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成长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幼儿期是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点,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甚至个性的雏形都是在幼儿时期出现的。本文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为背景,深入讨论了目前幼儿心理健康出现的普遍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再对幼儿园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展开讨论。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教育
一、引言
如今,作为学前教育的主力军,幼儿园中的教师团队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了。所谓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的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和行为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其中不仅包含有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还包括社会适应等相关内容。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建设的萌芽阶段,幼儿的成长受制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幼儿理解、认知等方面能力皆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分强调观念的形成,而应通过各种科学有效地方法来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到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中。
二、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的心理特征发展是有显著特点的。一般来说,3岁的幼儿开始入读幼儿园,其交际与活动范围已经不仅限于家庭,而是扩大到了园区中来。当幼儿离开其原本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全新的空间内时,难免会感觉到陌生、恐惧、焦虑以及无助的感觉,这都是比较正常的。有一些幼儿甚至会产生恋家、不愿意上幼儿园、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抵触情绪,因此便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及辅助。等幼儿到4岁时,心理状态会较从前有明显的完善,对幼儿园的环境也开始熟悉,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并与其他老师与幼儿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产生互动了。5至6岁时幼儿的心理状态最为稳定,比较不容易出现情绪化的问题,并且个性逐渐崭露头角,在社会发展条件、人际间和现实生活相互交往的影响下,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这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特点。
三、目前幼儿心理健康出现的普遍问题
1、品行问题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以及生活水平比从前更高,现代家庭对于家中的幼儿都比较宠溺,这就容易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性格骄纵蛮横,之后走入中小学后无法适应校园规则,会出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品行问题。
2、情绪问题
许多家长甚至老师都会忽略幼儿的情绪问题,认为幼儿的喜怒哀乐都是孩子的表现,无需太过关注。其实幼儿也有正常的喜悦、哀伤以及愤怒等情感。
3、人际关系问题
即使是年幼的儿童,也是需要通过交往来建立人际关系、展开社会生活的。但是,由于目前幼儿的交际面窄,导致许多幼儿性格上比较内向,不愿意与人多打交道,呈现出交际障碍的问题。
4、性格问题
现在的社会比较浮躁,许多成年人会把攀比心理带到幼儿身上,经常让幼儿在众人面前表演、比赛等,这样强迫性质的展示十分容易让心智不成熟的幼儿产生心理障碍和逆反性格,变得越来越胆小、怕生以及害羞。
四、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遗传因素
不仅仅是人类,所有生物都有遗传现象。刻在基因中的遗传信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先天性格。年幼的儿童宛如一张白纸,还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和社会磨炼的洗礼,其性格和心理状态方面会更多地受遗传因素的控制。
2、家庭教育因素
如今的城市结构和家庭模式往往会导致幼儿从小生活在一个较为狭隘的空间内。单元楼、学校以及环绕在身边的家长,贴心的玩伴很少。有的家长育儿观念比较朴素,认为好好吃饭,不生病,穿的暖就是对孩子好,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被忽视。因此,大多数家长平时都忙于工作,渴望获取更多的经济来源,以此来支撑幼儿成长之路上的巨大开销,殊不知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和正确的心理健康引导更为重要。
在教育理念方面,现代家庭也有很多问题。除了比较常见的家长溺爱导致幼儿性格蛮横的情况以外,有些家长信奉一味打压、批评的严厉教育,认为这样可以在幼儿面前形成绝对权威,可是这样反而会让幼儿产生怯懦自卑的情绪。
3、社会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这种高压情绪有时候会影响到家中的幼儿。还有现在社会上多元化的价值观,往往会让心智还不成熟的幼儿产生疑惑。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高科技设备加上互联网,幼儿了解世界的途径变多,也容易导致幼儿过早接触成人世界的部分不良信息,导致其心理出现健康问题。
五、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创设良好的园区环境
在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出台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明确的規定,要求幼儿园必须“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所谓的良好环境,不仅仅指物质环境在要求上应具有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还要做好园区的绿化美化以及卫生维护,并未幼儿提供具有趣味性和带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空间。教师自身的素质与层次也是园区环境创设中的重要一环,优秀的幼师能够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以及学习习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以及与同伴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幼儿能够健康成长。
另外,幼师还要频繁地为幼儿设计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教育活动。幼儿的教育活动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来实施的,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掌握各种知识、技能,积累生活经验。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会学习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如何遵守各种规则,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群体意识、注意力、意志力等,使孩子的情感、社会化和个性化协调发展,心理建设逐步过渡到更为成熟的层面。
2、带动家长与社区的参与
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的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家长与社区也必须参与进来。有了家长的参与,教师能够时刻了解幼儿在家时的情况,知晓幼儿在哪方面需要帮助,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事半功倍。
社区作为家园合作中的重要纽带,要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社区应该配合幼儿园定时开展亲子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讲座、家园携手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等大型活动。与此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借助社区的宣传栏、板报区以及入户宣导反复向人们强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们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更加愿意参与到园区举办的活动中来。
3、将健康教育融入每日课程
除了适时举办的活动以外,教师应该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视落实到园区每天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教师应该适当地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与技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点点滴滴融入到园区的每日课程中去,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如何自我放松、如何宣泄情绪是正确的、面对内心的矛盾应该怎么做等。
如现今大部分幼儿园都会进行的幼儿的一日生活教育,教师可以巧妙的通过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意志力、观察力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
另外,幼儿园对于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培训与测试也要重视,每学期都要开展相关的培训讲座与经验分享会,鼓励教师组建心理帮扶队伍,针对园中有特殊心理障碍的幼儿进行疏导。
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知识普及,更关注学校中的问题幼儿,进行一对一的重点帮扶。例如:小二班的琳琳同学由于来自单亲家庭,又因为母亲平时工作比较忙,琳琳只好长期与外公外婆一同生活,导致其沟通能力较差,内心比较自卑,难以融入班集体。小二班的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便经常与琳琳聊天谈心,尝试打开琳琳的心扉,获取琳琳的信任。时间一长,琳琳便能够大胆地与老师说出自己内心的困惑了,并出现了愿意与其他幼儿玩耍的意愿。紧接着老师联络了琳琳的母亲,邀请她来到幼儿园参与近期举办的亲子运动会,与琳琳进行更加亲密的互动。与此同时,老师也与琳琳母亲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向她强调了琳琳的心理问题,并希望琳琳母亲能够尽力配合幼兒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快,琳琳母亲接受了老师的建议,课后经常主动联络老师,汇报琳琳在家中的情况,对于幼儿园举办的讲座和活动等也积极参加。久而久之,琳琳变得开朗起来,虽然现在看起来还是稍显羞涩,但是在家园合作的努力下,琳琳已经不像从前那般内向、自卑以及不合群了。
参考文献
[1]雷艳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学周刊,2018(33):174-175.
[2]吴海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2018(19):38.
[3]成俊花.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探究及对策[J].学周刊,2018(16):179-180.
[4]王张旎.试析用爱浇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5):220.
[5]武晓琴.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8(15):179-180.
[6]陈晓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及策略——以幼儿园教学活动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4):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