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扶贫开发40年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2018-05-08 08:34农玉珍
桂海论丛 2018年6期
关键词:扶贫开发百色启示

农玉珍

摘要:百色市作为我国欠发达地区民族革命老区和扶贫主战场之一,持续进行了40年农村扶贫工作,在此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群众、从社会到个人共担扶贫重任,使百色市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发生率不断下降,满足和实现了人民共享扶贫成果的愿望,赢得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状态。百色市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果,其经验有: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二是政府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决心;三是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四是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五是社会各界的积极参;六是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这些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共同富裕”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美丽的中国的目标。

關键词:百色;扶贫开发;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8)06-0032-0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地实施,中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展开了长达40年的反贫困行动。到目前为止中国农村2.5亿贫困人口基本摆脱贫困,在越过温饱线后逐步走向小康。到2017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3046万人。广西百色市是中国农村扶贫的主战场之一,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身,全市12个县(市)区,除了右江区、田阳县外,10个县市都属于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市)。经过近40年连续不断的扶贫、脱贫,百色市农村贫困人口在逐年减少,到2015年末尚有68.2万人尚未脱贫。

一、百色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果

(一)共担: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群众、从社会到个人共担扶贫重任

百色市是多山地区,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5.4%,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组成部分。即便是扶贫工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全面小康目标即将实现的的今天,百色地区也仍然是我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制约了百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给扶贫工作实践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帮助农村群众摆脱贫困,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干部到一般群众、从社会到个人都积极投入扶贫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百色贫困群众,邓小平在1992年先后两次为平果县凤梧乡仕仁小学(广西开办的第一所希望小学)捐款5000元;随后的10年间,百色市共接收希望工程社会捐款3115.33万元。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都曾两次到百色考察,关注百色的扶贫工作情况;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5月10日百色考察,在肯定百色扶贫工作成效的同时,也提出殷切的希望。对口帮扶百色的广州市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为百色扶贫工作倾尽心力,在教育扶贫、异地安置、经贸合作、劳务协作、科技扶贫、结对帮扶、干部培训、整村推进等领域无偿援助百色近7亿元。广州市委领导陈开枝因在百色开展扶贫工作的成绩突出,1998年被国务院开发领导小组评为第五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1996年田阳县那坡镇尚兴村党支部书记莫文珍被国务院开发领导小组评为第三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2000年凌云县东和乡陇雅村党支部书记吴天来被国务院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扶贫贡献奖”荣誉称号;祈福国际集团董事长彭磷基、香港日成集团董事长郑梁焕珍被被国务院开发领导小组评为2014年“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

(二)共富:百色市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发生率不断下降

贫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自开展农村扶贫工作以来,尽管随着国家对贫困线的不断调高,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不断变化,但总的趋势是贫困人口数在逐年减少,贫困发生率也在跟着下降。百色地区农村扶贫工作成效非常显著,2000年基本上解决了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到2015年末百色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68.2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5.44%。表1所摘录的数据表明,除了极少数绝对贫困人口,百色农村绝大多数群众已经摆脱贫困,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群众一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享受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这也是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的决胜期。只要目标如期实现,百色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最终解决,所有农民群众将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

(三)共享:满足和实现人民共享扶贫成果的愿望

首先,贫困地区人民共享扶贫发展成果。从百色市来看,扶贫成果让其辖区内400多万人口共享:一是经济建设成果人民共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右江河谷地区人民生活已进入小康,特色农业产业长足发展,工业企业初具规模。二是政治建设成果人民共享。政治和社会持久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目标实现;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体系,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民主政治权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农民群众直接参与和监督村务管理。三是文化建设成果人民共享。学前教育入学率达到91.69%;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分别达到98.06%、97.88%;卓有成效地开展对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推广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相信科学、尊重知识、讲究卫生等意识增强。四是社会建设成果人民共享。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得到根本性解决;全市95.62%的村有了卫生室和乡村医生,50%的行政村建有文化体育设施。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人民共享。注重对自然环境保护,积极恢复采矿区的自然生态功能(代表性工程有平果铝的“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使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目标。其次,发达地区人民分享扶贫发展成果。扶贫工作全社会参与,其成果也应由全体人民共享。如“东桑西移”就是把东部的桑蚕产业转移到西部,利用西部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保证桑蚕产业生产规模、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同时又促进适合东部的其他产业发展。又如“西电东送”,就是开发和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将电力输送到缺乏电力的东部发达地区,以达成东西部共享经济发展的目的。再如东部地区出资帮助中西部贫困群众发展其他产业以保护自然环境,实行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而利用西部水资源来解决东部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等等。

