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柏权
传统课堂强调以“教材—教师—教案”为本,常常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空间不足,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很显然已经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从传统的课堂面授模式转向基于移动网络的在线互动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广运用,线上线下即时互动教学将成为教育信息化2.0 时代的有效形式。面对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应充分发挥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技术优势开展即时互动教学,从而强化“重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推动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重构知识体系,满足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1]。
云课堂是在移动电信网络、校园网和互联网条件下,教师采取课堂互动与信息反馈的移动教学活动[2],主要目的在于有效提升学生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长和效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师生即时互动,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完成教学评价。
移动学习是在美国加州大学的“移动教育”研究项目中被提出的,同时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移动学习平台的技术特点应面向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库等对象实体,同时提供实时交流互动、课堂管理以及媒体播放功能,通过互联网即时通信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3]。
移动学习的形成动机移动课堂是指在不受场所约束,在Wi-Fi、Internet 以及流媒体技术相对成熟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使用便携式可移动学习工具(如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过移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移动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面授体制下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学习不仅要强调内容,还应注重过程,最后以结果导向。通过移动互联网资源的长期在线,可以打破学生和教师必须同时就位的时间限制,也打破了课堂必须在实体教室的空间瓶颈。移动学习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向,从学习者的角度,是认知、理解和应用知识体系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从教育层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移动学习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推送式移动学习,将学习内容通过移动应用形式“推送”,可迅速实现知识的传递,比较注重传送的内容呈现,学习者的角色被定位为“拉拢”的对象。这种交互方式体现出的是被动的、单向的互动。
第二阶段是作为个性化的移动学习,学习者为完成知识的建构,可以利用更多有效的工具,实现移动学习内容的可管理性和适切性,可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任意、实时地选择符合自身的个性化内容来学习。
第三阶段是课堂融合移动学习,是将移动学习方式在面对面的课堂环境中交互实现,在面授的同时融合有教师主导的个性化学习理论。
“移动学习+互动课堂”融合模式移动学习和课堂互动二者优势互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解决单纯移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移动学习者在空间移动化和时间碎片化学习情境下的注意力很难保持高度集中,认知效率不高;移动学习虽然能够实现自主、个性化学习,但仍然缺乏双向互动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程度无法保障;移动学习的环境变化会给学习者带来知识建构的质量下降,所以构建即时互动情境下的移动互联云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移动学习与互动课堂的融合教学模式符合教育信息化2.0 时代的要求,构建移动互联网应用下的多种数字资源辅助教学,同时选择适应当前高校教学规律的教学手段至关重要。首先是学习情境的构建,一是要充分体现出课堂教学的交互性,教师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提问和小测验等环节都要体现出双方的互动交流过程,使学习评价从传统的单一评价转变到多元评价、过程评价上来;二是要体现出个性化教学,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为学生的在线学习方式增加了多样性,同时创新了教育生态链,这种学习资源仍然强调主动学习和自适应学习方式,未体现出互动教学的优势。通过移动学习与互动课堂创新教学手段实施过程中,可强化引导学生个性化知识获取和协同创新意识培养。
“移动学习+互动课堂”属于情境式交互范畴,集中体现教学过程的师生联动化、资源网络化、知识个性化等多元化特征。师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重构新型联动化课堂,完成角色的转变;课程资源通过数字资源平台共享,充分发挥了网络化功能;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移动学习的个性化优势,有侧重点地选择移动APP 空间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从多维度呈现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课堂之外师生与网络空间之间的交互、网络空间中资源与资源之间的交互。即时互动云课堂结构如图1 所示。即时互动情境下移动互联云课堂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图1 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课堂架构图
1)全面覆盖整体教学环节。教师利用移动教学APP 创建云课堂,可以利用已有的教学云资源作为教学内容,课堂引导学生教学,并布置有针对性的课上任务,开展互动教学,采用充满趣味的课堂线上考勤和分数量化办法,实现线上学习资源和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做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现代即时通信技术的教学模式。
