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生态审美视域下的崂山道教音乐研究

2018-05-09 05:06刘海蓉
齐鲁艺苑 2018年2期
关键词:崂山道教音乐

刘海蓉

(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山东 青岛 266003 )

崂山坐落于山东半岛东南部黄海之滨,是我国绵长海岸线上唯一一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素有“海上第一名山”的美誉。金元时期,全真道自胶东萌发,形成影响遍及全国的全真道教。“北七真”丘处机将寓乐于教的传统引入崂山,道教音乐生活逐渐成为道观的主要生活内容之一。唐代诗人李白与宫廷乐师李筠云游至此,两人共创的宫廷音乐曲牌《清平调·咏王母蟠桃峰》沿用至今,成为崂山太清宫“步虚”殿坛早课经韵曲牌。崂山道教音乐自唐宋时期渐成规模,明代已臻鼎盛。至清中期,蒲松龄等众多文人墨客在崂山潜心研究道乐琴曲,对遍布“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中的崂山道教音乐起到了文化内涵的提升作用。而今,随着新一轮宗教音乐研究浪潮的兴起,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的崂山道教音乐于2008年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崂山道教音乐由声乐形式的唱诵经文音乐和器乐形式的曲牌音乐构成。闻名道场、传唱弥久的崂山韵以声乐形式为主体,兼收并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及胶东地区方言等多种素材。在对传统全真道乐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韵腔风格与曲调特征具有浓郁的胶东特色。崂山道乐不仅在韵腔形态、演奏形式中与当地民俗文化互相融合,在崂山钟灵毓秀的自然环境与道教音乐协同观照下,奏者与听者产生了深切的生命感悟与心灵陶染的审美体验。

一、崂山韵音乐形态与山东民俗文化

经韵即歌唱经文的歌曲。经韵是全真道音乐的主体和精华,集中体现了道教音乐的风采。崂山韵作为吟经时的专用音乐,词曲兼具。从功能和韵律风格上可分课韵、功韵、庆韵、祭韵、咒韵、逸韵六类。其中包括全真道教每日早晚功课必诵的功课经韵,用于老百姓 “祭祀”“祭岳”的应风经韵和适于静修养气的琴曲道歌等。在经年的宫观道士与民间群众相互交流的吟诵与传唱过程中,质朴的山东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世代相袭所传承的民间音乐与戏曲对崂山道教音乐形成了广泛渗透和内生性的影响。

崂山道乐多由上古时代汉族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具有鲜明的东夷文化气息。道士们在民间活动、科仪场合中唱诵的经韵逐渐形成了崂山韵特有的曲目。如为信众祝寿祈福的有赞韵[三教赞][赞菩萨][赞八仙],年节庙会中的[三官经][北斗经],道曲[三归]等。在众多传世崂山道教音乐中,仙家清雅玄远的雅韵与风格质朴的俗韵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为崂山道乐在俗世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更为广博的群众基础。

崂山韵从整体风格上看仍具有十方韵的特点,但作为代表山东的地方韵,其旋律形态、旋律旋法、韵腔结构特征及风格特点与崂山民歌、崂山戏曲有着深刻的渊源。

(一)崂山道乐韵腔形态与山东民歌

调性清晰、曲调婉转优美、旋律起伏错落有致是民歌旋律的特点。而具有歌唱性特点的韵腔是崂山道教音乐中运用最多的腔型。在保持民歌特色的同时,突出了道乐清净超然的神韵。

谱例1

《三归》(谱例1)*谱例引自詹仁中.胶东道曲的民俗特点[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4,(3).是道士们用于崂山年节、庙会“伺候香火”的曲目。此曲旋律线条跌宕曲折,由上下两句对比材料的乐句组成。本曲选用了胶东道教用乐的四大调之一乙字调(D宫调)。第一句核心音调围绕D宫音,旋律逐渐下行在E商音长时间停留后于宫音结束,第二句以A徵作为下半句的支撑,最后结束于B羽音,整体音区偏低,具有暗淡的小调特质。道教音乐常用的商音所带来的悠远感在乐曲中段分解了乐曲前段的高昂情绪,传递了道韵的悠然翩远。全曲呈现了道教音乐节奏单纯、缓慢的行进特点。

谱例2

胶东民歌《唐春调》(谱例2)相较道曲《三归》,两者旋律骨干音相同。《唐春调》围绕骨干音加花修饰,节奏收紧,形态多样。乐曲情绪欢快热烈,相对于道曲的悠然旷远具有典型的世俗音乐形态特征。

自1891年清政府在青岛设防建置起,崂山方言成为汉语北方方言中的胶辽官话。作为青岛方言的一个分支,与普通话相比,声调减少:由平阳上去四个声调变为平阳去三个声调。没有上声的崂山方言凸显其平直化线条特征,以此种方言声调体系渗透的民歌,中心音明确,调性明朗,旋律线条明晰,音乐表达爽朗热情。与南方道曲的婉约柔美形成鲜明对比。

