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超声表现

2018-05-07 03:23:27周世云游淑红徐素音汪志春
当代医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原位癌腺体符合率

周世云,游淑红,徐素音,汪志春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西 九江 332000)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a in situ,DCIS)是乳腺导管上皮恶性增生,但未突破基底膜发生间质侵润,是侵润性导管癌的前驱性病变。由于病灶局限,尚未有远处蔓延转移,临床治疗预后较好。2008年,美国对DCIS的检出率占所有乳腺癌的比例为26%[1],我国约为10%~14%[2],而临床诊断依赖影像检查,我国尚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努力。既往钼靶X线对DCIS研究较为深入,超声相关报道少,随着超声技术大幅发展,DCIS的检出率也不断提高。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超声特点,为今后的诊断积累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4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DCIS患者50例,术前接受超声检查。均为女性,年龄24~76岁,平均(51±11)岁,发生于右侧23例,左侧27例,临床触及包块32例,乳头溢液9例,体检发现7例,乳头糜烂1例,腋窝疼痛1例。入选病例排除术前穿刺活检诊断为乳腺导管内原位癌、术后切除组织常规病检为侵润性导管癌的患者。

1.2 仪器及检查部位 采用GE LOGIQ E9、GE Vivid 7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 MHz。患者仰卧位,暴露乳房,以乳头为中心行连续性扫查,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导管扩张、后方回声,并记录其血流情况。

1.3 诊断方法 依据美国放射学会制定的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标准(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IDS),由2位副主任医师对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阅片,将BI-RADS 4b,4c,5定为恶性,BI-RADS 1,2,3,4a定为良性(4a中良性病变的概率大,低度可疑恶性,故归为良性)。诊断符合率=超声诊断恶性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将取得的分类数据进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组资料间两两比较需要调整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BI-RADS分级结果 50例患者中,BI-RADS 1级1例,BIRADS 2级1例,BI-RADS 3级9例,BI-RADS 4a级2例,BIRADS 4b级8例,BI-RADS 4c级10例,BI-RADS 5级19例。超声漏误诊13例,根据超声BI-RADS分级诊断符合率为74%。

2.2 超声图像分析 50例DCIS患者中,根据图像将其分为4个类型:Ⅰ型,肿块伴钙化型共21例;Ⅱ型,单纯肿块型共24例;Ⅲ型,非肿块型,可见钙化和/或导管扩张病变,共4例;Ⅳ型,超声没有任何发现,共1例。

肿块为超声最多见的改变,45例肿块最长径6.1~65.7 mm,平均最长径(25.45±14.01)mm,实性41例,囊实性4例;边界清楚25例,模糊20例,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12例,分叶状15例,小毛刺18例;后方回声衰减2例,增强3例,无变化40例;伴导管扩张14例,无扩张31例,部分导管内可见实性低回声;纵横比<1的41例,纵横比>1的4例,具有Ⅱ级、Ⅲ血流信号30例,0、Ⅰ级血流信号15例;阻力指数≥0.7的34例,<0.7或未探及频谱的11例。

21例肿块伴钙化型中(见图1),根据肿块特征和点状钙化,超声容易提示恶性病变。超声BI-RADS分级符合率为100%;24例单纯肿块型中部分肿块特征:低回声、边界尚清或模糊、小毛刺边缘、血供丰富、部分伴导管扩张或囊状液性成分等(见图2),正确诊断13例,11例发生误诊,超声BIRADS分级符合率为54%;4例非肿块的患者中,3例可见紊乱腺体内微小钙化灶和/或扩张导管内外多发细小点状钙化灶(见图3)而确诊,1例仅见腺体内扩张导管发生误诊,超声BI-RADS分级符合率为75%;1例患者超声无任何发现,完全漏诊,经钼靶检查得到确诊。

超声BI-RADS分级符合率总符合率74%(37/50),Ⅰ型100%(21/21),Ⅱ型54%(13/24),Ⅲ型75%(3/4),Ⅳ型为漏诊病例,组间两两比较需要将检验水准从a=0.05调整为0.017,以P<0.017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型诊断的符合率明显高于Ⅱ型(χ2=12.739,P<0.005),Ⅰ型和Ⅲ型(P=0.160)、Ⅱ型和Ⅲ型(P=0.613)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图1 肿块伴钙化型Figure 1 Mass with calcification

图2 单纯肿块型 呈囊实性改变Figure 2 Simple mass with cyst-solid mass lesion

图3 导管扩张并周边多发小钙化灶Figure 3 Duct dilatation with multiple calcifications

3 讨论

导管内乳腺癌是局限于导管内上皮的恶性增值性病变,有11.2%的DCIS患者在10年内发展为浸润性癌,是正常人的5倍以上[3],但如果能得到及时的诊断治疗,疾病相关的死亡率将显著降低,因此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多年来DCIS的诊断主要依靠钼靶检查,有报道美国每年新诊断DCIS85%由乳腺摄片发现[4]。钼靶对钙化组织敏感度高,成为DCIS的最主要特征。但在无钙化病灶、致密型乳腺漏诊率较高,中国女性乳腺不同与西方女性,以腺体致密多见,是钼靶不能显示病变的主要因素,因为在致密腺体中,高密度的腺体组织“遮蔽效应”,导致诊断困难[5]。

