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智库研究的主题特征与发展趋势

2018-05-09 10:51任强
高教探索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校智库可视化分析发展趋势

摘要:以CSSCI期刊2010-2017年收录的有关高校智库研究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Bicomb2.0和SPSS20.0作为研究工具,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绘制出高校智库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结果表明高校智库研究主题聚焦于高校智库的战略定位与价值功能、运行机制与建设路径、国际比较与协同创新、支持保障与资源整合研究等四个主题。未来高校智库研究还要更加重视理顺高校智库与政府之间的逻辑关系、变革高校智库成果供给侧的知识表征模式、构建协同创新的高校智库发展格局、优化高校智库成果传播方式以提高智库影响力等方面。

关键词:高校智库;主题特征;发展趋势;可视化分析

智库研究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智库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和重要部署,从2013年至2017年,先后审议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智库建设的决定、意见、方案等规范性文件。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10月,十八届中央深改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強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年11月,十八届中央深改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17年2月,十八届中央深改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智库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智库定位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

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根据国内智库发展环境和机制的差异,将我国智库分为高校智库、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民间智库四种主要类型。智库,尽管从概念和称谓都带有浓重西方文化特征,但是在中国古代已有类似智库形态的思想渊源,如春秋战国时的门客,战国至五代、晚清时期的幕府等。高校智库具有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门类齐全的学科建制、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与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因此在政府干预的逻辑主导下,高校智库建设很快就占据智库研究领域的中心议题。对照政府主导下高校智库发展的应有之意,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智库实际发挥的功能与党和政府的决策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发展和建设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这也正是当下高等教育学界聚焦于我国高校智库发展的重要原因。

自2013年始,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和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呈快速增长态势,从中国知网的发文量可以看出,2013年之前每年发文量最高不超过10篇,而从2013年开始发文量迅速攀升,至2016年发文量近300篇。为了有效呈现高校智库建设相关研究的整体现状,剖析高校智库研究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及其体现出的具体特征,形成对未来高校智库研究趋势的准确判断,本文借助知识可视化的方式,通过知识图谱来表征在CSSCI期刊中高校智库的研究热点和现状,并对高校智库研究趋势进行反思与展望。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与数据来源

第一,文献检索,在中国知网(CNKI)总库检索,设置主题词为“高校智库”、“大学智库”,期刊来源类别设定为“CSSCI期刊”,年限设定为“2010-2017年”,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25篇文献,剔除会议通知、简讯、新闻报道、期刊导读、邀请函等无效文献,获得有效文献202篇。第二,标准化,将不同刊物的关键词做标准化处理。

(二)研究工具

采用Bicomb2.0书目共现分析系统软件和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

(三)研究程序

首先是关键词抽取,用Bicomb2.0将词频大于3 的30个主要关键词确定并抽取出来,建立共词词频矩阵。第二是聚类分析,用SPSS20.0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高校智库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第三是根据前述分析结果,对文献进行结构分析和内容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析出的30个高频关键词总的频数为287次,占总数的31.6%。频次超过5的关键词有14个,分别是高校智库、智库、中国特色、智库建设、高校、新型智库、美国、研究机构、高校图书馆、人才培养、人文社会科学、战略研究、决策咨询、顶层设计。高频关键词呈现的信息量有限,需要对数据做进一步处理,并对上述关键词涉及的析出文献再做内容分析。

(二)关键词相异系数矩阵

采用SPSS20.0将高频关键词的词篇矩阵转化为相似系数矩阵,再进一步将相似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结果见表2。相异矩阵中的数值代表对应高频关键词间的距离,相异系数矩阵的数值大则表明关键词之间相似度小,距离就比较远;而数值小则就说明关键词相似度大,距离就比较近。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1.高校智库的战略定位与价值功能研究

主题领域1主要围绕高校智库的战略定位与价值功能进行研究,包括战略研究、政策研究、中国特色、人才培养、公共外交、科研机构、顶层设计等14个关键词。通过聚类树状图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主题领域1中还可以区分为3个子类。

从关键词分布和析出文献看,子类A主要聚焦于高校智库的战略定位与使命,关键词有战略研究、政策研究、中国特色、人才培养、公共外交、科研机构等。与其他类型智库相比,高校智库的独特性更多体现在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方面。眭依凡等提出高校智库的比较优势主要有:高端专业人才集中、学科门类齐及各学科学术力量集中、消息充足及研究成果丰富、组织灵活且具有相对独立性。[2]高校智库的生成遵循着明显的政治逻辑,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功能,更担负着公共外交的价值使命。高校智库的战略定位需要有强烈的全球视野和中国立场,从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的高度来定位我国高校智库,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走向世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强调我国高校智库应当增强在国际媒体和国际平台的话语权,在国际重大问题上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坚持中国立场,体现国家利益,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概念和关键词,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3]