崂山道乐在服务世俗活动的过程中,渗透了崂山方言与崂山民歌特征,但在整体风格上保持道教音乐的清雅淡然。崂山道教宫观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雅与俗的对比与融合,与创造、承载它的社会阶层和提供它流传的环境密不可分。崂山道教宫观音乐的清雅玄远和崂山农家音乐的热情质朴在民俗活动中相互统合,原本属于不同层面的音乐文化属性及审美趣味在道教音乐中相互贯通,造就了道教音乐的民俗化特征。

(二)崂山道教音乐与戏曲音乐

道教音乐中的道情,源于唐代道观内道士所唱的诗赞体经韵。宋代后逐渐吸收词牌、曲牌,用渔鼓、简板伴奏,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此后,诗赞体的说唱道情主要流行于南方;曲牌体道情主要流行于北方,并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主要以[耍孩儿][清江引][皂罗袍]等曲牌做为主要唱腔,逐渐发展为道情戏。

山东崂山道情戏即是道教文化和戏曲相互融合的实证。作为民俗文化活动的道戏演出既是宗教活动,又属戏曲表演。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舞台形式传扬道教教义,反映民众的疾苦忧乐。道教借戏曲的形式传教布道,以世俗的音乐表达道教思想,道教曲牌音乐流露出世俗化的特点:

1.以词牌作为唱腔结构的基本程式

詹仁中先生在《词牌词乐的道情特点》一文中对宋词满庭芳与道情关联的举证。

《满庭芳》(苏轼)

纵极,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钉。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满庭芳》(道藏》胶东道士谭处端)

真空,离色相,闲闲王,慢慢休俗。惩婪耽布素,物外飘蓬。饥则巡门觅饭,饱来后、明月清风。逍遥处,哩唆罗唆!落魄恁西东。

宋代是词牌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民间俗乐的兴盛时期。道情《满庭芳》中借鉴宋代词牌格律,依据道乐的演唱需要,填入虚词、衬词以渲染音乐情绪,在演唱内容上兼具神仙道化的传道理念和生活情景世俗化的内容特征。

2.打击乐的积极参与

打击乐是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乐队中起着控制节奏的作用。山东茂腔是活跃在山东东部青岛、烟台、日照等的地方戏曲,在本肘鼓时期仅采用鼓、钹、锣等打击乐伴奏。茂腔及其伴奏形式的繁荣发展对当地道教音乐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崂山道乐依地理山体分布,可分为“内山派”和“外山派”。外山派道乐为迎合民间祭祀活动的需要,道士在参与民俗活动的斋醮仪式中也采用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如铃、铛、鼓、镲、木鱼等合奏伴奏。道情戏中打击乐的节奏与民间戏曲相比,缺少固定的重音位置和强弱关系,随韵腔的节奏变化,随性、不羁。在经年的民俗活动中逐渐形成《七星点》《清板》《花板》《随生板》《九胜板》等具有道教特色的法器打击乐板式。

3.剧情表现内容的相互关联

另外,道教音乐与戏曲音乐在剧情内容上均有升仙道化、历史故事、修贤劝善、民间生活、传奇公案等情节,其在吸引普通民众接受道教理念、哲学思想及处事与修炼方式上具有积极的传播意义。

崂山道教音乐与戏曲音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混融的方式彼此影响,宫观音乐与民俗文化的融合以音乐形态、伴奏形式和表达内容等方面客观存在,其共生的文化现象反映了道教音乐深入普世、平等共荣、互补相济的价值观。

二、崂山道教音乐生态空间的审美建构

《太平经》曰:“五音乃各有所引动,或引天,或引地,或引日月星辰,或引四时五行,或引山川,或引人民万物。音动者皆有所动摇,各有所致,是故和合,得其意者致善,不得其意者致恶。动音,凡万物精神悉先来朝乃后动,占其形体。故动乐音,常当务知其事,审得其意,太平可致,凶气可去。”

从上述经文可知,通过对音乐起源的形象化描述,感知道教音乐与天地万物同情同构,无论从音乐形态、表述语言、旋法逻辑和音乐风格均体现出“道”的特有思维模式。通过作为万物之一的道乐的感召,使天地合而万物生,世人四时顺而适寒暑,最终达到道教天人合一、阴阳调和、协扶生灵的生态空间平衡。

(一)崂山自然生态环境与道教音乐精神生态空间建构

《吕氏春秋》中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先王定乐由此而生。”

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说:“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故为阴阳者,动则有音声。”

依据道教经典所述,道教音乐是对来自天地自然声音的模仿。“天籁之音”整合风声、雨声、水声、鸟鸣,这些汇聚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的音响都是非人工创作的自然无为之声。崂山东面悬崖傍海,西面缓伏丘陵,气候垂直分异显著,山中瀑布、溪水、植被、珍禽、土壤相互滋养、辅车相依。宁谧的山林之中泉水响叮咚,风动叶婆娑,影移花频舞。太清宫、上清宫、蔚竹观、华清宫中亭台露榭,鸟语花香,远离尘嚣,清净安谧。如此清幽旷远、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尤为符合道教与世无争、清净无为的生态思想。以修真养性为修炼方式的全真道教崇尚简约生活。此种自然澹泊的生态环境下形成的崂山道教音乐以不饰雕琢、平缓疏朗、抱朴见真的美学原则共同参与构建道教精神生态空间。

