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政治思考及新时代启示

2018-05-08 08:34尹寒张晓红
桂海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毛泽东启示思考

尹寒 张晓红

摘要: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团结多数国家,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一思想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战略资源与战略空间,对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国际战略影响深远。在世界迈向多极化格局的今天,国际局势更加瞬息万变、错综复杂,面对新情况,怎样妥善处理、实现合作共赢,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课题。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中蕴含的宝贵智慧,对中国在新时代开展外交实践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思考;启示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8)06-0063-06

从1946年至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依据世界基本矛盾变化、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立足中国国情,进行了全局性战略谋划,先后形成了一系列极具价值的国际战略思想,包括:“中间地带”思想、“两个中间地带”思想以及“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这些思想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战略资源与战略空间,对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国际战略影响深远,对中国在新时代开展外交实践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启示。

一、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演变与实质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即“中间地带”思想—一“两个中间地带”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不同阶段的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是对不同时期国际形势变化的积极反应。

“中间地带”思想是1946年8月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提出的。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国内国际背景:二战结束后不久,毛泽东就已意识到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是其全球扩张的重要一步。美国欲称霸世界,渐渐与苏联走向对峙,并在全球掀起一股“反苏反共”浪潮。美国强大的实力使得“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势必爆发”的悲观论调开始流行。此时,中国共产党要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就必然要思考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主要矛盾,是否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以及世界大战与革命的关系,核武器是否会被再次使用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思想。毛泽东认为:“美苏之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这里面隐含着四层意思:第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新的特征,即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成为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矛盾,这种主要矛盾的演变有可能通过剧烈的斗争形式来解决。第二,除美苏以外,国际上还存在着许多新型政治力量,即辽阔的“中间地带”。这些新型政治力量包括欧亚非的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第三,美国与欧亚非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虽然不是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矛盾,但它同样也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影响。第四,美国想要操控和压迫处于“中间地带”的国家与人民,一定会遭致他们的反对。欧亚非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美国的斗争,很可能成为阻止美国发动对苏战争的关键力量。很显然,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使毛泽东意识到,欧亚非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极有可能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力量;世界人民求和平求发展的愿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对美国渗透和控制的斗争,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殖反霸的民族解放斗争,使毛泽东坚信,受到美国侵略和压迫的所有国家和人民只要结成牢固的統一战线,就能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毛泽东在“中间地带”思想中科学分析了战后国际形势的基本趋向,粉碎了美苏必战的论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信心。“中间地带”思想成为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洞察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制定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为“两个中间地带”思想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提供了基本理论内核。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美苏对抗逐渐演变成两大阵营的有组织对抗,冷战格局进一步发展。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使其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改变;1955年5月,苏联发起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以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样,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东西方形成了有组织的对抗局面,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以及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爆发,都说明了这一点。国际形势的变化,促使毛泽东重新阐发“中间地带”思想。1962年1月,毛泽东会见日本安井郁时强调,除了社会主义阵营和美国,其它都算“中间地带”。相较于1946年的“中间地带”思想,毛泽东把“社会主义阵营”而非苏联作为与美国相对立的“一极”,这是冷战发展和两个阵营对立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开始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并同美国展开激烈的核竞赛,整个世界笼罩着核战争的阴云。中国坚决抵制苏联的操纵与控制,两国关系恶化。同时,美国继续敌视中国,中国的安全受到美国与苏联的双重威胁,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对此,1963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把上述“中间地带”国家划分为“两个中间地带”,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算一个,欧洲算一个。1964年,他又强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是对“中间地带”思想的调整与发展:第一,斗争矛头既指美,又指苏,而原先是支持苏联,反对美国。第二,“两个中间地带”国家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是中国团结和争取的对象。在阐发“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时,毛泽东依据各国在国际地位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性,把美、苏划为“第一位”,欧、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划为“第二位”,弥补了之前“中间地带”思想对“中间地带”国家范围界定不清晰的缺陷,为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确立了努力方向。同时,“两个中间地带”思想将第一个“中间地带”划分出来,为后来“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军事实力膨胀迅速,国际局势呈现美守苏攻的战略态势。面对国际局势的变化,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描述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对“两个中间地带”思想做了进一步升华:第一,“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将斗争矛头指向美苏两国,尤其指向苏联,凸显出反霸思想。第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将“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划分为第二和第三世界,尤其注重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凸显出来的重要作用,使中国有更明确的团结和争取的对象,在实行统一战线策略时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第四,“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将中国归入第三世界,定位明确,有利于提高我国在第三世界的威望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

