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阅读说明性文章

2018-05-07 09:20李耀伟奚遥
中国教师 2018年4期
关键词:事理石拱桥苏州园林

李耀伟 奚遥

说明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古代并无“说明”一词,但不少题名为“说”“记”“疏”“解”“注”的文章应是说明文的源头。夏丐尊曾对说明文做过界定:“解说事物,剖释事理,阐明意象,以便使人得到关于事物、事理或意象的知识的文字,称为说明文。”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解说,阐明其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相关知识。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通常可将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主要就事物的形态特征展开说明,包括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功能等,让读者理解该事物;事理说明文主要论述抽象的道理,阐明其内在的成因、关系、发展规律及本质特征,使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此外,从说明文的内容特点来看,其本身还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关于说明文的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均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则专门安排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意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同时新版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的学习目标,并给出了知识性读物的选择建议,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和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由此可见,说明文不仅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密切联系生活、颇具实用性的日常学习内容,因此,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尤为重要。

一、明确说明对象

明确说明对象并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应是阅读说明文的前提。明确说明对象可以从标题着手。大多数说明文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万紫千红的花》《向沙漠进军》和《看云识天气》等。但有时文章题目中也会出现“主标题+副标题”的情况,这时说明对象就有可能存在于副标题之中,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说明对象并非“人民英雄”,而是副标题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此外,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分析首尾段、检索关键词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的方式来确定说明对象。

其次,在说明文阅读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本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观察文章的标题。如《巍巍中山陵》一文的标题直接指出了事物的特征,“巍巍”二字修饰“中山陵”,凸显出“中山陵”的特点。二是着眼于首尾段和关键句。说明文往往运用首尾段及关键句来突出所要说明对象的特征,当然,有的文章还需要从具体材料的分析入手,抓取相关的段落语句并加以概括总结。三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优秀的说明文都是抓住了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进行写作的,如《苏州园林》,作者在开篇总说部分便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内在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随后关于苏州园林整体布局以及局部安排的说明都是围绕这个总特点进行展开的。

二、厘清说明顺序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厘清说明顺序是阅读说明文的关键,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

时间顺序以时间的变化来阐述事物发生发展的情况,其语言标志是表示时间的词。如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时,读者可通过寻找时间词的方式了解我国石拱桥建造的辉煌成就:文章先介绍了《水经注》里提到的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的“旅人桥”,其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石拱桥;其后介绍了公元605年左右修建的赵州桥,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之后又介绍了1189至1192年修建的卢沟桥,该桥地处入都要道,且构造美观,很早便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最后介绍了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发展,如云南省1961年建成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

空间顺序重在描述事物的方位,阐述事物的形貌、特征等。如《核舟记》一文,作者在介绍核舟上的景物时,先写核舟正面,依次为船舱、船头和船尾,重点为船头;再写核舟背面,依次为题款、纂章;再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作者先介绍荔枝的外部形态特征(外壳、颜色、形状),再介绍荔枝的内部形态结构(壳膜、果肉、果核),由外到内,体现出空间顺序的变化。

逻辑顺序重在阐释事物或事理中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表现思维认知的发展变化。如《死海不死》一文,作者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

三、辨别说明方法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包括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作引用等。辨别说明方法,也是说明文阅读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

下定义,即用简洁、明确的语句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描述和解说。如《生物入侵者》一文,作者开篇就对“生物入侵者”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作比较,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加以比较,从而顯示出各自的具体特点。如《苏州园林》一文,作者将苏州园林与我国的其他建筑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苏州园林不对称的特点。举例子,即举出有代表性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进行具体说明。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作者在开篇的两段就列举了具体现象来说明“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打比方,即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以便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作者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和“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和“红云几万里”,形象地描述了荔枝的独特状貌。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作者将云比作“天气的招牌”,简明生动地写出了云与天气的关系。分类别,即将说明对象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不同类别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作者将风沙向人类进攻的主要方式分为“游击战”类和“阵地战”类两类,并进行具体解说,让人们更确切地明白了风沙的进攻方式。

四、体悟说明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简明、有条理的特点。在阅读说明文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感受其语言的准确性、简明性和条理性。

一是准确性。准确性即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它是说明文语言最本质的要求。优秀的说明文,语言必然准确而周密,在遣词造句上甚至要求非如此不可的程度。我们可以从下列例句的加点词语中感受出来。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2.“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3.“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叶圣陶《苏州园林》)

这些例句中的加点词语准确客观地限定了事物的时间、程度、数量、范围等,体现出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二是简明性。说明文的语言简明干净,没有多余的字句,避免语言的啰唆重复,能让读者快速把握文章要领并理解文章内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这句话,简洁明确、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我国石拱桥建造的优良传统。

三是条理性。说明文为了体现条理性,必须遵照一定的条理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如《苏州园林》一文,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展开,由大到小,由主到次,反映出了叶圣陶先生认识苏州园林的视角,既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思维方式。

五、感悟人文情感与科学精神

阅读说明文,还应注意感悟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与科学精神。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儿风趣。”《中国石拱桥》就是一篇语言生动、达意周密的优秀范例。“人间天上的桥”出自古代神话故事,“卧虹”“飞虹”“长虹卧波”来自古人诗文,作者运用这些生动的词句形象地描述了石拱桥形式的优美,传达出对于中国石拱桥独特而丰富的情感。茅以升先生十分重视文章的表达,他认为“文学中有科学,科学中有文学”,而说明文便是这方面的范例。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作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了花的色彩是由于其自身的条件以及自然、人工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使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浅近易懂;同时,文中丰富生动的语言也恰恰体现出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充满着人文情怀。

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曾说:“我觉得说明文极重要,说一种机械,说一种操作方法,说一种原理,皆学生必须学会者。”阅读说明文,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獲得生活中种种的知识与技能,更能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思辨力和分析力,帮助其形成严谨规范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态度。而要真正学好说明文,就需要从上述方面着眼认真阅读说明文,并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人文情感及科学精神等进行综合把握和具体分析,读懂说明文,读好说明文,并在读懂、读好的基础上,写好说明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肖佳晓

猜你喜欢
事理石拱桥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江西“乱石拱桥”曾引全国效仿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使用说明方法的三个层次
读出民族自豪感来
寻踪美感 落足眷意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事理解读
家乡的石拱桥
剧有诗书气自华
联意义 析事理 用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