主题领域1的子类B主要聚焦于高校智库的决策咨询和政策创新研究,包括决策咨询、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等关键词。高校智库的研究指向是其决策咨询研究、服务和政策創新的价值,高校智库开展决策咨询研究与服务,其价值旨归是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作为一种特殊研究类型,决策咨询研究有其区别于学术研究的自身‘套路。从研究目的来看,学术研究醉心于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理论、阐述新原理;而决策咨询研究倾注于提出新战略、指出新路径、拿出新办法。”[4]并非高校的所有科研工作者都适合从事政策创新和决策咨询研究。从决策咨询研究和学术研究的指向来看,学术研究注重学术评价尺度,强调理论、方法等的创新;而决策咨询研究则突出决策的参考价值和意义,能否有助于科学、民主、法制的决策。决策咨询研究的研究周期要求比较短,不同于基础研究,几乎不允许研究者“十年磨一剑”,高校智库的研究者必须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强烈的现实情怀、宽厚的基础研究实力和灵活多样的研究方法,能够在比较短的研究周期内,呈现出全面、客观、详实的研究成果。

主题领域1的子类C主要聚焦于高校智库的知识供给与成果表达研究,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国际交流等关键词。如果说子类A战略定位与使命,是高校智库的第一逻辑,即政治逻辑,国家行动决定高校智库的发展取向。如果说子类B决策咨询和政策创新研究,就是高校智库的第二逻辑,即市场逻辑,遵循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研究经费投入到哪个领域必然会带动相应问题的研究。那么,子类C就可以视为高校智库的第三逻辑,即知识逻辑,这种知识供给的契合度和成果表达的适恰度直接决定了高校智库的生命线长度。[5]在知识惯性的作用下,很多高校学者依然秉持“以学术为志业”的理想,探究高深学问、发现新知识,还未能完成从高校学者到高校智库学者的转型。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智库成果表达的形式,逐步调整传统学术研究中以学术专著、学术论文为主的成果表达形式,将提升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此外,采用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诸如智库研究报告、成果要报、决策参考报告、白皮书、报刊文章、大事记、演讲、政策解读、访问、时事通讯、工作文件、汇编、评论、视频、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生动展示智库成果。[6]

2.高校智库的建设路径与发展机制研究

主题领域2主要是高校智库的建设路径与发展机制研究,包括建设路径、研究机构、功能定位、社会服务等4个关键词。就高校智库的建设路径与发展机制研究来看,当前的成果数量是最丰富的。高校智库是高校内部设立、但独立于其他院系,专门开展政策研究的学术组织,运行机制主要涉及到高校智库组织管理、人才配置、经费管理、项目设置与管理等。[7]首先,高校智库的组织管理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是高校智库能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基石,在现行法律制度和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之下,必须创新管理方式,支持高校智库运行的相对独立性,需要独立存在、独立研究、独立表达,否则高校智库就沦落为政府的“应声虫”,丧失决策咨询研究的价值基础,难以真正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也就无从谈起政策创新。其次,高校智库的发展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人才队伍,能够激励领军人才、专职研究人员、校内外兼职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发挥研究潜能和管理才能。第三,高校智库的科研项目管理与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应该有所区别,严格管理直接费用支出。间接费用使用必须合理合规,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尤其在项目经费预算中,智库研究周期短,科研任务很重,如果按照普通的预算周期,经费则无法按期使用完毕,可以尝试对于科研人员劳务费的比例不做硬性限制,但取得劳务报酬时要承担其个人所得税。[8]

高校智库的建设路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建设路径的提法不尽相同,但是总体的重复性比较高。一般的研究模式主要是基于学者自身,从具体研究视角出发,分析高校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或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建设路径或者对策。就建设路径而言,高校智库与政府之间的逻辑关系首先必须理顺。“在政府与高校智库互动过程中,作为高校智库主体的知识人表现出对政治人角色的认同趋向,其根源是知识人‘士志于道的价值追求与‘学而优则仕的职业倾向。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政府通过知识性、文化性、弥散化、边缘化的微观权力来规训高校智库。‘趋向意味着可能性,‘规训表现为现实性,‘趋向与‘规训共同构成高校智库与政府互动的逻辑基础。高校智库建设要在这一逻辑基础上,通过传统文化与后现代规训理论的交互观照,有效推动高校智库的发展和建设。”[9]更进一步,高校智库建设的评价机制是“风向标”和“指挥棒”,对高校智库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李安方等构建了中国智库评测指标体系,包括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媒体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等五项指标。[10]201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 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中,智库影响力的评价指标由智库的成长与营销能力、决策咨询(核心)影响力、学术(中心)影响力和公众(边缘)影响力等四个维度构成。2016年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中心陈国营等构建出“组织机构、专家队伍、人才培养、理论成果、资政成果、学术交流、社会声誉、支撑体系”八个要素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和体系。[11]然而,高校智库的评价机制不仅是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从评价体系、评价制度、评价环境、评价程序、评价方法等要素来建构评价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制度和公开透明的评价程序,培育多元的评价主体,形成完善的评价制度,以引导高校智库的健康发展。[12]

