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腊英
摘要: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懂得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此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方法要求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一年级;心理特点;行为习惯;措施及方法
一、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相应的行为习惯表现
1、独自进入新环境
(1)心理特点: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2)行为习惯表现:上课在桌子底下钻来钻去,没一会老实气,叫他站起来就像没听见,依然我行我素;别人回答问题时随时插嘴,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2、娇宠儿在增加
(1)心理特点: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復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离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 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 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2)行为习惯表现:有的孩子爱哭,不论课上课下一遇到不开心的事就放声大哭,甭说严厉的制止了就是不停的劝解也无济于事;有的蛮横,用土话说就是颠憨,一句话说的不对就撒泼打滚。
3、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1)心理特点: 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原因可能有: 其一,被小朋友欺负。由于家长的粗心,在衣服文具饰物等方面比同学们差,被人瞧不起,自己想得到可家长又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被欺负或自卑感。 其二: 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 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 其三: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这一般是家庭溺爱造成的。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 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
(2)行为习惯表现:有的不愿上学,需要家长陪读。只要家长不在视线之内,就会变现出坐立不安。上课不回答问题,动作缓慢,不能和其他孩子相处。
二、采取的措施及方法
1、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如: 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老师在使用 “谢谢”、 、“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2、行为示范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教室地面上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当下楼梯时,我总是靠右边走,队伍很整齐,很安静,……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地面上有纸屑时,总有学生去打扫干净,而且他们还学会起立、坐下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 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 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3、接纳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成长
我们所接纳的是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行为,但是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的时候,他自己就会调整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改正自己的错误。在一次课间操上,作为一(4)班副班主任的我例行跟操。刚一站定,就听到孩子尖利的哭声。我寻声望去,是一(4)班的山山。山山这个孩子满脸透着机灵劲儿,可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颠憨。一不顺心,不是大声喊叫就是满地打滚儿。今天又是怎么了,我怀着疑问走了过去。只见他满脸的泪水和鼻涕嘴里还在不停地碎碎念“我没有推他”,班主任想让他到队伍后边冷静一下,不要影响了别的同学,让我把他带到了队伍的后面。没想到他哭得更凶了,又是跺脚又是原地转圈,怎么劝也劝不住。其他学生都不做操了,全都停下来看着他,课间操无法进行了。于是,我把他领到了门房让他坐在椅子上,找了一些纸帮他擦干了鼻涕。他哭泣的声音慢慢的小了下来。但眼睛还是闭着,嘴里不停地嘟囔。接着我蹲下来,认真的倾听着他的嘟囔,原来是在来上操的路上,他一不小心碰了一个同学,同学栽倒了,就说是他推的,他感到委屈难受。我用温柔的话语回应着他“原来是这样啊”“山山是不是觉得很委屈啊”并时不时的摸一摸他的头,感受他的心情,他得到了我的回应,慢慢的抬起了头停止了哭泣。接着我话峰一转,对山山说“你看,每次一遇到问题你就大吵大闹都影响到老师和同学了,你觉得这样好吗”他看着我没有言语,只是轻轻的摇了一下头。知道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我牵起了他的小手。下操了我让他回到班级里面,他坐着没动,我用询问的眼神看着他,他小声的自言自语,今天没有跟着学做广播操,怕不会做,我笑着对他说“有老师呢老师都会做老师教你”他的眼神亮了起来。当我拉起他的手回到队伍里时,他的一个举动让我感动。他先跟被撞倒的孩子说了声对不起,才回到自己站队的位置。
学生是到学校学习知识来了,学做人来了,学生要学习,所以需要就引导,因此,教师就应该是引导学生成长的人。作为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不犯错误是非常的,所以对孩子要引导,教育孩子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寻找时机,找到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等待时机把握机会,适时适度来引导,这样才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4、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 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另外我们开展的花儿朵朵开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和支持。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来获得自己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浩浩是一(2)班的学生,每次去他们班上课就没有见他闲着过,不是在桌子下钻来钻去,就是发出怪异的声音。班里边一多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他那儿了,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有时实在气急了,我会让他站起来。但不管你说几遍,他就像没听见一样,一动不动。抬着头还笑嘻嘻看着我。等到站起来了整个身体就像面条一样弯着腰、屈着腿,甚至有时还双膝跪在地上爬行,引得课堂一阵混乱。面对着40十多个学生,我脸上就有些挂不住了,不由自主的提高了声调,真想拍他两下,但手举到一半我又放下了。学校一再强调不能体罚学生,这巴掌下去可就是触碰红线了。把他交给班主任老师吧,想想也不行,科任老师遇到这样的孩子能交给班主任老师,如果班主任老师遇到这样的孩子又去交给谁呢。可当时这孩子的行为让我失去了教师的尊严,于是心里对浩浩就有了几分厌恶。下课了冷静下来想到在郑丹娜老师的全接纳慢引导这本书里讲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次上录像观摩课,学生龙龙恃才傲物,肆无忌惮的当众顶撞,郑老师一脸尴尬、故作镇定、尝到了从未有过的滋味,但是郑老师并没有像我那样迁怒于龙龙,而是从此开始了家访、了解和教育的过程。她分析了龙龙冲动易怒的原因给龙龙家长发邮件,给龙龙制定情绪小主人评价表,每天与龙龙写悄悄话......直到完成对龙龙的训练教育和转变。郑老师能够忍一时,她的涵养让我感到惭愧。自己太急躁了,孩子犯错有可能有别的原因呢。于是我模仿郑老师教育龙龙那样开始对浩浩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過程。
课下我与班主任李老师进行了沟通,了解了浩浩爱动的原因。原来浩浩有多动症,平时其它表现的是不错的,只是有时控制不住自己。而且是越关注越表现。知道了他这个病因,我的教育开始付诸行动。首先,我借鉴心理学上的一个理念皮格马利翁效应,课下和一(2)班其他学生先做了一个约定,当浩浩上课再出现一些怪动作怪声音的时候,我们尽量不去看他,减少对他的关注,淡化他的行为。其次,我为浩浩准备了专属于他的笑脸卡,每次上完一节课,我都会在笑脸卡上写上他这节课点滴进步或鼓励的话语。比如:一节课哪怕是他少下了一次座位,我都会记下来,在笑脸卡上体现出对他的关爱。让他感受到老师是喜欢他的,老师是理解他的。持续一段时间后,虽然浩浩还是爱动,但出怪声怪相的毛病已经改了不少。
5、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 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 、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的条款和口令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 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 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2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管理班的时间送学生放学,借此机会能见到家长,以这样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和家长交流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并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懂得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此特点来要求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