一个月以前,家祥与班上的一名同学发生冲突,由于自己本来人际关系就不好,没什么朋友,所以当时没有一个人站在自己这边,全都偏向另一方。从此认为班上没有什么值得自己交往的同伴,还不如一个人来的自在,不想和任何同学说话。后来父母给自己买了一个手机,并且找到了一个好玩的手机游戏,每天一有时间就抱着手机玩游戏,只有玩游戏的时候感觉开心。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咨询师的观察

家祥衣着整齐,讲话声音清晰,思维连贯。讲到与同学的冲突事件时,情绪略显激动,对同学们的评价不好。能清晰的认知到自己沉迷于手機并不是件好事,有较为强烈的求助意愿和动机。

(二)同学及同伴的反映

据同学及同伴的反映来看,该生爱玩手游戏,平时很少与同学交往,很少参加活动,有时会与同学发生冲突,开不起玩笑,同学找他说话他也不爱回应,久而久之大家就不怎么与他说话了。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人际关系不良,导致不愿进行人际交往,且沉迷于手机世界等,心理冲突为常形,时间持续一个多月,对正常学习有轻微妨碍,有自知力。

(二)诊断

1.求助者咨询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所产生的压力引起,有因而发,并因此产生了焦虑和抑郁情绪,与其处境相符,为常形冲突,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病因分析

父母都是个体户,没读过什么书,常年在市场卖菜,平时没有时间,对孩子疏于管理,当孩子不高兴时,便给孩子零花钱,以为给钱孩子就能快乐。孩子喜欢手机,父亲便给孩子买来,过了一段时间,孩子说手机丢了(其实是被老师没收),便又给孩子买了一部,一直丢了两部手机,父母也不当回事,直到班主任找到家里,才清楚怎么回事,可惜这时候孩子已经离不开手机了。眼睛里除了手机,别的什么也不放在心上,甚至包括父母、师长、同学。不听父母、老师的话,和同学的关系极其糟糕,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

我通过观察后了解到,家祥最初开始玩手机的原因是不愿和同学交流,这说明可以从人际交往方面着手进行干预。

五、确立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改变求助者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合理信念,代之以合理信念,改变认知模式。

2、改善手机成瘾现象,合理控制使用手机时间,合理使用手机功能。

六、制定咨询方案

(一) 咨询方法和原理

与求助者商议后,决定主要运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分两部分进行:改变求助者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合理认知;探寻手机的合理用途。

认知疗法 :

该疗法的核心理论为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咨询师协助求助者通过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和控制其情绪和行为,其中所用的重要方法是对不合理信念加以驳斥和辩论,使之改变为合理的观念,最终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也叫行为矫正法,它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它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其基本认识是: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训练后天培养而获得的,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或消失。

(二) 咨询时间及设置

时间:约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共4次。

七、咨询过程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咨询师通过真诚、共情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多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相关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

2018年4月11日,第一次咨询

(1)明确家祥希望获得帮助的意愿,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同时向求助者说明双方应履行的权利、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确定家祥想解决的问题。过程中多采用开放式提问和倾听技术,收集详细资料,通过共情等技术,为其营造安全、信任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3)完成心理测验,结合心理诊断结果,商议并确定咨询目标。

(二)咨询阶段

向来访者介绍ABC疗法,寻找和明确求助者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帮助求助者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根据需要布置家庭作业,要求记录发生相关事件、想法和行为。

2018年4月18日,第二次咨询

由于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良好的咨访关系,第二次的咨询我开始深入了解一些状况,家祥也渐渐打开了心扉。以下为部分咨询片段:

师:你觉得父母爱你吗?

生:当然爱呀!

师:理由是?

生:因为他们给我买手机。

师:你平时都用手机做什么?

生:那必须是玩游戏呀!

师:你们学习那么忙还有时间玩游戏啊?

生:课间玩,回家玩。

师:课间不和同学玩吗?

生:不,没劲。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不愿意和他们玩。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他们什么都不懂,我不想搭理他们。

……

交谈中,他反复强调自己不想理睬同学,完全没有和同学交流的意向。

师:能给我讲讲吗?

生:有一次我和刘畅打起来了,他们都向着他,没人向着我。

师:能具体讲讲吗?

生:就是那次老师让做一个建筑模型,我觉得房子应该做成三层的,但是他就不让,还说他是组长得听他的。

师:他说原因了吗?

