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永强 杨琼霞
摘 要:课上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成为“看客”“听众”;另外还有少部分教师急功近利,思想陈旧,教学方式单调,诸多方面的因素大大地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长期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学工作者,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势在必行,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关键词:兴趣;素质;学法指导
一、努力创设宽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正因为我智力发展迟缓,我才没有过早地丧失好奇心和天真。”学生的个人素质那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应理性地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是开启学生内心世界的金钥匙,只有当学生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引发内在的学习兴趣,激起积极的情感体验,生成有效学习的动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时,就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推进,以亲切可人的姿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把自己定位为既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把学习课堂的大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自始至终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曾经“一潭死水”的课堂,如今已改头换面,随之而替代的是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合作有序的高效课堂。
二、加强语文学法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既然农村学生见识有限,知识面较窄,家长基本不能进行辅导,不少学生也没有恰当的学习方法,那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传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课上任课教师所传授的文化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恰当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与时俱进,终身受益。正所谓“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就语文这一门学科来说,“课前预习—课上学法—课后复习”,这三个环节是构成语文学习的基本框架,如能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必定会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一)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引
古语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民种田要备耕,运动员参赛要集训,教师教学要备课,而学生上课也应备学,“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是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课前预习。叶圣陶先生认为:“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试想一下,在学生进课堂正式进行学习时,如若没有作任何预习性的工作,那么课上一定会表现得思维迟缓。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導学生掌握正确的课前预习的方法,那么学习效果一定能够事半功倍的。笔者正是运用“三读三思”法,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工作的。
(二)课上学法指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阵地,课堂学习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首要因素,针对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不同风格的课文,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把他们带入不同的“美”中,使学生因情而美,因美而乐于品读文章。
1.教学歌颂伟人、赞美英雄的文章:如:《郑成功》,可以让学生适时地举办诸如“我向伟人学习”“讲英雄、颂伟人”等一系列中队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演讲,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英雄人物的心灵美、人格美和人性美,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心智得到启迪,思想得到升华。
2.教学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课文:如:《九寨沟》《三亚落日》,可以让游览过的学生当回向导,让他们拿出自己所拍摄的照片或写生的作品,配上抒情的音乐,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山水”之情。
3.教学童话、寓言类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编自演,相互配合,排练课本剧,扮演他们所喜闻乐见、向往已久的角色。
4.教学科普类的文章:可以以综合性学习的“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灵活运用”为原则,注意语文、社会、数学等学科的综合运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三)课后作业方法的指引
课后作业是学生一天课程学习任务结束后,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是学生不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农村学生家长大都不在家,教师更应帮助学生学会做课后作业。
1.先复习,后动笔:教师要指引学生每天在完成作业时,不要忙于一打开书本就动笔,这样错误率会很高的,而应该是作业之前先复习一下课文,翻阅听课记录,熟悉讲课内容,理解知识重难点,这样就可以将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正确率一定会大大提高。
2.养成“每日必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在农村,由于本身自觉性的缺乏及无人督促,许多学生完成好作业后,就迫不及待地出去玩耍,根本就不在意作业的正误。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每次做完作业后一定要认真检查。看看自己的解题答案与题目中所提示的条件、范围、步骤是否一致,最终结果是否完整,有没有“南辕北辙”的现象。长此以往,能让学生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作业中的存在问题,加以修正,从而为第二天的学习奠定基础。
3.拓宽思维,勇于创新: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做作业时,适当地拓宽自己的思维,寻求用多角度的解题方法去完成作业,让学生不满足于课上当日所学,要学会联系新旧知识,勇于创新,尝试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析词语,品读文章,体悟情感,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