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桂英 刘世彪
精准扶贫脱贫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生态扶贫是一种实现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新的扶贫开发模式。 作为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的六个重点区域之一和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试验区和示范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以下简称“武陵山区”)如何实现生态扶贫和精准脱贫,是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扶贫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学者游俊等在《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中提出,武陵山区缓解贫困、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关键在于利用该区资源禀赋发展优势产业。因此,坚持走生态扶贫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引导龙头企业把产品做优做强,不断延伸相关产业链条,建立适应其生态环境的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实现本地区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本文立足于武陵山区地域特点和产业扶贫开发目标,以生态扶贫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全生命周期理论及“六次产业化”理论为基础,以猕猴桃的生命周期为引领,探索构建猕猴桃生产加工的生态工业园模式和武陵山区猕猴桃产业发展社会大循环模式,以期为促进武陵山区猕猴桃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提供决策支持。
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总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70%,总人口2300多万,居民以土家族、侗族、苗族居多,是一个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典型大山区和深度贫困区,境内群山起伏,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适合猕猴桃等经济果林的生长。因此,该区具有走生态扶贫特色产业发展道路的先天条件。
猕猴桃为猕猴桃科的医食同源植物,果实富含多种糖分、氨基酸、有机酸和高含量的维生素C,其根、茎、叶、花是传统的中药材,含有猕猴桃碱、三萜类、黄酮类、蒽醌类等活性成分。猕猴桃集医疗、医药、美容、保健、食用和观赏为一体,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目前,武陵山区种植的猕猴桃品种较多,不同地区主栽的品种有所不同。如:湖南湘西主栽的是米良一号、翠玉、金艳、红阳等品种;贵州铜仁地区主栽的是贵长、川猕和魁蜜等品种;湖北恩施地区主栽的是海沃德、红阳等品种;重庆黔江地区主栽的是红阳品种。如以果肉颜色划分,其中红肉品种占总产量的30%左右,绿肉品种占62%左右,黄肉品种占8%左右。从种植空间分布看,湘西、黔江、恩施三地的种植面积占据武陵山区的大半壁江山。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武陵山区基本形成了涵盖猕猴桃产品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专业市场网络体系,为打造基于产业协同的工业园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但另一方面,武陵山区的猕猴桃产业发展尚面临着如下瓶颈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化的发展证明,一个产业内只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才能在不同阶段形成递增的利润。因为越到产业链的末端,越容易形成利润增加值。农业产业的发展亦是如此,只有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切实增加农民的纯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贯穿产业链始末的问题是技术、组织和市场。当前,武陵山区猕猴桃的种植面积虽然达到40-50万亩,但种植区分散不集中,合作社组织不严密,种植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统一。在初加工和深加工方面,加工企业数量少且技术落后,深加工程度低,龙头企业发展不足,如湘西老爹生物有限公司的猕猴桃产业的带动效应不显著,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客观上阻碍了产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整个武陵山区的猕猴桃产业规模偏小,在全国猕猴桃市场只占8-10%,市场引领作用不明显。
二是果品销售渠道不畅。品牌决定市场,品牌创造价值。作为经济作物的水果猕猴桃,不管是生果还是加工产品,都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而占有市场的关键是品牌,只有从品牌建设入手,加大品牌打造、宣传力度,并根据渠道变迁的特点不断建立新的流通渠道,才能确保果品销售渠道畅通,扩大市场占有份额。长期以来,武陵山区农民缺乏品牌意识,忽视品牌效应,因生果品牌缺位导致销售价格持续低廉,如2017年10月以前绿肉品种的价格在3-4元/公斤,而10月以后则降价到2-3元/公斤,目前已出现滞销局面。市场占有率过低,没有畅通的销售渠道,严重阻碍当地农民的增收,挫伤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当地猕猴桃产业的健康发展和集约发展。