通过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演变过程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实质在于通过利用矛盾,争取和团结多数,孤立少数,积极谋求建立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以对抗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需注意的是,从“中间地带”思想到“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毛泽东始终把美苏作为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与其他国家相区别。之所以将美苏单列,这和它们处于世界第一的强国地位以及先后推行霸权政策密切相关。为了抵抗美苏霸权,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中国努力寻找两国之外的生存空间,希望通过团结部分发达国家和所有发展中国家,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公平化,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毛泽东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选择

在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國际战略主要围绕美苏和第三世界国家展开,中国同美苏的战略互动是重点,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战友关系是基础。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联苏抗美的“一边倒”的国际战略。这是依据“中间地带”思想,做出的灵活选择。“一边倒”的国际战略表明在两大阵营对峙的国际形势下,一是对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我们应同它们站在一边”;二是对亚非拉等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与人民,“我们应当巩固和发展同它们的团结”;三是“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并且争取同那些国家和平共处,做些生意,制止可能发生的战争,但是决不可以对他们怀抱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这就是说,对于“一边倒”我们绝不能做形而上学的理解,因为我们仅仅是在政治上同帝国主义国家分隔开,而在其他方面我们还要争取与它们合作。之所以“一边倒”,是因为毛泽东认为保持中立,不可能解决国内面临的棘手问题,倒向美国,也无法获得更多的有利条件,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也会变得异常艰难。中国选择倒向苏联,是由苏联多次援助中国革命的历史以及二战后国家安全和建设的需要决定的。实践证明,实施“一边倒”的国际战略,由此获得的苏联援助和支持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了国家实力,捍卫了人民政权。

第二阶段,创建“反帝、反修”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20世纪60年代,面对苏联不尊重中国主权的态度,毛泽东毅然放弃联苏抗美的“一边倒”国际战略,逐步把苏联作为修正主义,把它确定为中国的对立面,并提出建立世界范围内反帝国主义和反修正主义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两个中间地带”思想告诉我们,虽然中国在美苏两国的夹缝中生存异常艰难,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威胁,但是在美苏之间隔着辽阔的地带,要想与美苏同时斗争,就必须争取和团结处于辽阔地带的国家即“两个中间地带”国家,尤其是亚、非、拉第一个“中间地带”国家。在“两个中间地带”思想的影响下,新中国迎来了第二轮建交高潮,先后与25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实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同时,中日民间交流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正是由于外交工作局面的打开,才使中国顶住了美苏的压力,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第三阶段,联美抗苏的“一条线”和“一大片”的国际战略。1974年,毛泽东为抵抗苏联扩张以及缓和中美关系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改变了人们以意识形态决定亲疏远近的思考模式,并懂得在理性的层面上审视国际局势和国家关系。在“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将“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构想作为中国国际战略的主调。“一条线”的构想是1973年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提出的,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对抗苏联,构建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一大片”的构想是1974年1月毛泽东会见日本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的,“一大片”是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通过团结“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扩张野心。“一条线”和“一大片”国际战略的实施,有效遏制了苏联的对外扩张,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伴随着国际环境的渐渐改善,中国迎来了新一轮建交高潮,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迅速提升。

相较于毛泽东时代的国际局势,当前国际局势更加瞬息万变、错综复杂,恐怖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等成为当下国际政治的突出现象,面对新情况,怎样妥善处理分歧和摩擦,实现合作共赢,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课题。将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迸发出的智慧火花融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实践以及全球治理理念中,对于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