(四)共赢: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经过40年的农村扶贫工作,如今的百色市农村呈现出共赢的局面,表现在:一是社会稳定。我们党和人民一致认为,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但是如果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严重偏差,其结果可能与我们的最初目标相悖,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相比也不过分。现如今中国农村一派繁荣景象,社会和谐稳定,是党和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并致力于扶贫开发的结果。二是民族团结。百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境内世代居住着壮、汉、瑶、苗、彝、仡佬、回等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06%。作为国家级贫困地区,百色市的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群众占绝大多数,贫困程度最深的也是少数民族群众。经过近40年的扶贫,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摆脱贫困,脱贫成果得到巩固,各民族群众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团结、和谐相处的局面进一步得到巩固。三是边疆稳固。百色是广西的边境地区之一,其南部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360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守土护边成为百色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的首要责任。实施扶贫开发后,党和国家逐步加大对百色地区的扶贫力度,使百色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边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户脱贫以后,他们安居边境,成为边境线上的移动哨所,自觉巡守边境,保卫国家安全,使边境地区固若金汤。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党非常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如2000年9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的若干意见》,2002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2010年12月国务院以国发[2010]46号印发《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2011年6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2015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汇编的《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全国公开发行。这些政策,促进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修复,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百色市40年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总结

(一)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首先,坚持了为民谋利益的初心。中國共产党成立之初,以救国救民、解放中国劳苦大众为己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直坚持和履行着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的初衷。正是因为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不怕困难、不怕犯错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扶贫道路上不断破解各种难题,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不断尝试各种对扶贫工作成效有益的方法,寻找帮助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途径。纵观40年中国扶贫历程,每一个阶段性目标实现,无不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其次,作出了一系列的正确决策。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并依据基本路线要求,在经济建设中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要求,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些决策,为农村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目标和要求。再次,维护国家完整和民族团结。国家完整、民族团结是农村扶贫工作开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以致发生了1989年那场企图颠覆党的领导、改变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6.4”动乱。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不一定经得起这一严峻考验,极有可能像苏联一样党旗国旗易帜、国家和民族四分五裂。那样,就不会有今天的农村扶贫及其成果了。

(二)根本动力:政府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决心

新中国的各级政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执行的是中国共产党为民谋福利的政策。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各级政府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为动力,积极有效开展扶贫工作。首先,制定和执行了具体的扶贫政策。如199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具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国家民委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于1999年倡议发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边境扶贫系统工程的“兴边富民行动”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其次,组织开展各种扶贫重大举措的试点和推广工作。比如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小额信贷、希望工程、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等等,不管是哪一项扶贫重大举措,中央都要求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小范围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后才向各地推广,以确保党和政府所推行的扶贫举措取得良好效果。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配合、参与。再次,具体有效组织开展对口帮扶。对口帮扶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政策,其目的是通过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对口帮扶,在扶贫援助、经济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展开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目标。这项工作,完全依靠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去组织实施和督促,才能真正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

(三)必要基础: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做基础;而资金投入量及流向,则由经济发展速度和国家财力积累决定。首先,决定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量。自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家在各项事业建设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最终形成投入不足、经济发展慢、反过来制约建设投入的恶性循环,这时候还没有扶贫资金投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国家投入的专项扶贫资金逐年增加。如百色市1986-1993年中央政府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67.2亿元,1994-2000年累计投入1242亿元,2001-2005年累计投入1576亿元,2011年投入2272亿元,2012年投入2996亿元。其次,制约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区域。相对来说,因为财力积累不足,国家对百色地区的建设投入不足以很好满足发展的需要。一是从1951年至1990年的40年间,国家给百色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仅为18.7亿元,平均每年为4700万元,年人均15元。这虽然有边境战争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在这40年里的财力积累还不足于满足边境地区发展的需要。二是国家投入的建设发展资金虽然也分配给百色地区,但是要求地方资金配套政策又产生了限制作用,使所有需要地方资金配套才能实施的项目基本上无法进行。再次,影响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方向。在国家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国家为保证群众的生存,扶贫资金投入的绝大部分放在经济建设方面(扶贫产业开发),然后才考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以后,资金投入又开始向公共设施方面倾斜。现在又把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建设范围,实施“五位一体”发展战略。

(四)基本条件: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能够得以坚持40年不间断,除了其他原因外,我国的政治和社会长治久安是其基本条件。首先,边境地区战争影响国家对该地区的建设投入。百色人民不但肩负建设本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重任,同时还担负着保卫祖国南疆的艰巨任务,建国后几十年里,百色地区边境前沿战事不断,20世纪50年代是援越抗法战争,60年代是援越抗美戰争,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又是中越边境战争。为了应付战事,在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基本上不安排基础设施项目,因此造成百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从而严重影响了经济建设,加深了贫困程度。其次,边境地区社会稳定才能保证国家投入目标实现。这一点从百色地区的扶贫开发进程最能说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开始到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前的十几年里,我国内地和沿海地区都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但是中越边境上的百色市,却一直受到边境战争的影响,经济社会建设远远落后于内地和沿海地区。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越关系正常化,边境地区不再受战争威胁,才迎来经济社会建设和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再次,发达地区的社会稳定是当地政府和人民大力支援扶贫工作的重要因素。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发达地区党和政府在建设好本地的经济社会、为本地群众谋求利益的基础上,尽最大力量帮扶贫困地区农村搞建设、促发展。否则,社会动荡不安,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谁都不会安心搞建设,帮扶别人就更没有条件了。

