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翔宇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引发教育变革步伐加快,校园数字化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奠定了高等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基础。开放教育资源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学习者、工作者共享数字化资源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向。
泛在学习是一种时空无限的学习方式,基本要义在于使用计算机和无线通信技术创造智能化的环境,让任何人在任意时空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活动。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增强资源的配置范围和效率,依据泛在学习的普适性、可访性、直接性、交互性、主动性、场景性的特点,设计开放教育资源的模型,探求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机制,将“学习者为中心”和“技术改变教育”相融合,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应用提供新思路。
泛在学习是信息化学习的发展方向,是未来学习的预期理想模式。由于泛在学习普适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其需要在结构开放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中才能充分发挥本有的优势。教育资源开放化不仅使学习者的学习形态更为丰富,也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更为有效的路径选择。
开放教育资源的泛在属性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运动,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再到以慕课(MOOC)平台为代表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客观上推进了知识共享的进程,在打破传统教育束缚、冲破体制“藩篱”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不仅重新定义了信息化时代知识的传播方式与学习方式,而且让受教育者不受空间、环境的限制,通过网络进行突破时空局限的学习。
与传统教育资源形态相比,现代教育资源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将学习资料通过网络进行共享,把有用的教育课件、视频通过教育云平台进行有效整合,突破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壁垒或阻滞。而开放教育自身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又使教育资源在共享中愈发丰富,通过教育资源的提供方和接收者,以通信网络为介质,以促进学习为目的,在讨论、交流和互动中不断地进化和生成新的教育资源。这种动态生成的、可持续进化发展的教育资源有着持续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与泛在学习的学习者可以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中用设备进行交互相容、殊途同归。
在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理念带动和以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撑为保障的前提下,泛在学习以其数字化、移动化和终身化的学习特性为依托,让学习者既可以采用嵌入式的方法将多台计算设备组成逻辑空间,又可以在便携式移动设备(如iPad、手机)的帮助下,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进行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固定时间和固定场所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式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整合免费的、无障碍的开放教育资源的碎片,在多样的空间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实现人与现实环境的交互。在开放共享理念的带动下,通过有效划分各地教育资源的物理存储节点,依靠泛在通信网络将有意义的结点进行互相联结,学习者不必了解资源的出处即可完成对网络空间的访问请求,从而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1]。
泛在学习的开放性需求泛在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不受时空限制,使用任何终端进行情境化的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传感设备等为媒介的泛在学习,使得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传统的以讲台、黑板为载体,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方式,终究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人们对知识快速获取的渴望,这就需要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促进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
开放性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属性,也是泛在学习的必然需求。首先,泛在学习需要开放兼容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开放,使得学习信息与物理空间能够有效融合,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信息通信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工具,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感并保持高度的学习饥饿感。其次,泛在学习需要互动性的协作。学习者与专家、教师、其他学习同伴通过终端设备和无线通信技术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将所获得的信息从真实的校园扩展到智能学习空间,以保证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自由地获取所需的知识。最后,泛在学习需要共享交流。目前国内的教育资源,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下适合无缝、普适学习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泛在学习的质量和绩效。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将学习者手中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进行有效共享,反思之前学习的得失,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泛在学习中开放教育资源的嵌入马克·威士(Mark.Weiser)(1988)提出:“机器去适应人类社会的环境而不是强迫人类社会进入机器的环境,这使得计算机的使用就如同林间漫步一样轻松。”[2]泛在学习的广泛运用不仅需要构建合适的学习环境和基础设施,还需要考虑学习内容层面适合学习者特性的学习资源。过去由专家、教师、运营商等提供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泛在学习的需要,这就需要符合未来泛在学习者需求的,理想、优质、开放的教育资源。