三是缺乏系统发展思路。龙头企业能够发挥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实现产业共赢发展。只有整合提高产品附加值,追求“规模的经济性”,形成“地区品牌”,才能切实提高地区资源的竞争优势以及农业和农村的收入。武陵山区虽具备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优势和条件,但政府和企业尚缺乏系统的发展思路,对猕猴桃产业发展重视度不够,也没有专门的协作领导机构。同时,“行政区”的“切变”效应导致了基础设施、市场与农业组织“碎片化”,从而制约了粗放型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传统经济是直线型的,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大。其运行方式是直线线条,大量的输入、大量粗犷生产、大量消耗、排放大量的废弃物。循环经济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和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面临全球资源枯竭、人口迅猛增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困境而破解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的产物。循环经济理论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它以输入减量化、中间再循环、排除废弃物再资源化(“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将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经济增长中的具体应用。
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包括其生产与加工、运输与销售以及废弃物处置等各个环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资源利用率;坚持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等,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措施。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本国农业增收问题,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提出,将农业等第一产业扩展至食品加工(第二产业)、流通销售(第三产业)等方面,即通过传统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追求农产品的高附加值,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将一、二、三相加或相乘都是六,所以这一理论被称为“六次产业化”理论。实现“六次产业化”的步骤首先由有“六次产业化”构想的企业通过分析自身的优、劣势,然后寻找弥补不足的搭档,为了实现同样的愿景,明确分工,共赢发展。下面以猕猴桃产业为例来加以运用。
强化种质资源和品种建设,尽快构建武陵山区猕猴桃种植规划,形成成熟期的早中晚合理搭配,山地种植的高中低海拔的合理搭配,果品颜色的红黄绿合理搭配。突出米良一号、贵长等地方特色品种的布局。在猕猴桃种植阶段,由政府相关行业或企业进行统一的测土配方,使用专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控制膨大剂的使用。设立“生产管理基准”,以国家的特别培育标准为栽培的基本遵循,按照加工企业的订单量进行种植,构建顺畅的物流渠道,快速地把优质的猕猴桃产品集中运往加工企业进行加工,成品配送至终端消费者。例如果脯厂产生的废糖液输送至酿酒厂,作为原料酿制猕猴桃果酒,既解决了果脯厂废糖液的处理问题,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又降低了环境污染(详见图1)。
图1 猕猴桃生产与加工管理模式
图1中,猕猴桃生产、养殖业属于第一产业,加工果脯与利用废糖液酿酒、利用废渣生产高蛋白饲料属于第二产业。在酿酒工艺中,把废液分离后,上清液回收至酿酒厂重复利用,其他通过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输送至酿酒厂辅助酿酒,污泥进行处理后用于猕猴桃种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聚集在一起,通过废物的循环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既节约了成本,同时又降低了环境污染。
农业产品易变质的特性要求高效的物流与销售管理模式,因此需要着手建设便捷的物流中心,构建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以提高农产品配送效率;同时还需要活用能产生新附加价值的的食品冷冻技术。食品冻结的最大优点是加工原料的食材和成品、半成品的新鲜可以一边运送一边保存。生产效率的提高、商品的稳定供应和物流费的节约,可以创造新的价值。猕猴桃的销售虽说是与不同行业相结合的垂直合作,但也涉及商业合作模式,即在垂直联系中:一要与农产品加工业紧密联系;二要加强与零售业的联系;三是与宾馆信誉挂钩;四是与快餐业的紧密联系;五是重视网络销售、电商平台的搭建;六是开拓海外市场。这些合作模式共同构成了猕猴桃系统销售管理模式。猕猴桃的运输与销售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融合延伸了猕猴桃产业链,从而提高了猕猴桃的高附加值。
以往农户对猕猴桃废弃物的处置采用直接填埋方式,不仅浪费资源,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目前推行有效利用猕猴桃废弃物回收的方法主要是饲料化、施肥、甲烷发酵3种,下面以甲烷发酵流程为例进行阐述(详见图2)。
图2 甲烷发酵流程图