(五)基本保障: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一是企业出人、出钱参与扶贫。企业参与扶贫的途径比较多,但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地区公共设施条件为主:通过安排贫困人口在本企业就业参与扶贫;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扶贫;通过捐款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参与扶贫;派出人员到贫困地区直接参与扶贫工作,等等。企业界参与扶贫,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显著,实现了“企业得发展、农民得脱贫”的双赢局面。二是宗教界捐资参与扶贫。宗教界的扶贫,主要是以捐款的方式参与。如广州市佛教捐款扶助边境农村贫困小学生上学,中国基督教爱德基金会捐款参与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农村发展、社会福利(如孤儿助养:对父母双亡或一方已亡、另一方上门或改嫁的孤儿,其在学校读书期间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扶助)等。三是一些个人积极参与扶贫。农村中的一些致富能手、种养能手,或者是以技术、或者是出资金、或者是帮助找销售渠道等方式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还有个别对农村扶贫事业特别热心的人,带着资金、技术到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或吸收劳动力就业、或带动群众搞产业,帮助当地贫困群众脱贫。我国农村扶贫工作成果非凡,有这些人的努力和付出在其中。

(六)最大优势: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

在近40年的扶贫进程中,中华民族充分展现了民族团结互助的优势和力量。一是民族团结互助传统推动和检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实践。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要内容。作为执政党,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保证社会长治久安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我国的贫困地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对贫困地区的帮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就是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帮扶。中国共产党实行扶贫政策,促使内地和边疆、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成功实践。由于我国历史上早就形成了民族团结互助传统,才能使党和政府从发达地区调集大量物力财力支援贫困地区,为党的民族政策的执行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区域间的对口帮扶以民族团结为基础条件。中央做出不同地区间的对口帮扶决策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并最终促使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其基础条件就是我国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就形成的互相团结、互相扶助的传统。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形成、融合、团结和发展的历史,这一历史为中国最终形成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也为后人继续沐浴历史恩泽,推动各项有助于各民族发展繁荣政策奠定坚实的政治和思想基础。所以,我国农村扶贫工作,不管是扶贫工作队员,还是贫困地区群众,也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在其他地方,都给予支持和积极配合,没有出现消极反对、甚至出现民族矛盾和摩擦的情况。

三、百色市扶贫开发成功经验的启示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他们的生产活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必须坚持的正确观点。尊重人民的历史地位,依靠人民的伟大力量,满足人民的合理要求,是一切工作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我国农村扶贫工作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结底是我们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原则。这也告诉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从满足人民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人的需要会随着条件变化而变化,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全面考虑人民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并以此为工作出发点,寻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途径。唯有如此,我们的每项工作,才能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能不能够最好地满足人民需要,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够正确把握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此为依据,制定正确的目标,选择正确的道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制定和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实施结果及其经验教训,就不难看出,什么时候我们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了,我们的工作目标和效果就能够较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我们的工作目标就缺乏正确方向,其效果就不如人意,甚至与我们工作目的相反。农村扶贫工作,就是从解决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开始,逐步对中国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做出统筹规划,最终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愿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愿望,也是更好满足人民需要的保障。坚持“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大局出发,统筹考虑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中国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要求领导人民开展工作,全面小康目标的成果和效益越来越明显;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论断,更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在新的形势、新的条件下,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在制定政策和措施上,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坚定“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不仅是全人类追求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实现而奋斗不止的动力。中国农村扶贫40年来,虽然不是一帆风顺,受到重重难关阻碍,但其成果能够达到如今这样骄人的地步,与我们党始终坚定共同富裕目标分不开。这也告诉我们:坚定共同富裕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拥护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目的是为了推翻剥削制度,谋求劳苦大众的富裕生活;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为了给中国人民谋求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尽管实行的政策有局部的错误和偏差,也依然得到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其领导地位也依然稳固如山。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即使发生像1989年“6·4”暴乱这样置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以后,我们党仍然通过实行为人民谋求共同富裕的政策以及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得到全国人民从政治上、经济上、制度上认同党的执政地位。坚定共同富裕目标,使中国共产党有勇气和信心解决各种难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不同阶层利益冲突不断,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不但不利于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更有可能危及党的领导和破坏国内安定团结局面,导致国家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中国共产党本着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决心,从法律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政策措施上维护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的有序进行,如实施大扶贫大开发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质量,在公共服务建设上努力实现均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尽量使人们的收入水平趋向公平合理,等等。这也体现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共同富裕目标,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其实现规律。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其结果也充分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所以,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是同一时间、同等程度、没有任何差别的富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上,要根据具体条件区别对待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在维护公平的前提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那些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的价值得到肯定;同时也保证那些能力不足、不能把握發展机遇的人群也不被社会遗忘,保证他们能够享受相对富裕的生活。

责任编辑 陆莹

猜你喜欢
扶贫开发百色启示
红色情 百色梦
攻坚百色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普洱市无量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百色水利枢纽首次蓄满泄洪
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