3.高校智库的国际比较与协同创新研究

主题领域3聚焦于高校智库的国际比较与协同创新研究,主要包括美国、英国、高校智库、新型智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等关键词。美国是全球智库的发源地,智库最初由美国学者保罗·迪克逊(Paul Dickson)提出,他强调智库作为一种比较稳定和独立的政策研究结构,通过多学科领域的融合研究,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政策咨询服务。[13]美国的大学智库发展同样迅猛,根据201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简称“TTCSP”)发布的《2016全球智库报告》看出,2015年全球智库总数为6846家,美国的智库有1835家,而美国的大学智库占到美国智库总数的半数以上。[14]对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高校智库的比较研究,既有从整体视角出发,倡导我国高校智库可以借鉴美国高校智库灵活的机制和发展模式,组建优秀的研究团队,强化内部协作与外部沟通交流,向政府决策提供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也不乏以美国甚至全球领先的高校智库为个案,“解剖麻雀”式的深度分析,诸如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国际化发展、智库影响力和发展机制等。在借鉴域外经验基础上,高校智库的协同创新建设也日益引起重视,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学科协同能够为高校智库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专业支持;主体协同有助于高校智库与其他同类型智库、企业、政府、媒体之间形成合力支撑;利益协同可以为高校智库发展提供动力,最终推动高校智库有效发展。[15]

4.高校智库发展的支持保障与资源整合研究

主题领域4聚焦于高校智库发展的支持保障与资源整合研究,主要包括高校圖书馆、信息服务、高校、地方高校、影响力等关键词。从析出文献来看,图书情报学对高校智库研究的成果比较多,主要围绕高校智库的数据情报资源平台建设等开展,借助高校特色学科的馆藏文献等资源优势,成为高校智库的资源存储和信息服务机构。[16]从大数据时代特征出发,建立基于云计算的专业分布式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开展相关数据挖掘工作。从杂乱、混沌、失序的海量数据中寻找数据的关联性,在挖掘和分析中建立事件本身的关联,进一步剖析数据背后的真实现状与走势,在此基础上呈现事实。大数据技术有利于科学研究,并在科学预测与科学决策之间建立数据联系,继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17]美国教育政策研究联盟(CPRE)开创了高校教育智库共同体合作研究的先河,由美国著名大学联合组建,提供政策研究、咨询及传播服务,为政府的决策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在全球范围产生重要影响。该联盟注重研究的持续性、整合多方资源、本土特色鲜明,尤为重视其智库研究成果的服务性和传播性,对我国高校智库共同体的建设有很高借鉴价值。[18]地方高校智库在新一轮的智库建设中需要精准定位才能高效推进智库建设,深入挖掘区域社会优势和地方高校学科优势,在区域优势基础上培育地方高校智库特色。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就是典型个案,该研究院以非洲研究为特色,汇聚国家有关部委、浙江地方政府、新闻媒体、民间资本、非洲当地智库等资源与要素,以政策咨询、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汉语推广、国际交流等多种类型智库成果服务国家外交重大战略需求。[19]

(四)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

结合聚类分析图绘制出我国高校智库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结果如图2所示。按照向心度(横轴)和密度(纵轴)绘制出的图谱即为战略坐标,战略坐标中的小圆圈代表各高频关键词的位置,圆圈距离远近则代表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根据崔雷和郑华川的观点,第一象限(右上)的关键词处于研究的中心,向心度和密度双高;第二象限(左上)的关键词密度高,但向心度低;第三象限(左下)的关键词,向心度和密度双低;第四象限(右下)的关键词关键词向心度高,但密度低。[20]

结合图2发现,主题领域1战略定位与价值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象限。整体而言,子类A(战略定位与使命研究)和子类B(决策咨询和政策创新研究)位于第二象限,集中度比较高,但是重要性一般;子类C(知识供给与成果表达研究)位于第三象限,集中度和重要性都不是很高。主题领域2运行机制与建设路径研究的主要内容、主题领域3国际比较与协同创新研究的部分内容,都集中在第一象限,可见运行机制与建设路径研究在整体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研究也相对比较集中。主题领域4高校智库发展的支持保障与资源整合研究位于第四象限,虽然也处于中心位置,但成熟度还不够,该主题的研究内容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对我国高校智库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高校智库研究主题的分析和知识图谱的绘制,我国高校智库研究还需要在如下方面进一步探索。

