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
相同文体的文本有着相同的教学价值点,而同一文体下单篇文本更有着与其他文本完全不同的个性特点。阅读教学的作用,就是要能够探寻、开掘出文本独特的价值,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感知与历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本文以《烟台的海》教学为例,提出要关注写作顺序,感知文本构思;对比辨析,体悟语言精妙;人景对照,领悟主题立意;创设情境,推进语言实践,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般而言,写景类文本在谋篇布局上最大的
预习环节中,就有学生提出作者以季节的顺序展开描写,为什么不按照正常的“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要将“冬季”放在第一位呢?教师顺应了作者创作思路和学生的认知需求,在引领学生感知文本“总分总”结构的基础上,将教学的重心聚焦于此。教师首先出示了烟台地理位置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烟台北面临海,冬季的海是一年四季中最有特色的,设置在开头描写独占鳌头,突显了冬天海的鲜明特点。而在深入研读中,有学生提出冬天烟台的海是“凝重”的,春天烟台的海是“轻盈”的,先写冬天,再写春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烟台海的特点就彰显得更加鲜明。如果按照季节顺序,这种对比就严重弱化了。
即便文体相同,但不同的文本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价值点,只有紧扣文本独特的“这一个”,学生才能获取全新的收获。
这篇课文分别紧扣四个季节的不同特征,对烟台海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语言表达形象生动,细腻翔实,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极好素材。教师应采用对比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品析,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如在教学课文第二、三两个自然段时,教师紧扣“凝重”“轻盈”的特点,要求学生对比赏析两个核心语段的语言风格,从中探寻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异同点。学生在深入阅读中,进行品鉴思考后发现:这两个语段,作者都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烟台的海赋予了生命的气息;而针对不同的特点,作者所选用的词语就形成了巨大的区别。教师引领学生紧扣第二自然段中“前赴后继、暴怒的狮子、掀起”和第三自然段中“嬉笑、笑盈盈、扑”等词语进行深入感知,洞察作者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写景类散文的语言都非常精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深入品析中感受语言的内在力量,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积累,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这篇课文与一般写景类文本的最大区别就在作者并不仅仅是纯粹写景,而是在写景之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景观,以景色与人类生活的两条主线展开描写,升华了文本的立意。
鉴于此,教师在引领学生深入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关注的视角聚焦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帮助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的提炼:冬季,在烟台的海中收获愉悦;春季,在烟台的海中收获希望;夏季,在烟台的海中收获温馨;秋季,在烟台的海中收获果实。随后,教师引领学生关注课文最后的总结段落,并深入思考: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将文本的立意与课文最后的总结语段进行有效链接,学生的思维不再停留在自然的风景层面,而是不断向文本内容深入,从而促进学生生命的内在体验,促进学生认知素养的提升。
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最大价值就是超越了常态化的写景文本,让学生的认知思维得到了深入而有效的历练,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本篇课文有着精妙的整体构思,有着深远的主题立意,也有着细腻而生动的语言。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语言适用的平台,从而促進学生表达素养的不断提升。
从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出发,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认知情境。烟台四季的海都是如此之美,如此具有特色,如果你们一家三口要去烟台旅游,那你推荐家人哪个季节去呢?结合课文的描写以及自己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服自己的家人。在这一情境的支撑下,学生以课文中的语段为语言运用的蓝本,适当整合图片、文字资料,从而形成自身的语言体系来介绍某一季节中烟台海的特点,这一过程历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语言的整合运用演变成为课文语言的机械照搬,而是让学生从多维的视角关注资料,巧妙地整合内容,组合语言,以自身独特的语言体系进行表达,从而避免了机械重复的语言运用,这一活动有极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海南省文昌市树芳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