猕猴桃加工后废弃物的饲料化、甲烷发酵液肥及堆肥的农业利用等循环,即把猕猴桃种植第一产业扩大到了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高度,对猕猴桃产业参与者来说,节约了劳动力和化肥的购买费用,改善了农业经营方式,废弃物的利用在提升了成本效益的同时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循环型社会的形成。
奥地利经济学者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的“创新”假说指出,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经济发展的契机时,生产手段、资源、劳动能力等与新契机结合就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新的货物(消费者还不知道的货物)或新的品质、新的生产方法、销售渠道的拓展;原料或者半成品获得新的原材料;新的组织的出现以及单纯的技术革新;人才创新以及经营地域的创新等。所以,对武陵山区而言,指导深加工以增加猕猴桃的附加值,以循环经济模式提升产业的升级改造,形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是产业扶贫的优化路径之一。
单个种植户、单个农户的传统经济形式,不适应猕猴桃产业规模发展的需要。6次产业化适合农业、农村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这一点和其他产业不同。用系统集成的思想构建猕猴桃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经济模式系统的优化与集成),即通过“六次产业化”扩展猕猴桃产业的产业链,尽可能地让废弃物再资源化,是实现猕猴桃产业的成本效益最大化、环境效果最优化、附加价值的增长最快化的必由之路和不二选择。在这种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中,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废弃物处置等一系列的项目活动和企业之间的连结方法,基本上是各个物量中心在不同阶段,结合各自的优缺点等,通过交易关系和交易形式等形成的“主体间关系”和“企业间系统”等来进行合作(详见图3)。
图3 6次产业化合作法
上图中农业(第一产业)生产的农产品通过联合合并的方式和制造业(第二产业)、物流运输业及销售行业(第三产业)融合信息、技术后形成一条较完整的产业链,随着生产信息与消费需求信息的交流沟通,各阶段的附加价值从左至右由较低的农业生产阶段逐步增加,到了销售阶段达到顶峰。
生态工业园由多个具有生态连接性的企业所组成,园区内的产业共生性是生态工业园区别于其他工业园的基本特征。生态工业园内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副产品或废弃物的交换方式,来降低园区内资源的消耗量和对环境的负荷,实现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本文中的猕猴桃生态工业园设置物流商贸企业、猕猴桃生产企业、猕猴桃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养殖企业、化工企业和姬菇生产企业,工业园区中以猕猴桃生产企业和猕猴桃加工企业为核心,形成猕猴桃产业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系统,通过废水和热电形成了横向耦合关系,使园区形成了以猕猴桃生产企业和猕猴桃加工企业为中心的网状结构(详见图4)。
图4 猕猴桃生态工业园模式
该生态工业园通过将园区内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进行废弃物的交换、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减少,甚至“零排放”,形成园区的生态产业链,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下面以集成化视角从物质集成、水集成和能量集成三大方面对该工业园进行分析。
1、物质集成
物质集成是指生态工业园内的物质互相转化、资源的交换与再生等。农业物质流和工业物质流的区别在于农业物质流需要融进区域经济地理知识、种植位置、面积、交通状况、流转环节等。如图3所示,本文中的生态工业园以猕猴桃的流转作为主线,其中猕猴桃作为主要原材料输入猕猴桃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果脯、果酒等输入物流商贸企业后,通过多种渠道销售给消费者;废渣输送至饲料企业,产出高蛋白饲料销售至养殖企业。该工业园通过猕猴桃的流转说明物质集成要重点考虑废弃物的处理,如猕猴桃加工所产生的废弃物发酵成肥料用于猕猴桃种植;水集成通过水资源梯级利用和废水回收处理实现;能量集成通过园区内可燃物集中焚烧来统一供电供热等实现。
2、水集成
水资源的集成可以通过废水集中回用方式来实现:园区内设立污水处理系统,根据水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不同的生产环节和不同企业对水质的要求差异从而使得水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园水集成。如图5所示,该工业园中化肥企业和养殖企业是该园区中产生污水较多的企业,该工业园通过对两核心企业生产的污水采用不同的方式回收再利用以达成水资源集成:养殖企业的生产污水被化肥企业回收利用,化肥企业的生产污水被热电企业回收利用;其余不能被回收的污水与生活污水一起,集中在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形成中水,一部分用于猕猴桃生产企业进行猕猴桃种植,一部分输往猕猴桃加工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及养殖业进行重复利用。通过这一水资源再度利用措施后,减少园区内水资源的总体投入量和处理废水的费用,从而实现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减量化同时减少了直接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图5 猕猴桃生态工业园水集成
3、能量集成