三、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新时代启示

毛泽东逝世以后,国际局势出现新的变化,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面临着新的考验和定位。在总结战后国际社会的发展轨迹,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国际局势变与不变的基础上,凸显出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较强的时代性和生命力。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我们应准确理解和运用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制定和实践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一)坚持中国外交的正义道德标准,走和平发展道路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是在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推行冷战思维,意识形态空前对立的情况之下,为维护正义而进行的有力争辩。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提出了国家间相处应遵守的伦理法则,为中国外交构建起了正义的道德标准。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强调了对主权、正义、自由、安全的尊重,突出了对民族独立、平等、自决和解放的价值导向。显然,毛泽东是在正确看待国家利益与道德关系的基础上关注并构建国际外交正义标准的。基于国际关系本身是对主权国家间利益矛盾关系的事实判断,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体现出的基本理念,就是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民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这一思想站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对过去霸权理论的批判回应。毛泽东认为,打着“保卫自由”旗号的美国,实际上是“屠杀别国人民的自由”,“任意侵占别国领土的自由,任意蹂躏别国主权的自由。”“过去,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東条英机都是这样。现在,美帝国主义更是这样”。在这里,毛泽东为国际社会提出了反对霸权主义的途径,就是建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这个基本的政治逻辑对于当今世界也依旧适用。毛泽东在反对霸权主义的同时,始终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原因在于,一方面,毛泽东一直以来坚持的正义原则支配着他对国际政治伦理的认知;另一方面,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命运的深刻关联性,决定了毛泽东不会推行霸权主张。“中国永远不称霸”是中国对未来发展道路的界定,已成为历届中国政府外交价值观的主导思想之一。

当前,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对原有地缘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一些国家表示担忧,将中国的发展视作对自身的威胁,并试图通过离间策略和遏制战略破坏中国的和平发展环境。近些年,美国为了防范和遏制中国,借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萨德问题、贸易逆差问题不断给中国制造麻烦。它的真正用意是想迫使中国按美国要求进行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形下,要破解新形势下的外交困局,中国理应继续坚持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中蕴含的正义道德标准,发出正义呼声,坚定不移地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不搞集团政治,不搞单边主义,坚持国家间的分歧以和谈方式解决,以此来破除国际社会的猜疑,凝聚起最广泛的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稳步前进。

(二)把握国际政治矛盾运动规律,维护国家安全

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包含的基本政治立场是:质疑霸权主义国家的政治野心,警惕国际战争和地缘政治风险,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对中国国家安全,毛泽东始终抱有忧患和警觉意识,他善于在变化莫测的国际局势中敏锐洞察国际政治力量的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把握国际政治矛盾运动规律,既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据此制定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国际安全战略。当代世界多极化格局与两极格局相比较而言,变化的是从“两极对立”向“一超多强”转变,不变的是美国的霸权依然存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矛盾与冲突仍然是国际风云诡谲多变的主题。为了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应对部分国家对中国的防范与遏制,我们应积极借鉴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精髓,把握国际政治矛盾运动规律,以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实际行动破除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周期论。

首先,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发展中国家作为新兴崛起的力量,是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稳定的关键力量,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根本立场一致,因此,中国应当与发展中国家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冷战结束后,在“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下,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绕开联合国,联合其盟友肆意入侵他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推翻一国合法政权,如曾经发动的入侵南斯拉夫科索沃地区、阿富汗、伊拉克、利比里亚等侵略战争,严重破坏了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给这些国家的人民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害,其中一些国家至今仍是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同时,为了遏制中国崛起,美国在2010年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利用安全问题挑拨、离间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企图通过经济渗透、政治干预和军事部署实现其对亚太的主导,达到围堵中国,阻碍中国发展的目的。奥巴马卸任后,特朗普并没有停止对中国的行动,2018年,特朗普以美对华贸易逆差为由,不顾美国企业和民众的切身利益,挑起贸易战。美对华加征税收的商品主要涉及高铁装备、航空产品、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对推进“中国制造2025”有重要影响的工业品,目的是阻止中国的现代化,遏制中华民族的复兴。面对美国的强权行径,支持中国正确主张的,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从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到南海仲裁案再到中美贸易战,历史清晰地表明,谁才是我们应该依靠的朋友。因此,中国外交工作应继续以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为指导,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紧密联系,并与它们一道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如以对话磋商的方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尊重和支持其重大关切与合理主张;以优势互补的国际贸易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包容契合的国际发展战略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能够预见,随着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势必会进一步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的影响,进而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

