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起源问题思考

2018-05-07 09:36郑悦萍
卷宗 2018年5期

郑悦萍

摘 要:档案界关于档案起源的讨论至今仍未停止,原始记事论、文字起源论、国家和阶级起源论是其中最突出的三种。本文将在简单回顾这三种档案起源学说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关键词:原始记事 文字产生 档案起源

研究档案起源问题应先明确几个概念,首先什么是“起源”?简单来说,起源是事物产生的根源,档案的起源使档案作为一种社会事物具有了完整性和一定范围的普遍性。其次要明确档案的概念,本文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档案概念:“ 本法所称的档案, 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會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象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20 世纪50年代的档案起源问题集中在“阶级社会起源说”和“人类社会产物说”两种观点的争论上。曾三同志于1979年8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所作讲话中重新提出了关于档案起源问题的讨论。他对档案是阶级社会的产物的提法表示了怀疑,提出“档案只是在有了阶级,有了国家之后才产生的吗”?“ 最早的档案为什么不是关于生产的记录呢?我觉得这些问题还可以研究”。到20世纪70、80年代,讨论档案起源的文章多了起来,各种起源学说相继受到档案学界的关注。

第一种是原始记事论。这种观点认为档案起源于结绳、刻契等原始记事。北美易洛魁人的贝珠带等原始记录物就属于档案,有学者认为:“贝珠带是易洛魁人在社会活动中处理公共事务的原始式‘文书,保存下来就形成了记录历史情况的原始式档案。”结绳、刻契、贝珠带等记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已具有备忘、信守、凭证等初步作用,具备了档案的雏形。

第二种是文字起源论。这种学说认为文字是初期档案的表达形式,精确的记事离不开文字,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交往的扩大和文字的发明,人们便开始使用文字记录,文字从一开始就用于记事,根据档案定义,这些记事中的有价值的一部分就是档案。

第三种是国家和阶级起源论。这种观点指出国家的产生使得政治、经济、文化活动规模扩大,需要记录的事物增多,国家为了管理,需要文字记录事物,统治阶级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志,才产生文书和档案。只有出现了国家,通过国家统一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字,文字才可能得到发展,文字的应用范围也才能更加广泛,其记录的技巧也会相对地提高,有条理的文字才会应运而生。

我认为档案起源于文字产生。

档案最重要的属性是备以查考性,这就要求档案记录的信息能够被查考者理解。文字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史,从原始社会末期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到甲骨文再到后期统一的、成熟的文字。用文字记录的信息能完整反映当时的事件情况,且很容易被查考利用。这也否定了原始记事起源学说,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的“脑记”“口传”时期,人们通过结绳等方式记录下来的事件信息只对当事人有提示作用,其他人在没有当事人告知的情况下无法接收这些记事方法想要传达的信息,千年以后的我们更无从得知当事人结下的这个绳代表的信息含义,也就不具备查考价值。

文字产生之后的记录是有档案意识的记录,这种自觉性的记录行为专门为以后的查阅使用而服务。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也会形成一定的记录材料,但没有保存的需求,因为原始记事材料只是起到帮助记忆的功能,没有记录事件的功能,所以记事材料也不会集中存放、统一管理,即使有当时被用来记录信息的资料流传下来也不具备查考价值。文字产生之后,记录活动明显的带有了档案意识,文字记录产生的文书被有意识的保存下来,做统一收集管理以备查考。可以说,这种有意识的保存行为就是早期的档案工作,人们将文书和来往书信保存下来就形成了档案。有观点认为,甲骨档案已具有了完整的管理学意义,它有库房、排架规则和保管者,它和档案工作相连接。因此,它是具有了完备的社会性意义的档案起源。②

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提供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档案的产生必定是以文字产生为前提条件,因其是记录社会活动的最早的工具,可以说档案的产生是和有体系的文字产生相一致的”。人类利用档案的需求和愿望早已产生,并不是必须在阶级社会或国家形成后才出现,文字的产生使事件的表达更加精确,国内的金石、简牍,国外的泥版档案、纸草档案都是用文字书写表达的,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列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不成熟形态,再到比较成熟形态的产生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继续发展着,它所包含的内容与范围愈来愈扩大,文字的产生使大量记事成为可能。

当然我认为国家和阶级起源论也具有一定的道理,比如文书和档案很大程度上形成于统治阶级为了表达意志而进行的文字记录与管理活动,“档案和档案工作是出见阶级和国家后,由于国家管理事务和统治为需要,而把有条理的数量日益增多为文件保存起来以备查用的情况下产生和形成的。”文字在产生初期是不成熟的,记录的信息还是不完整的,所以形成的记录资料不会被保存。国家出现后,统治者促成了文字规范进程,有条理的文字形成和出现,记录的水平和技巧提高,形成的记录材料被重视并保存下来形成档案。从这个角度理解,国家的产生应该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李凤楼等所著《世界档案史简编》,在“ 档案的产生” 一节中引用了斯大林这段话:“这些文书和来往书信被人们保存起来以备日后查用,就成了档案。因此,可以说,档案文件是在具备两个条件后产生的,一个条件是有了文字,另一个条件是出现了阶级,出现了国家。而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不同的档案起源学说都有一定得道理,比如我国的一些学者就突破了阶级、文字等条件论的厚重屏障,认为结绳与刻契,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已具有备忘、信守、凭证等初步作用,认为它是远古时期最原始的档案。在档案界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形成定论之前,为了更好地研究档案起源,我认为对各种学说都应持客观态度,每一种观点的提出都是有理有据的,而且不可否认的,都有其积极意义,所以,正如曾三同志说的:“过去我们曾经说过,有了阶级斗争,有了文字,就有了档案工作。我说可能将来有人研究出来,在原始社会,在阶级斗争产生以前就有档案工作。如果同志们有机会、有兴趣去研究,我很欢迎这个研究。”我们应该在档案起源问题的探索中博采众长,促进我国档案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3]王景高.档案研究30年(之一)——关于档案起源的研究[J].中国档案,2009(02):34-36.

[2]丁海斌.档案学三题小议——档案定义、起源与档案学科属性[J].档案学通讯,2008(02):20-23.

[4]吴宝康.档案起源与产生问题的再思考[J].档案学通讯,1988(05):4-8+19.

[5]何致武.也谈档案起源的问题[J].云南档案,1994(01):24-26.

[6]段公健.档案起源探微[J].机电兵船档案,1999(0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