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经昊
一次课上,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活动:一艘轮船在苍茫的大海上航行,船上有13名乘客:小学教师、怀孕妇女、足球运动员、12岁的小孩、警察、作家、外科医生、年长的和尚、著名演员、生病的老人、可以让粮食增产的农业专家、有钱的富翁各一人,还有一个“自己”。忽然风云突变,狂风暴雨骤至,轮船触礁,眼看就要沉没。船上只有一艘救生艇,且只能乘坐5人。请你在上述13名乘客中选择5名乘客登上救生艇,并在小组内陈述选择理由,小组最终需达成统一选择。
学生们先是沉思,随即热烈地讨论起来。到小组汇报的时间了。
两个层次的6个班级,选择结果既有相同,又有迥异。相同的是:都选了农业专家、外科医生,大都选了警察和12岁的小孩,选择小学教师的约占一半。选择较少的是作家、著名演员、足球运动员。罕有小组选年长的和尚,特别是对生病的老人,更有小组直言首先将其排除,因为老人迟暮,本身就死期将至,难以为社会再做出更多贡献。对于怀孕妇女,大都毫不犹豫地选了,也有少数的小组有异议,而且给出了诸如“生存条件恶劣,或许她会难产死掉,或许她身体虚弱会拖累大家”的理由。不同层次的班级选择结果差异最大的是对有钱的富翁和“自己”的选择——成绩整体一般的班级选择这两者的较少;成绩整体较好的班级选择这两者的较多。个别小组选择富翁的理由是他应该有私人飞机可以调来救大家的命,更多小组直白地说“救了他应该会获得金钱的回报”。一个成绩较好的班级的8个小组,有7个小组毫不犹豫地选了自己,选择“自己”的理由是:如果自己不存在了,一切对自己就没有意义了,所以“首先、当然”要救自己。每组代表站起来陈述小组选择理由时都是理所当然、滔滔不绝。
这样的选择结果出乎意料。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选择结果?
一、当代青少年的个性张扬
青春期的中學生思维具有了独立性和批判性,不再简单揣摩、附和老师的心理,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敢于表达不同观点,敢于彰显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是当代的青少年应当具有的特点,是开发创造潜力的必备基础。思品课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表达,大胆争论,在思维火花的闪烁激荡中激发新思维,撞击出新灵感。在这样的思维激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思维品质都将获得一定的提升。
二、家庭氛围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如父母双方多为双职工,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往往需要老人在生活上多照顾、多承担,祖孙三代共居一个屋檐下的主干家庭增多。在这样的大家庭中,孩子必然受到父母及(外)祖父母的共同高度关注。父母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于高度关注,容易导致孩子急功近利。如果父母缺乏对孩子孝亲敬长意识、独立意识、责任意识等的培养,也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先己后人”甚至“唯我独尊”的不良意识。这种意识的存在,既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完善,又将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且对其人际交往必然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快速发展,父母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不能冷静分析社会热点,难免在家庭交流中暴露出过多的偏激言论,这必然对成长中的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三、学校德育功能的淡化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德育关乎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真正的人。但是在绩效考核、推进率评比的压力之下,智育是学校工作的当然主角,德育成为学校工作的配角,有时甚至仅仅沦为面子工程的重要内容而已。再加上部分媒体过分渲染个别学校、个别老师在教育中存在的偏颇、失职行为,甚至把一些正常的教育方法、手段都视作体罚,一棍子打死地反对,也使学校德育工作极大地被束缚了手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在很多学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德育很大程度上被淡化、被弱化,这对身体、心理、道德、情感都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中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受多元价值观冲撞的中学生尤其需要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引领,这关乎他们终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社会舆论导向的偏颇
随着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人们的感官,其中不乏为吸引眼球、吸引点击量而粉饰曲化、哗众取宠,关于明星私生活、高消费的大量报道更是甚嚣尘上、大据版面,反倒是如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报道被挤得在版面的角落里犹抱琵琶半遮面。曾经在课上交流过“我的偶像”,很多学生或者坦言没有偶像,或者热烈表达对歌星、明星的钟爱,以往学生们豪情万丈地长大要做科学家、作家、医生的情景难以再现。自媒体迅猛发展后,各类网络主播爆红网络,也受到很多青少年的追捧。可是主播们的播报内容、形式及打赏互动,又传递给青少年多少积极向上的价值引领呢?当社会不能承担起对下一代的积极教化与引领作用时,社会的未来又在哪里?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首先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学科知识获得的过程。”俞敏洪也曾经说过:“我跟我的孩子从来不讨论成绩问题,从来不讨论将来上什么大学的问题,这一切都不是重心。重心在于培养孩子有爱心、善良、积极、乐观、向上、勤奋等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就要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这是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那个7个小组毫不犹豫选择了“自己”的班级,特意在课堂活动的最后补充了这样一个只思考不探究的问题:假如你们不是8个小组,你们就是船上的8名乘客。面对这生死抉择,7个人首先选择自己,7个人争先恐后地抢着登上只能承载5人的救生艇,后果会是怎样……学生们终于不再亢奋,一片沉寂中陷入反思。过多生硬的灌输往往容易导致反感,顺势而为的引导更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的成长一定需要他们自己的静静思索、静静感悟,沉淀成长的经验。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喻成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学生们的小船还处在各种暗流涌动的涡旋中,理性的教师要做好引航人,引领学生们识别暗流、辨别方向,找到自己前进的航道。教育要有使命感,教育必须胸怀天下。思品教师就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价值观构建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品课堂必须扬起核心价值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