相比传统教育以教育行政部门配置教学资源为主,泛在学习借助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化学习环境,以学习者学习目标为导向,提供关联程度紧密、及时更新、易于理解的学习资源。在开放教育的资源应用中,使用者通常会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及主题、授课教师和院校等出发选用资源。泛在学习需要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这一优势,在学习者充分提取自己所需学习资源的前提下,既能利用移动终端,又能利用可随身携带或穿戴的有计算能力的感知设备,通过语音识别、情境感知等技术,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相应的授课视频、电子材料,并进行网上交互,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接受学习安排和支持服务。开放教育资源不但能帮助泛在学习降低资源获取成本,加大资源利用和有效性,而且在学习资源的内容呈现、表达方式、资源组合方式上更适应学习者需要,让学习者真正感受到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泛在学习环境下,开放教育资源需要满足资源的动态生成、关系知识网络的联通、非正式学习中的情境认知、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社会认知网络的共享等[3]。在这样的要求下,充分认识资源的内生性结构,把握资源的生成途径和共享方式,为设计一套适合的资源应用机制模型做了充分铺垫。区别于传统的数字化学习,泛在学习对学习资源还具有外生性,不仅要支持非正式学习中的学习资源转换,促进学习资源的聚合呈现,让学习者匹配筛序,更需要完成对泛在学习内容、工具、策略的有效关联,从而完善对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开放教育资源的内生性结构模型开放教育资源具有内生性,不仅仅是对学习内容共享,它还使学习者使用有价值的学习工具,教育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并跟踪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内生性过程信息,打破了原本单一的、固化的学习方式(图1)。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内生性资源建设,不但让资源的使用者可以利用生成性信息对其进行再次编辑和更新,生成动态资源,而且可以在学习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对内部生成性资源进行共享与互换。资源的开放性使资源消费者能充分认识资源内部的逻辑联系和外部的演化过程。
教育资源如果与学习对象没有关联,其自身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学习活动可以联结教育资源和学习对象,构建内生性学习网络模型。泛在学习环境中,教学策略、学习设计、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共同构成可共享的开放教育资源,并且其本身也是开放教育资源发挥内生能动性的重要内涵。资源获取内生能动性的输出,可以摆脱静态性的约束,实现开放、共享的资源配置和流通。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将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对象获得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与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设计实现无缝联结。学习对象获取学习资源后,利用技术工具进行策略设计,实现多学科、多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完成资源向个人知识的转化[4]。学习对象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对获得资源进行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将得到的生成性资源与平台资源进行相互比较,动态聚合后进行编辑更新,生成新的、开放共享的教育资源。最后,对更新后的资源版本信息、更新记录进行统计,既保证了内生性资源的有效更新,又保证了学习资源的开放更新。
图1 开放教育资源的内生性结构模型
开放教育资源的外生性转换模型外生性资源转换即在不同学习环境中,利用外生性设备自动生成为学习者提供能适应不同环境的学习服务。外生性资源转换是泛在学习的核心特征,在任意学习环境中,学习设备可以感知用户的需求,了解学习者在现场最适合的学习形式,提供的学习支持与外界情境高度相关。泛在学习支持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外生性转换,其特点表现在:
1)智能识别,通过实现智能匹配与检索,实现学习与外界特定情境相结合;
2)学习终端格式自动转换,将学习资源中的视频、音频、多媒体文件自动转换解析成可识别的文件;
3)添加语义信息,给资源附加可供机器识别的语义信息,无须通过用户,机器即可自动识别处理。
有了资源的外生性转换模型,可以根据学习者所处的当前环境进行适当的资源配置(图2)。
外生性资源转换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学习者与开放教育资源之间的交互,即学习主体与客体的交互。泛在学习环境中,通过外生性转换将学习者周围的环境和所能使用的学习工具采用感知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收集和分析,确保学习者能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里的舒适并不是指舒服,而是指与所在环境相匹配和适应的自然学习[5]。泛在学习资源的外生性转换模型中,首先在资源检索工具中输入关键词,在发出教育资源请求的同时,情境监测机制会感知学习者身处的物理环境,自动获取、处理和解释他们的情境信息,得到一些隐性的数据。这些数据会跟随学习者的搜索请求一起发送。在学习者发出请求后,系统会从开放教育资源库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搜寻,自动与学习者输入的关键词进行匹配筛选,得出关键词搜索后的学习资源。利用这个结果再与已有情境认知模板进行聚合,去掉与学习者当前所处环境不符的学习资源(即二次筛选),最后将这个结果反馈给学习者。该模型利用学习者周围的环境信息,帮助其在海量的教育资源中搜索适合的信息以供参阅。
