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秀花
【摘要】艺术是生活与文化的结晶,利用乡土文化为美术课堂拼盘加餐,烹饪美味的农家盛宴。如何将这一“活态文化”加以传承。地方性“奶茶”优乐美乡土资源,源源流长,将其合理开发并利用,让教育接点地气,让我们共同找回一种失落的传统文化,为地方乡土的文化寻根。
【关键词】活态文化 活化利用 乡土资源 变废为宝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018-01
艺术是生活与文化的结晶,社会上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乡土美术资源属于当地人薪火相传的地方文化,也是教育部门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产业。将这一“活态文化”开发利用,烹制特色美术课堂,让美术课堂“材”源滚滚,,为学生心智开发创造一生的财富。
一、用心体验,欣赏家乡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对家乡的红席、年画喜闻乐见,但小学生作为当地一份子,对我们是“中国民间绘画画乡”、“中国美术创作基地”等文化桂冠并非知晓。无味说教的欣赏课不如现场直播,让我们到达尼画家村走一走,老爷爷那精湛的泥塑,大妈那栩栩如生的剪纸,三层大楼淋漓尽致的油画展览让大家流连忘返,耳闻目染的感官体验,让学生亲历家乡美,并欲为之传承发扬。
二、放眼乡野,乡土活态创新颜
给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知素材,为学生营造充满乡土美术气息的环境氛围,是《新课程》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首要一步。引领学生睁大眼睛,走出课堂,走向田野,让学生感受蓝的天,清的河,起伏的大山,用“生态游”的方式发展创造的思维。人美版二年级上册《节日的装饰》一课,学生田间搜集的泥巴、玉米叶、麦秸杆、草帽等土生土长的本土材料,搬上讲台,真乃“踏破铁鞋无觅处,材源滚滚入课堂”, 这体现的不再是资源贫乏落后,而是原生态野味大餐的“美”味享受,课堂上孩子们利用灵巧的双手,活态展示小泥人、草编鲤鱼,秫秸马等造型,装饰上不同的草叶、玉米骨头、红辣椒、红豆、狗尾巴草……作品新颖、内涵丰富,具有特别浓厚的乡土气息,融合泊里新区的麦草画艺术,感受本土的文化瑰宝,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会“变废为宝巧利用”,且使乡土材料的环保利用意识及创新开发潜能得以培养。
三、巧用民俗節日,喜赢满堂彩
新课程标准致力于灵活运用乡土资源,设计探究性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发表更多看法。传统的节日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一些传统民间节日艺术品即将淹没在“城市化”的洪流中,亲身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展现的特色,也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
端午节放假之前,我的课前任务条:“节日期间,若能收到一件自制的民间特色小物件就好啦!”开学后,我的桌面居然摆满了花花绿绿的五色线、小荷包、小棕子……只是技巧还不太成熟,学生通过提前感知,已经凭借自己的求知欲望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为正式上课奠定基础。课堂上同学说棕子、论五色线,师适时播放家乡过端午节的多媒体视频,了解了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风俗习惯,视频中小孩佩香包,漂亮的小棕子结成一串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学生跃跃欲试,揭示本课的重点,大家一致决定要把作品做得更完美,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学生修整完善的小荷包,小棕子,在五色线的缠绕装点之下更富个性,个别同学在老师的启发下还画了美丽的彩蛋,孩子善于发现的慧眼,让我无意中收获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满堂彩!
四、激情拓展,爱我家乡畅胸怀
乡土资源,源源流长,合理开发利用,任重而道远,特长爱好者们积极参与省及市里组织的许多绘画及创作活动,充满乡土美术气息的环境氛围,同样为普遍学生提供酣畅抒发家乡情怀的时机。校园三维空间立体文化,每个走廊、每个墙面都会“说话”,楼道文化长廊将以往悬挂的冰冷的名人像,换成当地民间老艺人的作品,鹅卵石步行道是特色,图案是全校集思广议征集的,每个班级中创设的“才艺星空”,定期展出优秀的学生作品和全员参与的美术获奖作品,给每位学生个体搭建一个舞台,“家长开放日”“我来当老师”活动中,许多家长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与老师共同激发孩子的闪光点,给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以此有效地激发学生表现乡土文化的潜能。
小学教育领风气之先,从应试中脱身而出,让教育接地气,让西海岸逐步城市化的学子摆脱网络游戏,课外班的束缚,让学生接触身边更加健康快乐的原生态生活方式,自主烹饪美味的农家盛宴,让我们共同找回一种失落的传统文化!共同为地方乡土文化寻根!共同享受拓展这种“活态文化”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康海燕.《漫谈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尹少淳.《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魏英哲.《乡土文化与美术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