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山水美文 品理想志趣

2018-05-09 11:14黄朝曦
报刊荟萃(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醉翁亭醉翁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作者如一般士大夫一样,仕途的失意,政治上的挫折,这同样引起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自娱的抑郁情绪。但作者又不同于一般的士大夫,虽遭贬谪,而不愿“戚戚怨嗟”,将“穷愁形于文字”,仍能泰然处之,与民同乐。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心明确。点明中心主旨。纵观全文,从表面内容上来看,大体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但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那就是“醉翁”精神所在。

首先,“醉翁”给我们描绘了“醉翁亭”周围那优美的山水。开篇,作者由山峰而林泉,由林泉而出亭,極尽“曲折”我们才得以见到那深山中的“闺秀”——醉翁亭,作者巧妙地在引出“醉翁亭”的过程中。写尽滁州山壑林泉之美景。接着又由亭之命名,自然过渡到抒发胸意,点出“山水之乐”得心寓酒,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础。

继而宕开笔锋,扩大到亭外之景,极力描绘出山水的变化之美。清晨旭日东升,霞光璀璨,雾消露散,青山苍翠,清新宁静;傍晚夕阳西下,暮霭云集,山岩洞穴,昏暗幽静,令人陶醉。春天,野花竞开,幽香扑鼻;夏天,秀木繁茂,浓荫蔽日;秋天,风霜高洁;冬天,水落石出。四季变幻,奇景叠山。作者欣赏醉翁亭周围如此美妙的山水风景,其乐趣自然是无穷无尽的。

其次,“醉翁”又极力刻画了“滁州”人民美好的生活。在写足“山水之美”后,作者把笔锋一转,又为我们勾勒一幅滁州风俗画。你看,那“负者歌于途”者,似乎忘记了生活的劳苦;那“行者休于树”者,又何等闲适自由;再有那前呼后应,伛偻提携,熙来攮往,络绎于途的情景。作者生动地描绘出了“岁丰民乐”的太平景象,短短的文字构成了一幅民生熙洽图。

在接下来的文段中,作者由上文的远观“镜头”自然过渡到了近处的“镜头”。四个排比句极力渲染“宴酣之乐”。这里显然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在写鱼肥酒冽,投壶奕棋,众宾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等景象中,突出了宾主间融洽和乐的气氛。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言自明了。

有了这段亭中宴乐的形象描绘为基础,下文在写“夕阳在山,人影散乱”,人们极乐而归时,点出人从太守游而乐、太守乐民之乐的题旨,就犹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文章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更展现了他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思想的高度决定着作品的高度。也许正是因为作者超越了个人荣辱得失的开阔胸襟,才孕育出了《醉翁亭记》这样脍炙人口的美文。也许正是因为作者那“进不为喜,退不为惧”的高贵品质,才使得《醉翁亭记》得以传诵千古!

作者简介:黄朝曦,男,山东省莱芜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醉翁亭醉翁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比较阅读
醉翁亭历代重修记比较研究
一品红
游紭琊山醉翁亭有感
醉翁操
雨中落樱
醉翁亭和丰乐亭
两年三名亭,千古一醉翁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之异同浅析
2007年辽宁沈阳市中考试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