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平面设计师何见平设计风格浅析

2018-05-07 09:17刘方义赵良艺
关键词:文化融合创意平面设计

刘方义 赵良艺

摘 要:何见平是当今国际著名的平面设计师代表之一,通过分析何见平的平面设计作品风格,可以发现其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自然、自由开放式的创意思维,将设计生活化、艺术化;二是融合西方艺術观、艺术表现形式,同时流露出自然而然的“母文化”;三是神韵思想贯穿设计,创作出具有形散神不散的设计作品。

关键词:何见平;平面设计;创意;文化融合;神韵境界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8)01-0058-04

一、背景

中国的平面设计起源大体时间范围在鸦片战争后1840—1950年解放初期这近百年。[1]新中国成立后,在1962—1965年间,随着农业开始增产和手工业的进步,文化艺术事业也开始得到一定的重视。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很多艺术、文化都被视为封资修的东西,一切与设计相关的商标行业、广告行业、包装行业受到打击,但美术方面出现了一批政治题材的宣传作品。直到文革结束后,国家提出“改革开放”的发展国策,深圳借鉴香港的现代印刷技术,成为文革后中国平面设计事业的发源地,由此确立了深圳平面设计的地位,同时也逐步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社会对平面设计的经历从认知到重视;从国内交流到参与国际竞争,从商业竞争到深层的企业文化表现。这一切都饱含了中国新一代设计师的智慧和灵敏。[2]近四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崛起与文化的复兴,我国在设计领域极大地缩短了与西方的差距,同时也改变了世界对中国设计的看法。中国平面设计日益进步,已成为世界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众多富有才华的中国设计师推动了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留德平面设计师何见平作为其中的中青年设计力量代表,以其个性化的创意思维,设计出了一批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得到国内设计届同仁的认可,在国外设计圈也引起一阵轰动。

何见平70年代初出生在浙江富阳,现居住在柏林。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1997年至2001年就读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自由艺

术系,获硕士和大师生学位。他是纽约设计指导俱乐部(ADC)、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和德国年度百佳德语海报组织的成员。现受聘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外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巴黎ESAG设计学院硕士专业考核委员会成员;曾担任德语百佳海报、波兰Rzeszów国际戏剧海报双年展、波兰华沙海报双年展、德国红点设计奖Red dot design award、宁波海报双年展和香港亚洲最有影响力大奖等活动国际评委工作。[3]和大多国内的设计师不同,他长年在德国,其余时间也都忙于周旋世界各地的展览、教学、讲座、活动。他17岁离家,23岁离国,时间和旅行带给他潜移默化的积累与沉淀。也许是因为早早地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在何见平身上,看不到太多中国或是德国的影子,他更像是一个自然而生的产物,中国的文化赐予他充足的养分,德国的环境给予他平和的状态,无论他的人还是他的作品,都深深地烙上了何见平的标签。他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即使选用了最为简练的陈述方式,履历中的光辉事迹还是密密麻麻地排布着一大段。[4]

二、何见平设计风格成因分析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前往西方“取经”、学习设计并取得成功的代表人物,何见平的设计成长经历对于今天的广大设计师来说具有借鉴意义。由于当时国内设计资源的匮乏以及对设计知识的渴求,怀揣着对设计的热爱,何见平追随设计去往欧洲,通过自己对设计的喜爱、长期的坚持探索和努力、留学过程中朋友的帮助、国外设计大师的作品启发,

慢慢打开了属于自己的设计大门,并取得了非凡的设计成就。

在对待设计上,何见平自己曾说“我与设计是意外的开始、后天性的结缘,认为设计不必刻意追求,而是要不漏痕迹的设计”,这与何见平的设计理念是非常吻合的。何见平认为设计师应该追求自然和自由的状态,好的设计作品应该具有本土的精神和气质,同时还要流露出母文化的内涵。因此,何见平坚持设计的差异性,认为应在设计中坚持自己的历史、生活习惯、审美取向、精神感官、语言、艺术形式等,有自己国家、民族的个性化表现,而拒绝形式主义的设计,认为一个东方的设计师进入西方做设计,只有将自己与西方国家的环境相融合,将心底自然而然感悟到的东西融合到自己的设计中,而不是完全的西方形式化,这样的设计才是成功的。

