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8-05-10 02:42吴杨
长江蔬菜 2018年5期
关键词:武汉市电子商务农产品

吴杨

进入21世纪,电子商务因其商品信息透明性、交易空间非局限性、运营仓储集约性、支付结算便捷性等特征,在我国发展势头迅猛。近几年,国家、湖北省、武汉市高度重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把其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和突破点。武汉市政府印发《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 “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意见》(武政[2015]33号),有力促进了全市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笔者通过对武汉市新城区27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其他涉农企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经营户进行调研,全面掌握武汉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了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希冀通过调研,提出加快发展武汉市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

1 武汉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速度较快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武汉市涉农电子商务交易额308亿元,2016年达到516.5亿元,2017年全年预计突破1 000亿元,平均增速81.95%。2016年,全市涉农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及交易类自营网站达到82家,涉农网店5 000多家,在第三方平台开设旗舰店、专卖店的涉农企业达到231家(表1)。

1.2 农村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多样

主要有应用第三方平台、专业涉农电商平台、委托专业机构运营、自建自营平台等多种模式。其中多数企业利用一个或多个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商业务。通过调查发现,第三方平台多为淘宝、天猫、1号店、京东、苏宁等,占企业应用第三方平台的99%,交易额占比78.6%;武汉专业涉农电商平台运营商较少,有一定流量的涉农电商平台只有32家,交易额占比14.1%;委托专业机构运营电商的交易额占比4.4%;企业自建自运营平台较少,交易额占比2.5%;其他形式的交易额占比0.4%(图1)。

1.3 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带动效应明显

海吉星、白沙洲等传统农产品交易市场相继“试水”信息化改造,实现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发布、线上交易功能;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武汉陆羽茶业交易中心相继投入运营,2016年交易额均破百亿元。周黑鸭、良品铺子、楼兰蜜语3家武汉本土品牌农业企业跻身全网电子商务平台休闲食品类销售规模全国前10位,网络销售额均在10亿元以上,其中良品铺子、楼兰蜜语被评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以良中行、汉购网、卓尔购、卷皮网、鲜天下等为代表的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本地第三方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水平和交易规模在细分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东方神农、汇春、广夏润田等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率先实现电子化订单管理,武汉市供销总社相继与 “卖货郎”、“夏金农”、“乐村淘”等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成为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专业县域涉农电子商务平台,以上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本地农村电子商务企业有效带动了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表1 2016年武汉市涉农电子商务交易额统计

图1 武汉市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类型和交易额比例

1.4 农村电子商务下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武汉市邮政公司、武汉市供销总社依托基层村油站、供销社建设了782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并通过“邮掌柜”、“供销e家”平台实现了当地村民“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金融不出村、生活不出村、创业不出村”。2017年,帮助农民实现代购20万笔,涉及金额3亿元,发布农村供求信息1.5万条次,替农民办理小额助农存取款和转账业务15.3万笔,金额9.5亿元,办理涉农贷款1.32亿元。

1.5 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加快建立

全市已全面实现 “村村通道路”、“村村通客车”,建设布局农村大型物流基地24个 (表2),邮政、顺丰、“四通一达”等物流企业均辐射到村镇社区,乡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1.6 社会资本逐步融入武汉农村电子商务

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10余家国内知名涉农互联网企业已落户武汉,易果生鲜、美菜、本来生活等全国生鲜电商领军企业在武汉布局冷链物流,目前武汉市已建立华中总部3个、功能性总部3个、区域运营中心2个、大型物流运营中心4个,以淘商教育、东湖学院、赶街网为代表的社会化农村电商和县域电商咨询服务机构纷纷落地武汉,农村电商年培训规模达到2万人,有效带动武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表2 农村大型物流基地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武汉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势态良好,但也呈现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存在的问题

①涉农企业对电子商务应用比例不高 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新型农场主4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村个体电子商务从业者,应用电子商务所占比例分别为 32.3%、47.6%、52%、50%(图 2)。 有近 20%的龙头企业、7%的农业合作组织、4%的生产经营大户和20%的新型农场主不打算应用电子商务。

②农产品电商进城难度较大 目前,武汉市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工业品下乡的渠道较为畅通,但农产品进城则略为不畅,需要营销、美工、技术等多方面配合。对于依赖传统销售渠道的涉农经营主体来说,如何利用电商,采取怎样的电商模式营销农产品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同时,农产品进城还涉及运输成本高,及保鲜、保质等问题,如果包装不当、运输时间过长、流通环节过多,都可能导致农产品损坏或变质,影响消费者的电商体验。

③农村电商盈利能力还显不足 调查发现,全市农业电商用户中实现盈利的仅占9.7%,基本持平的占82.3%,亏损的占8%,整体经营状况一般。且涉农经营主体初期电商投入成本较大。特别是对于蔬菜等生鲜农产品电商运营商来说,尤为明显,B2C模式失败案例较多,如家事易、美家美鲜均由B2C转为B2B等。

图2 涉农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情况比例

2.2 主要原因

①经营者电商意识不强 部分涉农企业对电子商务技术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信任,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意识到电子商务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存在“电商运营简单化”和“复杂化”2种极端认识,部分企业简单认为“任意农产品都能上网开店,都能卖全国”,部分企业主对农村电商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