第一,理顺高校智库与政府之间的逻辑关系。高校智库需要与政府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高校智库应有最大限度的独立性,高校智库与政府之间应该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上下层级关系。如果高校智库按照服从政府指令的方式去开展研究,最终不可避免的沦落为政府的秘书班底,长此下去,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很难得到广泛认可和传播。美国政坛的“旋转门”机制值得借鉴,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加强政府与高校智库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二,变革高校智库成果供给侧的知识表征模式。高校智库的有效知识供给应当饱含对社会实践的强烈观照,否则这样的智库成果就会失去生命力。从传统意义来看,高校的学者习惯于从学科、学术的立场和视角来研究“高深”学问,形成知识惯性,对政府、社会关心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缺乏直接的应答能力,因此变革高校智库成果的表征模式就很有必要,高校智库学者要对现实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具备宽厚的研究基础,能够洞悉现实问题的症结所在,还应具有强烈的变革欲望,这样才有可能形成高质量的智库研究成果。

第三,构建协同创新的高校智库发展格局。高校智库的协同创新有利于打破学科之间壁垒,国家战略问题的决策咨询研究不可能仅仅涉及某个学科,甚至需要多所高校、多所智库、多位学者协同攻关,才能有效解决。高校智库的协同创新,还有利于创新科研组织形式,改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单兵作战”的方式,有助于跨学科、跨结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协同创新有利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之间相互支撑,同时也可以在资源共享、人才共享等方面做有益探索。

第四,优化高校智库成果传播方式以提高智库影响力。高校智库成果的传播程度与其影响力、话语权的获取密切相关,当前国内高校智库影响力的传播理念、方式与西方高校智库还有较大差距,立体多样的传播智库成果不仅可以加强高校智库与政府、社会的广泛交流,也能让更多的群体理解和接受智库的研究成果,起到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高校智库需要从三个层面提升影响力:首先,要建立与政府决策机构沟通管道,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向政府高层报送智库研究报告,这是高校智库成果价值的最重要体现,展示高校智库决策咨询(核心)影响力;其次,高校智库学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参加讨论会议等方式向同行分享研究成果,展示高校智库的学术(中心)影响力;最后,广泛利用社会媒介,借助平面媒体、电子媒介、自媒体等多种方式广泛传播智库研究成果,提升社会公众对高校智库的知晓度和认可度,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展示高校智库的公众(边缘)影响力。[21]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门户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2015-01-20].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2]眭依凡,王贤娴.对大学智库建设热的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7):1-8.

[3]周洪宇.教育智库应把握好自己的定位与追求[N].中国青年报,2017-03-08(10).

[4]吴康宁.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国家智库[J].中国高等教育,2014(6):16-19.

[5]陈丽.论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三重逻辑[J].高教探索,2016(3):12-16.

[6]于丰园,汪小飞.高校智库建设背景下教师创新转型的对策研究——基于知识惯性的视角[J].情报杂志,2016,35(7):49-52.

[7]文少保.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逻辑起点、难点与策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4-38.

[8]王志彬,金通,张朝辉,战琦.新时期高校智库建设制度优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6):21-26.

[9]任强.学术与政治:大学智库与政府的互动逻辑[J].教育评论,2015(9):23-26.

[10]李安方,王晓娟,张屹峰,沈桂龙.中国智库竞争力建设方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52-75.

[11]陳国营,鲍建强,钟伟军,陈明.中国大学智库评价研究:维度与指标[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2(5):18-29.

[12]郭瑞.高校智库评价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4):97-104.

[13]Paul Dickson.Think Tanks[M].New York: Atheneum,1971:1-3.

[14]James G.McGann.2016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2017-01-26].http://repository.upenn.edu/think_tanks/12/.

[15]李洪修,张晓娟.协同视域下大学智库发展的维度分析[J].江苏高教,2016(2):49-53.

[16]赵雪岩,彭焱.高校图书馆参与高校智库建设与服务的优势及路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2):28-33.

[17]舒刚.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6(8):27-31.

[18]周洪宇,付睿.美国大学教育智库共同体的特点及启示——以美国教育政策研究联盟(CPRE)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1):116-128.

[19]王珩,刘鸿武.新型高校智库开展协同创新的探索与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为个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3):91-95.

[20]崔雷,郑华川.关于从MEDLINE数据库中进行知识抽取和挖掘的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3,22(4):425-433.

[21]赵勇,崔晓彤,高思嘉.我国卓越高校智库的人才结构、聚焦主题与传播渠道[J].情报杂志,2017,36(4):54-60.

(责任编辑赖佳)

猜你喜欢
高校智库可视化分析发展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面向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智库信息服务模式研发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分析我国品牌营销的管理及发展问题
关于加强天津高校智库建设的研究
高校智库建设对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