崂山道乐经韵气息舒缓,吐字圆润连贯,旋律线条悠长绵连,曲式结构单纯平和。器乐作品无强烈对比段落,速度平稳从容,配器清雅,音乐风格典雅蕴藉,音乐诸要素协同营造了一种万象清明、恬愉无争的音响空间意象。由清虚淡雅的飘渺音乐与天杰地灵的苍翠群山共同描摹构建出“玉宇澄清、纤尘不染”的道教生态精神家园。

(二)崂山道教音乐心灵生态空间建构

崂山道教音乐是将现实中的艺术活动与理想中净化人的心灵环境同塑造“自然无为”的人格追求相结合。在演奏(唱)道乐的过程中,激发人心的善与爱,产生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集体潜意识”,最终在“天人合一”虔诚纯美的感知诉求中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心绪上的宁静平衡。

谱例3

崂山吊挂

匡 常 修唱

陈振涛、王英记谱

本曲为崂山太清宫早功课第二个韵腔。因与全真早坛功课韵的十方韵吊挂区别较大,因而称为崂山吊挂。此韵腔共分为上下两片,共四个乐句。第三、四乐句是对一、二乐句的变化重复。全曲使用上下行级进和调式支持音的环绕式旋法,小音程为主,乐汇之间轻微渐变。从角音始唱,上扬到宫音后音区渐层下降,旋律线曲折回环,逐渐从属音迂回到角音作结。从音高线条上形成了相对平滑的趋势,更加倾向于心理体验的单纯与平和。全曲具有道教音乐宁静委婉、崇尚阴柔的风格特色。一字多音的连绵曲词表达了道教思想强调少思寡欲、淡泊名利、清宁平和的静心修为,情调娴雅,宗教气息浓郁。相对俗世音乐以气势宏大的音响效果来刺激人的听觉,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崂山吊挂更加臻于平静、淡远,以阴柔平稳的乐音平抑人的思虑和焦躁,使之归于平静淡泊、虚静无欲。

《黄帝内经》记载:“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阐明五音对应五脏,由五音构成的音阶会对相应的脏腑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作用于人的身心健康。即宫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徵通心、羽通肾。崂山吊挂为角调式。《素问》云:“角为肝之音,调而直也,叫呼也,过怒伤肝,可用角音悲凉使之哀伤,以治过怒”。角调式音乐属木,其性条达,具有柔和舒畅的特点,可调节肝胆的疏泄功能,促进人体气机的升发、调畅[1]。在对本曲的唱奏过程中,演唱者、听者皆能进入一种虚静邈远、超凡脱俗的心境,在无欲的感官平衡状态中体验生命能量的回归,从而达到与“道”同在的瞬间永恒之精神超越。

三、崂山道教音乐在当代的传承与社会功能的转变

崂山道教音乐作为一种成熟的宗教艺术,是道教斋醮科仪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的表述既有宫观音乐的雅颂之声,又有胶东音乐的淳朴之情,亦存宗教音乐的纯净之心,因而极具艺术鉴赏价值。传统道教音乐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及品格内涵必然对时下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道乐创作与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崂山道教音乐已从单纯的宗教仪式逐步市场化,成为具有表演性质的,弘扬道教文化的宗教活动,演出人员从以前的道士,渐渐加入了具有音乐专业技能的在读学生。非道教人士的加入是否会影响对传统道乐的理解与认同,演出场所与社会功能的转变是否影响崂山道乐继续保持传统的无为本色?

在民俗文化与民众审美取向都已经产生巨大变异的今天,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恶化等造成人普遍的精神紧张、心理压抑、心态失衡。世人对回归自然、向往纯真、重塑精神家园的渴求日益增强。而道教音乐飘然遁世、心宁无波的审美体验,道教向往不为物欲所累的精神自由,正为现世人们的焦灼心灵架构了得以澄其心而神自清的高雅精神生态空间。

因而,崂山道教音乐的生存空间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功能的转变而逐渐遁世,反而在深入民俗底蕴与追求自由、崇尚抱朴归真的集体精神诉求中,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合之美的积极感召,修正着人们的生活目标与对待自身、他人及自然的态度。令普世大众通过音乐的形式感知生命境界的本真,体验超逸世俗的宁静与深邃。

崂山音乐及其所代表的价值理念,定会广泛应用到的生态危机反思中去,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为谋求人类社会“诗意般的幸福健康生活”提供音乐哲学解读。

参考文献:

[1]张杰,杜渐等.中医五音疗法浅探[C]//世界中医药学会,第四届世界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世界中医心理学大会论文集》编委会,2011.

猜你喜欢
崂山道教音乐
崂山茶事
西夏道教补议
登崂山
编制崂山
崂山又日新
道家道教研究
音乐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