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工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面宽、具有中国特色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本文根据高校的特点给出新工科环境下实验室建设的方向,从与传统实验室建设不同的角度讨论新工科环境下进行实验室建设的意义,以期为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工科 实验室 建设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席卷全球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工科”建设的提出正是对这一挑战作出的积极回应。本文主要阐述工科建设中必须厘清的概念、内涵、目标、思路、分类、重点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为各类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新工科的含义及特点
新型工科是指为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在有关理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新工科突破了人们原有的对“工科”的界定,超越了传统工科专业的设置;要根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以及新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理解和认识新的工程学科及其范畴,赋予其跨越现有学科界限和产业边界的新的内涵。工科的培养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術人才。
(一)新型
我国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针对目前和未来的产业发展情况,新工科必须进行转型。
(二)新兴
一些面向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学科,在发展初期仍存在着内涵不确定和特征不清楚的特点,需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明确和清晰。
(三)新生
新工科是由不同学科交叉复合、交叉融合等产生的,这是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强化了工科的内涵,赋予了新的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
二、普通高等院校实验室的特点
(一)实验室管理层次化
实验室管理层次清晰,实行校、院、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学校层级主要是制订实验室的整体发展规划、实验室的基础设计建设、仪器设备的采购工作。把握实验室的发展,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实验室。而实验室自身的管理则是实行主任负责制度,由专人负责。
(二)实验室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的管理减少了实验员的工作量,能够更加便捷地统计出设备的开放程度、设备的使用频率等数据,便于工作人员了解设备的相关情况,为实验室建设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室实验员专业化
实验员了解科研发展方向,能够熟练地使用设备,进行功能开发,满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各种需求;能够熟练地更新或者是采购行业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了解市场上出现的新的设备、技术以及操作流程。
三、新工科环境下的实验室建设
新工科环境下的实验室建设主要目标可以表述为:“主动布局、设置和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的工程学科。在此基础上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新工科环境下的实验室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引领性
引领性是新工科的前沿特征,表现在教育系统内、外两方面。在内部,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将为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改革和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外部,超前布局和建设将孕育出新技术,通过新技术的产业化支撑引领新产业的形成。
(二)交融性
交融性是新工科的学科特征,表现在新工科往往是由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或拓展形成的,以落实新经济强调的绿色、智能、泛在等理念。这一特征使得新工科较传统的(旧)工科而言,内涵更复杂、难度更大、投入更多。因此,高校对新工科实验室的建设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投入。
(三)创新性
创新性是新工科的属性特征,是新工科的价值所在,是国家对新工科本质属性提出的要求。新工科的建设是服务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寻求我国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制高点。因此,新工科环境下的实验室建设的主要任务体现在技术、产业和模式上的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四)跨界性
跨界性是新工科的产业特征,新工科围绕产业链整合需要而在自身构成中必须具有的跨越原有产业和行业界限的特征,反映了产业当前和未来发展对新工科的要求。因此,新工科实验室建设的内涵、构成及其专业建设必须考虑跨界因素。
(五)发展性
发展性是新工科的动态特征,表现为新工科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这些是由新工科的性质决定的。新工科在建设初期存在着对其内涵、性质和边界不确定或不清晰的情况,需要日后继续完善,因此,新工科环境下的实验室建设在发展中需要根据产业发展变化和趋势对学科内涵、要素等作出及时和超前的调整。
四、结语
新工科环境下的实验室建设是一项涉及多产业、多部门、跨学科、跨院系的复杂的、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高校各部门的协同努力,需要全校上下的通力合作。通过坚持不懈地研究、实践和不断完善,新工科建设将有力地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示范和引领,为应用型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新工科环境下的实验室建设要符合中国背景、中国需要、中国标准、中国模式、中国特色以及服务中国,这是对新工科环境下实验室建设的要求。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工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作者简介:张新(1987—),男,黑龙江绥棱人,本科,助理实验师,实验员,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参考文献
[1] 赵继,谢寅波.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5).
[2] 施晓秋,赵燕,李校堃.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
[3]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