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
现在我们的生本课堂已初具这样的环节:前置研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自主探究环节,师生组成以互助式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带着研究的心态上课;这样的课堂也着实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感,然而,在最后的总结评价环节时,让学生内化升华,一般由于时间关系和师生把控能力的不足往往使课堂有些“虎头蛇尾”。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我们在学生自我完善方面常常做得不够扎实,容易出现如下一些问题:
【总结环节】
1.学生的总结“重结果”轻“过程”。
总结的主要内容往往是学生基于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往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或者是“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在这样的表述中,学生往往主要把这节课的探究结果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一陈述,忽略了过程性的总结。如果学生在获得数学概念后就戛然而止,那所做的数学活动就可能停留在表面的经验水平上,岂不是浅尝辄止?
2.学生的总结有时候比较零碎、模糊、肤浅。
学生的总结一般都会有些模糊,有些肤浅和零碎,例如,《小数乘整数》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了交流,当总结时,有的学生往往只会侧重其中一点或几点进行总结,有的说“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整数要和小数末尾对齐”,也有的说“不要忘了点小数点。”也有的说“计算时,因数是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而我们的总结是学习者的自我归纳、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需要学生教师共同织网。
3.总结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互动。
在总结时,学生以“我知道了……”表达时,其他学生不注意倾听,缺少学生间的互动,如补充、纠正等。教师也往往以简单几句话一带而过,如“很好”“谁还想说”等等,而缺少一些对话式、引导式的总结。
对于总结中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这样引导、矫正:
1.学生总结时,引导鼓励其说说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时,可让学生通过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一次“自省反思”,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总结环节中,引导学生这样总结“在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开始时我们这样,后来是如何解决的……”.
2.要构建开放的、民主的总结氛围,师生共同进行“织网”。
我们构建的课堂始终要以师生为中心组成互动式的学习共同体,总结中开放的总结可以让学生互相助力,老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把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让肤浅的知识变得深刻,把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条理化。例如,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先做了总结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总结,如“刚才大家帮我提出了好多建议,现在我想再做一次总结……”
为了避免总结环节空洞,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点燃学生自己参与总结的热情参与度,这样第一个总结才会成为“一石”,同伴温馨的提示才会“激起千层浪”。
同时,我们可以设计课中或课后总结反思单,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画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书面总结,把知识结构化。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帮助自己“自省拔节”。通过总结单,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给自己的课前设疑—课中解疑—课后反思画上完美的句号。
【评价环节】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和教师进行改进。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学评价环节常会出现如下问题:
1.评价目标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评价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教育教学中,教育成就有两个部分:可评部分和不可评部分。可评部分也就是結果性的评价,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可以通过书面和口头等形式进行量化,不可评部分也就是过程性的评价:学生在经历、体验与探索过程中体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好进行量化评价。
2.评价方法单一,不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评价。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生命个体,我们却常常以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位学生,在书面口头等评价时不能很好地设计多层次的评价标准或由于盲目量化评价,方法单一,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这样避免:
1.进行“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唯一纲领性文件就是“课程标准”,因此,老师需要改变原来的备课方式,要做到评价设计优先于教学设计,老师要根据每一个具体目标制定评价方案,并且能够判断每一条教学目标能够达成的办法或手段,然后根据目标设计学生活动。并与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案保持一致。
2.评价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手段,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对于定量评价,我们课堂要优化随堂练习,但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可以让学生评价练习题好在哪,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决问题的,积累了什么数学经验等等。
对于定性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评价手册或借助“希沃授课助手”等评价软件简洁灵活地记录、保留和分析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如从学生情趣与动机、行为与态度、合作及自信等各方面的表现入手,让评价的内容具体起来;通过小组内、班级内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家长评及自我总结评价等手段,让评价的主体丰富起来,使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加大自我评价,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
如果学生在探索后总结出数学概念进行自我检验与自我评价,继续反思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便会不断拔节,长此以往,便会使自己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有条理、越来越清晰,最终促进数学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