生态工业园内的能量集成要求在企业内部尽量采用节能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企业之间通过对能源需求结构的分析,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如图6所示,该工业园中建有集中供热中心,把猕猴桃枯枝烂叶等可燃物集中焚烧产生的能量通过热电企业集中供往生态工业园区中的企业与生活区,同时将生产余热回收至供热中心。
图6 猕猴桃生态工业园能量集成
全生命周期理论是源自生态学的“生命周期”概念,揭示了生命体“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显然,猕猴桃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生产、加工、物流运输、消费、废弃、回收及再利用等过程。社会层面的生命周期理论指导工业园需要社会化的大型处理模式,一是形成国家层面的大型猕猴桃加工基地,形成区域规划后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和更高效地解决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问题;二是形成国家层面的大型物流商贸系统,增加出口市场,树立世界级品牌,从而构建猕猴桃全球化市场。结合熊彼特的创新“假说”,按照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来构建猕猴桃产业社会大循环发展模式,可以为武陵山区生态扶贫做贡献。结合“六次产业化”理论,该模式可以增加农场公园、旅游、农家住宿和远足休闲等生态消费模式,拓展猕猴桃产业链,从而可以在武陵山区生态扶贫中发挥循环引领作用。
从总体上来看,循环型社会是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区域向更大范围扩展的产物,在一个整体范围和第一、第二、第三各产业内及各产业之间构建各种产业生态链,把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组织在一个统一的生态网络系统中,使人类生态系统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有机联系的复合循环系统。在整个复合循环系统的有机联系中实现统一和协调,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循环型社会。实现武陵山区猕猴桃社会大循环发展,当以猕猴桃生产为基础,综合发展猕猴桃加工的第二产业和猕猴桃体验采摘、饮食业、农家住宿及远足休闲等第三产业,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链条,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猕猴桃产业的综合价值向产前投入、产后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生态休闲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环节延伸,推进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休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横向链接,形成种、养、加、游等深度融合的猕猴桃社会大循环发展模式(详见图7)。
图7 猕猴桃社会大循环发展模式
该模式通过网络搭建猕猴桃产业水平联系、垂直合作的多角度经营方式来实现农村共享发展。其合作的主体数量众多并可采取更广范围的传播,如利用猕猴桃越来越凸显的健康价值,猕猴桃产业区自然风景所带来的自然价值,人们关注的传统作物的文化价值等,创造出农业的新价值从而带动武陵山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业经营者取得更多的收入;同时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武陵山区农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的需求转变。
笔者以为,猕猴桃社会大循环发展模式的成功实施可以实现武陵山区脱贫致富,但需要如下政策保障机制来保驾护航:
第一,按照“六次产业化”和社会大循环模式的思路修订产业政策。武陵山区以“基地+龙头企业+地理标志”促进特色农业及加工业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力和竞争力。大力培育新型猕猴桃产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包容性融合发展,延伸猕猴桃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第二,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贸易环境。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统筹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建立便捷、高效的物流和销售渠道。
第三,促进猕猴桃产业跨域一体化建设。进行县级行政区划改革,打破各省之间的行政壁垒,搭建产业统筹协调发展平台,强化省际合作,为连片特困地区农业协同发展提供环境。
第四,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市场培育、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投入;采用减税免税、财政补贴等政策和鼓励建立农村贷款担保机构等举措引领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着力破解社会大循环发展的资金瓶颈,发挥资金的协同效应。
第五,构建“all-win”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学、研”一体化,鼓励学校、科研机构等加大对农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