②农村电商物流有短板 目前,武汉市社会化企业物流服务大部分采取与乡镇个体经营者合作的方式来开展,配送业务尚未覆盖到村,导致物流效率不高和配送成本居高不下。且武汉市冷链物流行业相对薄弱,在发达国家,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率达到80%~90%,而武汉市只有10%~20%,差距相当大。冷藏运输率的低下直接导致了鲜活农产品损耗率的增加,据统计,武汉市的鲜活农产品损耗率在20%~30%。产品冷链流通率较低、冷鲜产品损耗率偏高、冷链物流设备落后、流通环节过多等制约了生鲜电商的发展。

③电商实用人才空缺 由于农村人口流动性强,外出打工群体规模庞大,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和知识匮乏十分严重,导致农村电商应用率不高。同时,由于条件限制,武汉市知识青年不愿长时间到农村就业,严重影响了农村电子商务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推广。

④农产品品牌整合欠力度 从微观经济学来看,农产品是无差异产品,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武汉特色农产品产品同质、布局分散、品牌不响、规模偏小、标准化程度不高的状况较突出,农村产品规模化经营、品牌化打造和市场化运营的专业机构还较少,导致武汉市特色农产品竞争力不强。

3 推进武汉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结合武汉市农村电商发展实际和特点,为全面推进武汉市农村电商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以产业、人才和扶贫为核心,以培育和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开展人才培训为手段,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快建设覆盖全程、安全高效、便捷实惠的现代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村消费模式转型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3.1 建设农村电商孵化示范基地

结合各区块状经济和产业特点,通过对现有工业园区、商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都市田园综合体电商化改造,或采用盘活商业用房、闲置厂房、乡镇客运站、农民住房等资源的方式,建设一批特点鲜明的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小镇、产业示范园(孵化园)、专业示范村,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相关配套企业和电子商务创业群体入驻,形成集商品贸易、平台建设、物流配送、融资支持、文化创意、就业培训、实训模拟等多功能、多业态为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3.2 培育农村电子商务龙头

加快引进一批国内知名农村电商企业来汉设立区域总部或开展涉农电子商务业务,提升武汉市农村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金融支持等服务范围;加快传统农产品交易市场向现代综合交易市场转型升级,支持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构建电子商务平台,打造“电商+市场”模式的电商产业园;以省、市两级商贸流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电子订单平台和销售网络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农村流通类电子商务龙头。

3.3 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主体

积极推进本地涉农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建设,引导一批有地域特色的第三方平台做大做强;鼓励乡村休闲游企业、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入驻第三方电商平台、旅游平台,提升乡村休闲游服务“三乡工程”、“精准扶贫工程”的引流引资功能;整合全市特色农产品、优质土特产等资源,加快推进在淘宝、京东等知名第三方平台上打造武汉特色馆,扩大电商入驻规模;支持各类农村经营主体根据产品特点和目标客户在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旗舰店、专卖店,增强我市农村商品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自建网站并向电商业务平台转型。

3.4 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品牌化

加快推进特色手工艺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工业加工品、文化创意产品、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等商品化基地建设和标准化提升,集中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乡土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流通标准化进程,制定出台适应电子商务流通的产品质量、分等分级、产品包装、物流配送等标准,推进武汉市特色工业品、农产品、工艺品的分类定级,规范物流配送服务;推进农村土特产生产标准化,引导农村市场主体实现生产设施、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大力开展我市农村特色商品、产品品牌、商标创建。加快推进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和驰名、地理标志商标申报认定。

3.5 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商店、村民活动中心、农村创业基地、村邮站、益农社、农村金融服务点、物流企业镇(村)服务网点等资源,推进全市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实现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行政村全覆盖。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渠道下沉,加强区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乡镇(街道)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村邮站”提档升级,提升益农社服务功能,支持供销社农村电子商务惠农工程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龙头企业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置农副产品、名优土特产产品销售网点。鼓励顺丰、“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在乡镇(街道)设立分支机构并向村延伸,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可以优先覆盖物流服务网络。引导社会资本和传统零售企业加快推进村级零售网点建设,提升村级网点电商服务和配送服务能力,不断完善手机充值、票务代购、水电气费缴纳、农产品销售、农业技术、小额取现、信用贷款、家电维修、养老、医疗等服务在农村的延伸,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

3.6 推进精准扶贫电商富民

充分开发利用贫困村山水资源、土特产品、闲置农房、民俗文化等资源,推进贫困村电商农旅产业融合。引导电商企业开辟网上销售专区,推动贫困村特色产品和休闲农业上网营销。建设一批电商扶贫示范网店,推动贫困户生产生活代购、代缴、代销服务提升。推进每个贫困村1名电商扶贫人才的培育工程,推动贫困村青年、妇女、残疾人依托电商就业创业。

3.7 实施电商创业就业培训计划

依据主体不同,实施“专业型、引导型、普及型”3类电商培训,加强与职业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等电商培训机构的合作,建立一批农村电商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和农村电商创业就业师资库。利用网络、电视、手机、自媒体等多种渠道,并借助电商企业、村级电商服务站、培训机构、学校等多类平台,对返乡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村干部、农村青年、巾帼致富带头人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村电商技术普及率和应用率。贯彻落实国家 “农村电子商务百万英才计划”,大力实施“远程教育助力电子商务进万村”活动,培养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和实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武汉市电子商务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