超声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良好,能连续多角度的扫描病灶,受致密腺体影响小,可轻易显示高密度腺体内的异常改变,李娜等[6]的研究显示,超声可显示88.04%的无钙化DCIS病灶。在本组资料中,最多见的DCIS超声表现为单纯肿块和肿块伴钙化型,肿块的显示率为90%,多为低回声团,纵横比<1,边界尚清,部分周边呈分叶或小毛刺状,伴或不伴导管扩张和微小钙化灶,阻力指数>0.7。DCIS的病理表现为导管上皮的不典型增生,程度从轻度到重度不等,沿导管长轴方向播撒,所以肿块的纵横比<1多见,不同于侵润性导管癌,不会发生周边间质的恶性细胞蔓延增生,肿块边缘光整程度和侵润性导管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本组资料里的团块边界多较清楚,DCIS趋于良性的影像特征提高了术前的诊断难度,有11例肿物形态规则,呈圆形或浅分叶状,未见血流信号和钙化,术前误诊为增生结节、纤维腺瘤或叶状肿瘤,这与王涌的报道相近:超声漏误诊DCIS的主要因素为病灶小而规则、未见肿物及钙化[8],上述6例误诊病例钼靶发现微小钙化灶而确诊,5例漏诊,需要参考其他影像检查,可减少遗漏。

二维图像上,微小钙化灶对诊断DCIS至关重要,它的直径介于10~500 um,形成原因是局限于导管内的恶性细胞,由于生长迅速,出现缺氧坏死,形成微钙化体。随着超声诊断仪器的日益发展,超声逐渐显示出钼靶所擅长的细钙化显示能力,包凌云报道在67例导管原位癌中微钙化的检出率超声为45%,钼靶为63%[9],本组资料钙化检出率为48%。在有低回声肿块为背景的图像上,细点状钙化灶较易显示出来,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本组病例中Ⅰ型的诊断符合率达100%便是如此。但是当钙化灶散在于增生的腺体中或肿块不伴有钙化时,超声较难分辨良恶性,钼靶则对这种情况有较高的检出率。

肿块旁伴有扩张的导管也是DCIS较常见的征象,部分导管内可见低弱回声,临床上可表现为乳头溢液,由于特征不明显,超声往往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炎症,据黄静的报道:导管扩张、僵硬、伴周边小钙化灶和血供丰富是导管型乳腺癌的特征[10],本资料中Ⅲ型部分病例与之相似而确诊。总之,由于DCIS的超声具有良恶性重叠的影像特征,既往报道诊断的符合率为70%~76%[8-9,11],本组资料DCIS的符合率为74%,肿块为最多见的超声改变,表现为纵横比<1,边界尚清,部分周边呈分叶状或小毛刺状,伴或不伴导管扩张、微小钙化灶,阻力指数>0.7。

综上所述,超声对肿块伴钙化的DCIS诊断效果好,对单纯肿块型有部分误诊,必须结合其他影像检查,或行超声引导下活检穿刺可减少遗漏。相信随着超声新技术应用,超声在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诊断上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Jamal A,Siegel R,Ward E,et al.Cancer statistics,2008[J].CA Cancer J Clin,2008,58(2):71-96.

[2] 谢菲,周波,杨德起,等.钼靶X线及超声在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7):1314-1317.

[3] Folk RS,Hofvind S,Skaane P,et a1.Second events following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breast:a register-basedcohortstudy[J].BreastCancerRes Treat,2011,129(3):929-938.

[4] Jemal A,Siegel R,Xu J,et a1.Cancer statistics,2010[J].CA Cancer J Clin,2010,60(5):277-300.

[5] 张建兴.多种影像学方法在中国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9):1365-1368.

[6] 李娜,朱庆莉,姜玉新,等.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6):1150-1154.

[7] 李泉水,童红玉,方凡,等.乳腺原位癌和侵润癌声像图特征比较[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11):1009-1010.

[8] 王涌,秦茜淼,杨宝年,等.探讨超声BI—RADS分类误诊乳腺原位癌的原因[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11):2019-2022.

[9] 包凌云,谭艳娟,朱罗茜,等.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在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5,11(1):61-67.

[10]黄静,何以敉,林礼务,等.导管型乳腺癌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鉴别诊断[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3):169-171.

[11]李伟伟,陈曼,詹维伟,等.超声及X线摄影、磁共振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比较[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6):510-513.

猜你喜欢
原位癌腺体符合率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腺体受累和HPV感染对复发的影响
新医学(2023年5期)2023-05-27 17:16:33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切除术治疗少腺体型乳腺癌的效果观察
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的研究进展
术前粗针活检低估的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超声、钼靶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原位癌是“不动的癌”吗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原位癌是癌吗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