第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本文结合武陵山区地域特点和猕猴桃产业现状,以生态扶贫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全生命周期理论及“六次产业化”理论为基础,以猕猴桃的生命周期为引领,构建了猕猴桃生产加工的生态工业园模式和武陵山区猕猴桃社会大循环发展模式,并从物质集成、水集成和能量集成角度对猕猴桃产业的循环引领功能、企业的资源节约与环境负荷降低及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促进武陵山区猕猴桃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相应政策建议,以期提升产业扶贫决策的有用性。
具体而言,本文的新颖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从突破现有传统的生产经济模式出发提出了以提升产品经济价值和环境效果为目的的猕猴桃生态工业园构建机理。结合“六次产业化”理论和全生命周期理论,提出构建猕猴桃生态工业园应涵盖生产、加工、物流运输、消费、废弃、回收及再利用等过程,并通过传统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该机理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武陵贫困山区经济增长中的具体应用,为生态扶贫理论应用于武陵山区脱贫致富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从现实组织的应用性出发,利用系统集成的思想构建了类似于工业园的大量集中生产模式和方式。过去的猕猴桃加工局限于单项果脯或单项、果汁、果酒等产品的生产,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没有引起重视。本文中的生态工业园以猕猴桃生产企业和猕猴桃加工企业为核心,形成猕猴桃产业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系统,通过废水和热电形成了横向耦合关系,使园区形成了以猕猴桃生产企业和猕猴桃加工企业为中心的网状结构,并以集成化视角从物质集成、水集成和能量集成三大方面进行物量分析,为企业资源节约及环境负荷降低的决策提供了支持。
3、从提高猕猴桃循环引领作用出发提出了武陵山区猕猴桃社会大循环发展模式。该模式以猕猴桃生产为基础,综合发展猕猴桃加工的第二产业和猕猴桃直销、饮食业、休闲农业等的第三产业,形成猕猴桃产业水平联系、垂直合作的多角度经营方式,从而带动了武陵山区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山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武陵山区的扶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引领。
【参考文献】
[1]游俊等.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4-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黄宏文.中国猕猴桃种质资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4]童中贤等.2012.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增长极培育的战略分析.中国软科学.2012(2)
[5]张来武.以六次产业理论引领创新创业.中国软科学.2016(1)
[6]李民,贾先文.扶贫攻坚背景下连片特困地区农业协同发展路径——以武陵山片区为例.经济地理.2016(6)
[7]吴比.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 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步入新阶段.农村金融研究.2017(2)
[8]肖序,刘三红.基于“元素流—价值流”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会计研究.2014.(3):79~87.
[9]李福荣.用循环经济理念引领肉牛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草业与畜牧.2012(1).
[10]小林茂典.6次産業化のさらなる推進に向けて-「連結の経済性」とプラットフォーム-..農林水産省農林水産政策研究所.第2回6次産業化サミット
[11]6次産業化の論理と展開方向.農林水産政策研究所.平成 27(1)
[12]日本环境省.地球温暖化対策地方公共団体実行計画(区域施策) 策定マニュアル.http://www.env.go.jp/earth/ondanka/sakutei manual /manual0906.html,2012-03-29
[13]Reijnders.L.,A normative strategy forsustainable resource choice and recycling,Resource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0 28(1)
[14]Kondo,Yasuo,Hira.Ryota.A discussion on the resource reluation strategy of therefrigerator.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1,33(3)
[15]FischKowalski M.Society’s metabolism: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aterial flowsanalysi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998,2(1)
[16]Lee I.O.Energy and Pollutants Reducing Technologies in New Iron making Processes atPOSCO.ISIJ International,2002,42(2)
[17]Kennis Bardin,Cutler and Robert Kaufmann.Energy and Resource Quality:The Ecologyof the Economic Process.New York:John Wiley&Sons,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