图2 开放教育资源的外生性转换模型
泛在学习通过构建基础设施和智能学习环境,提供用户需要的教育资源。泛在学习的持续性、可访问性、直接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学习者在无缝的学习过程中以同步或异步的任意方式,在任何环境对任意格式的资源进行访问。这就对教育资源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和建立一套可行的应用机制,是实现资源组织创新的关键所在。
共建共享机制泛在学习环境下,借助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无线传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实现教育资源中的学习内容、学习工具、教学策略、学习设计等相关要素的共建共享,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6]。从开放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机制的建立与研究的角度出发,共建共享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以泛在学习为背景,构建教育资源的整体配置方案。泛在学习的学习方式多元化使得资源建设的面也越来越广。深入研究泛在学习的技术特点和技术手段,实现与教育资源应用的有机融合。只有确保建设方案适用于资源的教与学,才能完善资源的共建共享。
2)以泛在学习的模式为基础,将泛在学习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与应用机制进行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包括正式课程学习共建共享、非正式资源学习共建共享、准正式主题学习共建共享,其不单是字义上的成本控制、应用共享、内容共建,而是以此为契机,将学习工具、教学策略、学习设计等与泛在学习正式课程中的学习大纲、教学活动、学习测评,非正式资源学习中的学习者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准正式主题学习中的知识技能学习进行有效整合,构建良好的资源服务体系,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与应用范围[7]。
3)搭建开放教育资源平台,实现教学泛在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能否成功,在于其载体即资源平台是否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平台的搭建与技术研究,构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移动终端访问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程式化和常态化。
图3 情境化应用机制案例
情境应用机制泛在学习中的教育资源情境化应用,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下,经过系统的自动识别,根据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包括学习者基本信息、类别和学习偏好,动态组合情境信息。情境应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过程。
1)信息录入。用户在访问学习资源前要首先录入相关信息,系统自动建立并生成个人档案,如工作种类、学历等要素。
2)情境检测。学习者登录后,系统将自动分析学习者设备类型,监测网络通道和学习者周围环境信息。泛在学习环境下,语音识别、传感器等设备嵌入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环境监测的目的。
3)情境提取。监测到用户所在环境与系统相对应的学习环境信息后,再与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匹配筛选。系统将调用相关的学习资源,从而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如图3 所示,依据证券投资学的学习者情境特征,提供相应的证券投资学教育资源。
资源的情境化应用离不开互联网、传感器、移动终端等构成的泛在学习环境。泛在学习的情境认识存在并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场所,其情境检索代表了检索技术的新潮流。
有效评价机制由于泛在学习对于教育资源的需求量大,这就需要建构科学的资源有效评价机制。只有发挥学习者、教育者、相关机构的智慧和力量,让他们参与到资源有效评价中来,才能提高开放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服务的保障水平[8]。
在资源的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有学习者、教育者、资源开发研究机构以及智能评价设备。学习者的有效评价主要考虑教育资源的易用性和开放性,泛在学习环境下,不管任何场所,确保学习者无须考虑资源出处,可轻松获得所需的学习资源。教育者主要指教学实施者和相关学科领域专家,他们从教学或研究的角度考察教育资源的体系结构,评价其应用的方向和特点是否满足终身学习、无缝学习的要求。资源开发研究机构有着专业的团队,他们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分析资源的组织性、丰富性、准确性,开发开放教育资源平台,对平台及其资源的稳定性、易管理维护性和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智能评价设备,通过计算机智能技术记录相关技术参数,对其结果及时汇总,采用大数据分析法对资源进行客观的量化评价,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9]。
为了推动教育资源的有效评价,实现开放教育资源的聚合与共享,应当建立如下评价策略和机制。
1)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吸取定性评价的全面性和定量评价的客观性的优点,从层次分析、模糊数学、概率统计等研究方法上下功夫,对各自得出的评价结果进行多层次的综合判断[10]。
2)人工与机器评价相结合。教育专家、资源开发和研究机构有自己的评价优势,但也有其主观性的不足;机器评价不但可以弥补这一缺点,而且可以对资源评估做出较为复杂的统计分析[11]。
3)资源应用与泛在学习环境的评价相结合。这种评价的目的是,全面比较和了解开放教育资源在泛在学习环境中的优势,验证资源是否被有效应用,学习者是否进行了有意义的学习。
本文从泛在学习的角度看待开放教育资源,以泛在学习的开放性与开放教育资源泛在性的契合为基础,其模型设计考虑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内生性结构模型和外生性资源转换模型;在结构模型中,归纳了资源共享的组成,包括学习内容、学习工具、教学策略和学习设计;在情境认知模型中,揭示了泛在学习的核心特征以及泛在学习的情境要素;在应用机制研究上,对开放教育资源中的共建共享机制、情境化应用机制和有效评价机制展开讨论,围绕泛在学习将资源整合、工具支持、数据分析统计等引入研究,为实现开放教育资源组织创新、实现教育公平进行了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