之所以有这些感悟以及后期取得的设计成就,源自于留学期间何见平对自己设计风格的探索。虽然何见平身处西方国家,但其身上流淌的血液、母文化对他的熏陶无不时刻对他产生影。何见平从小生活在中国浙江富阳,受到家乡山水环境以及书法、国画等东方文化的影响颇深,在留学前期,曾尝试摒弃传统,完全使用西方绘画以及他非常喜欢的20世纪的波普艺术进行设计表达。但随着设计的深入,何见平发现自己与生俱来的东方气质无法在设计中完全忽略,也无法完全像西方设计师那样在设计作品中表现出天生的西方艺术气质,如果在设计上完全形式化地表现西方气质,则容易迷失自我。源于这一认知,何见平重新正视自身,将年青时代喜欢的东方素材运用到设计中后,他的设计作品情感的表达顿时变得异常自然,也使得他寻找到了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设计风格。

因此,何见平的设计作品,在设计风格上,崇尚自然而然的表达,喜欢有感而发,并将自己理解的东西或自己想表达的内容通过自己有感触的方式传达出去,认为设计师应该自然地创作和思考,在创作作品时,应该自然流露出对自己个人气质、审美取向的表现元素。他的作品风格不仅将西方的艺术观、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国文化进行融合,还将作品进行生活化、艺术化的处理;在设计语言上不过于强调形式,而是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手法上变化多端,讲究风格创新;在设计意境上追求神韵思想,达到形散神不散的境界;在设计创意上,拒绝雷同,不同于同行的设计创意、也不同于自己以往的设计创意。他认为创意就像是一个自然的意外,不能对创意进行强加,尤其是设计思维的自然、自由性。就像中国艺术中“妙法自然”的观点,在他看来设计作品就是自己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学术、人格、审美修养的反映。

总的来说,何见平的平面设计作品风格,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自然、自由开放式的创意思维,将设计生活化、艺术化;二是融合西方艺术观、艺术表现形式,同时流露出自然而然的“母文化”;三是神韵思想贯穿设计,创作出具有形散神不散的设计作品。

何见平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作为国际著名的平面设计师,何见平始终有自己的坚持和想法,游走在设计师和策展人之间,并热衷于搭建中外交流的文化桥。

三、何见平作品中设计风格的体现

(一)自然、自由开放式的创意思维,将设计生活化、艺术化

何见平的作品风格往往从艺术角度去表现作品的视觉效果,在设计上追求自然而然地流露自然,主张自然、开放式的创意思维,将设计生活化、艺术化处理。他认为设计就像 “视觉圈套”,不仅要让观众明白作品艺术表达的原理,也要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信息传达到别人脑中,当然还要兼顾并传达出自己的审美。

何见平创作的海报作品《Global Warming》获2010年第十一届墨西哥国际海报双年展社会政治类海报主题二等奖和2012年第22届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意识形态类银奖,作品选择全世界都共同认知的中国国家领袖毛主席作为画面主要形象,仔细观察会发现在毛主席右边脸颊下方有汗水流出,可见全球变暖的程度。何见平采取这种自然诙谐幽默的方式,将设计作品进行生活化的体现。