2)突出体现交流互助应用。线下课程之余可提供同步、异步的交流讨论工具[2],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实时地共享数据,进行问题交流和头脑风暴,为课堂教学提供优质高效的交流互助平台,从而扩大课堂的外延,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的良好教学秩序。
因此,利用移动网络终端开展课堂教学,可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以云课堂为载体,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最高效的就是教师可以将课程进度、内容、实践及作业等安排实时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在线上随时参与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的问题讨论、头脑风暴、测试等主题活动,而即时互动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扩散、创意开发和创造性思想发挥提供灵活的空间。
教学云资源共享开放授课教师将传统面对面的授课内容转变成一些以“知识元”为单位的组织片段,并且加一些引导内容,重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原本课程的视频资源和教学大纲、课件、作业都将重组并逐一上传至教学云资源平台。教师课前可以布置一些线上任务,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领会,同时可以对未登录云班级学习的学生进行提示,为课堂的头脑风暴和即时互动做准备工作。
自主化、智慧化课堂管理突破传统的考勤方式,引入数字化管理,将机械而又耗时的纸质考勤方式利用移动APP 手势签到。即时互动课堂教学由教师创建,学生根据教师共享的邀请码加入云课堂。在课堂上,教师每一节课均可临时设置不同的手势签到,这样签到点名的时间在五秒钟内就可完成,实现学生自主化参与,同时代替了传统的点名签到模式,既提高了效率,又增加了趣味性。
即时互动方式课堂教学云课堂的测试方式灵活,教师授课前设置好相关知识点的若干问题和参考答案;讲解结束后,要求学生拿出移动终端在固定时间内完成;云平台系统将自动统计学生的测试成绩,教师可现场讲解、分析题目。基于移动终端的即时互动云课堂发挥即时通信技术优势,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可以得到教师的实时解答,减少知识传递的滞后性,从而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的难题。
头脑风暴法充分激发学生创意头脑风暴法是通过多人集体讨论、相互启发,创造灵感来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完成创新型思想。教师在云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时学习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多个任务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在课上登录移动APP 获取教师提前在教学云资源共享的作业,针对问题现场讨论、激发灵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在教学云资源的作业空间内还设置类似微型BBS 的评论区,在头脑风暴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讨论打破了时空限制,由课内扩展到课外。
创新学生学习评价机制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标准,教师在云课堂上设置针对不同知识结构与水平的问卷,利用问卷形式可以得出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状况。即时互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计分,在成绩评定环节运用目前非常流行的“点赞”,学生在获得点赞的同时也积累了自身的“经验值”,作为其平时成绩的累计得分[4]。
大数据技术手段分析学生评价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的评判方式显然不够全面。教师通过云课堂形式,可以将学生在本门课程的学习全程通过综合汇总的形式,自动生成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结合各类学习经验值,再以相应权重累计,得出课程的最终评价。通过即时互动教学方式,教师利用大数据可以如实得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个性化的创新程度等多元化评价,对学生整个学期学习成绩的评价更为全面、客观[5],也发挥了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分析功能在教学环节的独到作用。
课堂教学的广义延伸采用线上云课堂与线下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运用移动云课堂教学,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学生会主动参与课程环节。通过对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学习活动在教学环境中进行重构,将教学活动从师生面授的课内延伸到学习时间碎片化的课外,可以很好地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学习氛围得到活跃通过即时互动的移动云课堂,可灵活完成课堂学生签到、随堂测试、头脑风暴等课堂活动。学生对这种积极互动的教学模式表示非常欢迎,通过沉浸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环境下,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其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生生互动的方式充分培养了团结协作能力,发挥了团队创新意识。
突破“教材—教师—教案”的教学瓶颈课堂内不再让学生完全参照教材,听取教师讲解的固定程式化的教案内容;针对与理论内容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计算机程序类的教学内容,对网络编程中的组件、方法、属性等工具的设计与运用,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在云课堂实践练习,并得到充分验证和应用,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了真实的情境。在本学期的移动互联网高级开发课程中,据统计,有96.8%的学生对即时互动课堂表示欢迎,充分体现了“重基础、强实践”的应用型教育教学理念。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构建个性化的智慧云课堂,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要不断运用前沿的信息化技术,充分开发、延伸互联网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与相应的MOOC 学习资源、云课堂深度融合并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实现教育信息化2.0 时代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