生:他觉得做三层会塌,而且大家都帮着他说话,他们又没做凭什么说会塌啊。

师:就是说,你和刘畅是一个组的,但是因为模型房子该做几层产生了分歧,结果同学们都帮他说话,你感觉很委屈很生气,对吗?

生:是,特别生气。

师:你能理解刘畅的想法吗?

生:他觉得他是组长得听他的。

师:如果你是组长呢?

生:那我肯定先做三层再说。

师:你试了做三层了吗?

生:没机会试。

师:那做三层有没有可能会塌呢?

生:也有可能吧。

师:那你能理解当时刘畅的情绪吗?

生:恩,能理解,怕做坏了。

……

我向家祥讲述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介绍ABC理论的基本原理。帮助他分析在人际交往中的不合理信念,如“我不受欢迎”“同学里没人能理解我”等想法。并布置家庭作业,讓其想象自己正在和班级同学一起准备集体跳绳比赛,按照ABC理论分别记录自己的想法与情绪状态——相应的诱发事件A,事件发生时自己的情绪困扰和不适的行为C,以及自己当时对事件的解释B。

2018年4月26日,第三次咨询

首先,了解家祥上周的状态,并针对家祥的家庭作业进行讨论,与他一起对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建立新的合理信念。

随后,我和家祥探讨了手机的作用以及合理的使用方法,我建议他不要带手机上学校,并且减少在家玩游戏的时间。对于他的情况,短时间内完全禁止手机是不可能的,手机还应该发挥它特有的通话功能。所以,我要求他回家之后,每天要给特定的15个人打电话,这15个人包括他的父母,2个以前合得来的邻居小朋友,还有他的班主任以及10个他的同班同学。为了保证这个行动的成功,我特别和她父亲张斌以及他的班主任做了谈话,说明了想法。他的班主任又动员了10个同学支持我的行动。

鉴于张家祥的情况,我首先动员这15个人首先和他通话,以打破僵局。我特别嘱咐张家祥,接打电话的时候说要问好,通话结束要说再见,并简单记录下通话内容,并且要交给我检查,不许敷衍。特定的15个通话对象要及时和我沟通,以便我随时了解情况。

最后,我和他简单回顾了今天聊的两个主要话题,并约好了下次的咨询时间。

(三)巩固和结束阶段

2018年5月10日,第四次咨询

通过十几天的操作,我观察了家祥的通话记录,了解过后,我发现情况有所改变。家祥开始有点反抗,只是不得不接电话,5天之后,才有了积极性,开始给15人一一打电话,也就是开始主动给同学打电话。由“被迫”沟通转变为“主动”沟通,渐渐地,家祥和同学初步恢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班中个别兴趣相投的同学还打得火热,

了解近期人际交往情况后,我发现家祥的问题开始有所好转,咨询过程中,他与我分享他的感想,我观察到他能主动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不合理认知,并在生活中主动进行修正,尝试自己独立与不合理认知进行辩论。

最后,我与家祥共同回顾、总结了前几次的咨询,评估、巩固咨询效果。求助者认为咨询效果较好,可以停止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来访者自我评估

通过这段时间的咨询,我感觉心情很好。最近我和同学们的关系变好了,也在班级中找到了关系要好的几个朋友,我开始对人际交往有正确的认识,并且我还能回想起之前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每每想到都感觉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自己误会了很多同学。在日常的相处中,如果有同学情绪低落,我也会推荐他用ABC理论改变不合理信念。

以前爱玩手机是因为在班级里觉得无聊,后来玩游戏就上了瘾。现在,我有了朋友,也会参加班级活动,再加上上课,每天的生活很充实,所以几乎很少玩手机。在家有父母地监督,玩手机的时间也减少了很多,基本上都不超过规定时间。

(二)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与追踪,家祥的手机成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隐藏在手机成瘾背后的人际交往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咨询效果,达到了咨询的目标。

(三)反思

家祥的案例并不是一个特殊的个案,因为当今社会有很多孩子有着和家祥类似的问题。表层的原因是因为手机成瘾,而更深层的原因还等待我们去挖掘。本次咨询从帮助求助者从改变错误观点的意识层面以及脱离手机成瘾的行为层面入手进行干预,最终较好的实现了咨询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2]刘凤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3][美]Gerald Corey,石林等译.心理咨询师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汪道之.心理医生.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合理情绪疗法人际交往初中生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体像焦虑研究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