2012年6月,应日本DNP文化振兴财团邀请,何见平为自己东京银座ggg设计画廊举办个展设计的宣传海报《“Flashback”》。据何见平描述该展览海报主题名称的确定,是在柏林的工作室里,一边整理参展作品,一边考虑着展览的主题,冬日的阳光温暖地撒在身上,窗外的积雪变得布景般不真实,感受不到一丝寒冷。疏影横斜式铺满工作室地板上的作品,亦不小心带出许多往事,困难、挫折夹带着友谊、爱情,把不同时间的作品连贯起来,心中画面历历而过,切换着不同的时间。在这样的思绪中,带出了“Flashback”这个展览主题。何见平认为“Flashback”这个词,犹如电影中的镜头回闪、文学中的倒叙,可能带来思绪的灵光闪耀,也可能是往日重现。而用中文语境来理解是“蓦然回首”,这个词本身就具备了电影镜头切换的魅力,尤其对设计师而言,设计作品几乎没有信手拈来,都有遭遇过寻寻觅觅的艰辛愚笨过程,就像王国维推崇的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展览海报创作上,何见平让助手在晴天拍下了工作室门前的一棵老菩提树,岁月的沧桑让菩提树枝杈更加丰富,单一的树枝线条潦草多变,然后慢慢挂上每个字母,希望这一刻不惊动冬天中佛性的树。作品打破“蓦然回首”这一词的概念限制,打破人类在时间上的形象禁锢,柔软和弯曲的时间被创造出来了,就像粘稠液体从桌沿跌落,被挂上树杈…… “Flashback”展览海报作品充满了对达利艺术的再现精神,同时将作品进行生活化、艺术化处理。作品在设计风格上讲究自然人文,人为地制造自然的拼贴效果,将字体进行裁剪,用拼贴的艺术去表达内心的感触,此件作品是“中国元素西方化”的气质表露,是自然而然的表述,同时渗透出水墨、山水、书法的意境,是对中国元素自然而然的感触。

(二)融合西方艺术观、艺术表现形式,流露出自然而然的“母文化”

在何见平的所有作品中很难发现同一手法的重复使用,每一件作品风格都有所差异。在对自己的定位方面,何见平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如果将自己始终定义为华人设计师,就不会有成功;就像设计师执意去挖掘使用中国元素一样,它会成为设计思想的禁锢。尤其在设计创作中,由于受到本土文化与异国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设计上何见平的作品既融合了西方的艺术观、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流露出自然而然的“母文化”思想。

2013年何见平为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物馆设计的标志,创意主要来自葡萄牙建筑师Alvaro Siza为博物馆设计的三角形建筑形态,作品将“CHINA DESIGN MUSEUM”字体从平面化处理成立体化效果,让建筑和平面视觉吻合。在博物馆的藏品中,核心部分是Bauhaus的设计品,于是选用包豪斯字体对“CHINA DESIGN MUSEUM”的英文进行表达,但在字体细节的起收笔、呼应关系上均做了细节的修改。标志的整体构架在视觉上是三角的外形结构和文字立体塑造的结合;在内容表达上是建筑和收藏品的结合,在字体选择上是国际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从文化上是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中国文化的融合。

富阳是何见平的文化母体,这种母体不是指某个人、某个艺术表现方式,而是指日常生活中的气候、人文、环境、地理等。在何见平《妙法自然》的书籍设计中,开本大小是18.5cmX24cm,装帧形式采用锁线露脊装,竹盒内装有厚、薄书各一本,厚书348P,薄书64P。在薄书的设计上,他以书法大师董阳孜的“妙法自然”为主题,收纳了董阳孜的二十四帖书法,每一帖包含一到两个有意义的字,例如:义、爱、乐、守拙、虚怀等,反映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在厚书内容的筛选上,收纳了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共40位设计师,以“妙法自然”为主题,每人六件作品单独设计,当中皆包含二十四帖中的字,设计师根据自身的理解探讨不同的概念。整本书的设计在思维上体现出设计师的理性思维,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一种逻辑性关系。当然单凭这一点往往还不夠,在设计手法上体现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兼顾了自己的审美传达,更重要的是流露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母文化”思想。

(三)神韵思想贯穿设计,达到形散神不散的境界

设计的地域性在逐步消失,各国民族间的设计界限已被打破,设计的风格概念变得模糊。何见平认为设计应追求神韵思想,成功的设计师应该在创作中融入个人性格、生活环境、对社会影响的反馈等因素,在变化的过程中达到形散神不散的境界。就像中国八十年代的一部电影《神鞭》,讲述的是清末天津卫的武林后进傻二凭独门绝技辫子功夫,技压群雄,博得“神鞭”美誉。进入民国,剪去辫子后,却俨然另练成神枪绝技。面对昔日仇家惊诧盯着他光秃脑袋的目光,傻二曾有名言道:“辫剪了,神还留着!”。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创意平面设计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试谈美术教学中的创意作画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广告图形设计教学之创意性思维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