其次,维护国家安全,争取与多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虽然美国同其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并建立了密切广泛的合作关系,但多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并非心甘情愿受美国的操纵和控制,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地发展,渴望扩大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原因在于:第一,近年来美国奉行的霸权主义政策给西方国家带来了棘手的恐怖主义和难民问题,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第二,美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制定不公正的国际金融规则,打压其它强势货币,以“资本游戏”剥削包括这些国家在内的各国人民;第三,美国对其西方盟友的“等级划分”和“窃听行为”引起对方的强烈不满,总统特朗普同西方国家在贸易、北约、穆斯林、难民等问题上的分歧也会进一步加剧双方矛盾。相反,中国的快速发展促使绝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执行向东看的对外战略。在此基础上,中国同它们多年来密切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友谊不断加深。自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以来,德国作为中国在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其总理默克尔坚定地表示德国反对贸易战,德国愿同中国一道携手捍卫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今后,中国应继续深化同多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务实合作,携手解决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中国与日本在历史问题、领土争议及地缘战略方面有较深的矛盾,近些年,日本政治右倾化和民族主义情绪较为严重,日本政府利用朝核危机、导弹危机增强其军事力量和导弹防御系统的实战部署,联合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与中国对抗,支持并游说其它国家支持南海仲裁结果,目的在于制造中国威胁论,为其修改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做铺垫。对此,中国需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同时,也应着眼于中日两国关系大局,继续推进中日两国的世代友好事业,防止日本右翼势力借题发挥,破坏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大局。

(三)保持战略自信与战略定力,沉着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将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逐步调整对外战略。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颇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这支新兴力量的迅速崛起影响了传统大国利益,它们想尽办法向中国发难,同时全球经济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复苏缓慢,这些都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抓住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应当仔细体会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中包含的战略自信与战略定力,沉着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

首先,保持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稳步发展。从毛泽东时代到如今的新时代,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始终未变,中国能否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不仅影响两国的和平与发展,也影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确实,中美之间存在诸多难以绕开的矛盾,虽然两国建交后,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美国依然没有放弃对中国的警惕与防范,如规划三大岛链包围中国,多年来在中国近海抵近侦察,支持与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侵犯中国主权,在朝鲜半岛部署“萨德”,实施对华贸易战等。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美国对华遏制战略将会逐步升级。面对中美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未来两国能否有效管控分歧是对双方关系的严峻考验。对此,不论有多少荆棘坎坷,我们应始终保持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灵活的对外政策,以寻求同美国的和平共处,并在共处中推动两国关系稳步向前。2018年中国在回应中美经贸摩擦时展现出的坦荡、坚定和理性的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是中国共产党灵活掌握和应用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结果。面对中美经贸摩擦,中国自始至终站在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局思考问题,从维护全球经济稳定与繁荣,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

除美国之外,中国发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同样要保持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不怕威胁、不惧压力、敢于亮剑,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通过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打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其次,保持战略自信与战略定力,引领全球经济发展。虽然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与国之间合作与矛盾并存,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在反全球化声音和力量不断增强的时期,中国应承担起更多的大国责任,坚定不移地引领全球化進程,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不断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自身改革实践和成就深刻阐释着中国支持全球化的信心,也将为提振全球经济注入一剂强心剂。

(四)借鉴毛泽东国际战略中的治理智慧,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蕴含着对国际旧秩序的批判。毛泽东对国际旧秩序的批判来自于他的历史观和世界观。这个历史观和世界观既是基于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命运的发展逻辑,也是基于其他落后国家被殖民、被剥削的历史经历,还是基于对国际旧秩序操控者的质疑。这种历史经验和质疑,聚合成了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时代呐喊。毛泽东以崭新的逻辑分析和话语特质,揭示了“三个世界”国家具有的三股不同的力量以及不同的价值观,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领袖和人民更加明确自身的国际定位,并从自身利益表达中提出政治价值诉求——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是对国际旧秩序的革命性反思和政治批判。

过去,在以西方国家为轴心的世界观中,落后国家对强势权力的依附是正常的状态。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以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反国际依附的新治理模式。这一新思路不再以西方为中心,而是以三股不同力量作为政治博弈单位,以追求国际正义与民主为目的,积极构建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这一新思路与西方社会的价值逻辑有很大不同,它最能代表发展中国家关于全球治理的理念阐述和价值表达。同时,这一新思路也为当代中国提供了一个经典的理论样板,以还击西方社会抛出的所谓“中国威胁论”“黄祸论”等论调。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崛起、合作共赢、承担国际责任以及永不称霸等观念的有力验证,也是对毛泽东国际治理智慧的历史继承与深化。通过团结与合作,建立国与国之间的互利互信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创新性金融机构的成立和运作,使得一大批“早收项目”顺利实施。之后,中国还将继续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更多的项目落地,使沿线各国人民感受到携手发展带来的红利与实惠,以此来粉碎美国借地区矛盾挑起事端,以及分化中国和各国友好关系的图谋。并且,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些国家也愿意与中国一道,共谋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陆昱

猜你喜欢
毛泽东启示思考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