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等服装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借鉴
——以天主教辅仁大学为例

2018-05-04 01:11:47强,刘
纺织服装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辅仁大学通识学分

徐 强,刘 洋

(闽江学院 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天主教辅仁大学(以下简称辅仁大学)是我国台湾地区一所著名的私立大学,位于台湾省新北市新庄区,被誉为台湾地区顶尖的私立综合大学。辅仁大学的前身是1925年在北京市成立的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其名取自《论语》中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后改为辅仁大学。1952年在我国高校调整中被撤销,校区划归到北京师范大学;1960年,经罗马教廷和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核准,辅仁大学在台湾省新北市新庄区正式复校,现有14个学术单位和2.5万余名在校生,是台湾地区3所曾入选“世界大学500强”的私立大学之一。1970年辅仁大学成立了四年制织品服装学系大学部,包含织品设计、服饰设计和织品服饰行销三个完整且相互关联的教学方向。1990年,辅仁大学设立了台湾地区第一家织品服装研究所,包含织品服饰设计与文化、织品服饰经营与消费两个研究组,主要培养台湾地区纺织流行产业中具有创造力与领导力的专业人才。

一、 辅仁大学服装专业的教学理念

1. 培养目标

辅仁大学服装专业以培养专业化、国际化并具备人文素养、社会关怀的人才为目标。国际化的实践包括与知名高校服装专业进行共教共学、学生交换、毕业设计作品交流、海外学习参访、国际讲座等;社会关怀包含关心人、环境和经济三个方面,以善念为精神,以用续发展为目标,希望通过专业回馈社会,协助弱势及有需要的人。

2. 具备能力

辅仁大学服装专业注重学生的创新力、沟通力、执行力三方面的培养。创新力指掌握创意的技能,沟通力指掌握阅读理解、文字表达、口语表达的技能,执行力指掌握解决复杂问题、合作、管理资源的技能。为适应服装产业人才需求,扩展学生技能实践的空间,加强产学合作关系,除了安排各种产业参访活动外,还建立了训练课程,产业界提供多种工作实践机会及不同奖学金,让学生有充足的资源能专心接受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

3. 就业方向

辅仁大学服装专业根据台湾地区纺织与服装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了织品设计组、服饰设计组及织品服饰行销组三个专业方向,涵盖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织品设计组学生的就业方向为织品服装相关公司的设计部门,担任针织、毛衣、梭织、印染等方面的设计师,或从事设计顾问、流行趋势分析师、企业策划等相关工作;服饰设计组学生的就业方向为服装或服饰相关公司设计部门,从事服装设计、样版、技术设计、技术指导及品质监管等相关工作;织品服饰行销组学生的就业方向为服装或服饰相关公司销售部门,从事进出口业务与采购、品牌行销策划、纺织品检验、服装制程与品质管理、时尚媒体编辑、广告与公关、展场规划与商品陈列、消费者权益保障等相关工作。

二、 辅仁大学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

辅仁大学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强调既具有完备的服装设计理论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实践技能,课程结构由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部分组成。

1. 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共12门,32学分。辅仁大学规定本科生毕业前需修满全人教育及语言文化类规定课程,通过英文毕业能力指标,并完成通识教育规定的历史与文化学群课程要求才能毕业。在通识教育中,辅仁大学注重人文与艺术领域、自然与科技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人生哲理、专业发展的基本知识的培养,增加学生对人文涵养、艺术文化、公民社会、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了解,拓宽学生对社会的认知[1]。辅仁大学服装专业通识课程(部分)及学期安排见表1。

外国语文必须修满8学分:大一均为英文,共4学分;大二可修读英文以外的语文及主题式英文,共4学分。通识教育课程12学分,其中应含至少2学分的历史与文化学群课程。通识课程分以下三个领域:(1)人文与艺术领域,4学分;(2)自然与科技领域,4学分;(3)社会科学领域,4学分。

表1 通识课程(部分)及学期安排

2. 专业必修课程

辅仁大学服装专业必修课程共16学分,重点教授服装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大一学生专业选修课程较少,所以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门数较多,共5门,能为该专业的不同设计方向夯实学科基础。为了满足服装及服饰行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各自爱好,大二到大四开设了较多的选修课程,所以这三个学年开设的必修课程较少,每学年只有1门。辅仁大学服装专业必修课程及学期安排如表2所示。

表2 必修课程及学期安排

3. 选修课程

辅仁大学服装专业各个教学方向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规定了不同方向的选修课程学分要求(见表3)。织品设计组共32门课程,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修课程,需要修满52学分才能达到学业要求;服饰设计组共34门课程,学生需要修满56学分;织品服饰行销组共34门课程,学生需要修满49学分;同时这三个组都规定系内选修课程至少10学分。选修课程从大一到大四每学年都有,课程安排既加强设计基本理论学习,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专业的适用范围,以满足服装行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2]。

表3 选修课程及学期安排

三、 辅仁大学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特色

1. 重视通识教育

辅仁大学服装专业的通识教育侧重于“育”而非“教”,没有对专业进行硬性划分,学生可以自主对课程进行多样化选择,通过通识教育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质。开设的大学入门、人生哲学课程是对生活、道德、情感和谐发展的教育,开设的人文与艺术、自然与科技、社会科学领域课程是对人文传统继承的教育,开设的专业伦理课程是对专业各个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辅仁大学的通识教育实现了学生对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的认知[3]。

2. 延伸学科方向

辅仁大学服装专业的选修课程延伸学科方向,使学生更广泛地掌握服装行业的知识和技能,引进学科外延知识,既有利于促进学科更长久的发展,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织品设计组专精于面料设计,课程实践以设计布料为主线,包括梭织、针织、印染及毛衣等领域课程;服饰设计组以服装与饰品的设计为重点,包括打版、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课程;织品服饰行销组课程主轴为品牌行销与管理、采购与零售管理、服装生产与品质管理、全球供应链管理、流行趋势预测分析、服饰商品企划、网络行销等领域。

3. 提高实践能力

技能实践贯穿于辅仁大学服装专业各类课程设置中,是培养学生创新力、沟通力、执行力的关键所在。整个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了技能实践,实践类课程学分所占比例超过总学分的50%。重视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相结合,多数专业理论课都有单列形式的实践课程与之匹配,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相融合,使学生能够在技能实践操作中理解理论知识。为了保证专业实习和课程实践能够有效进行,辅仁大学服装专业与服装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实践基地,可长期为学生提供实践教育。

4. 开发学生个性

辅仁大学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开发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台湾地区的创意产业发展迅速,辅仁大学服装专业在设置课程时考虑为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开设了一批具有发展学生个性化思维的设计类、创作类、实操类课程,并成立了创意产业基地供学生实习。这样的课程设置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有效地诠释了创新技能培养教育方法[4]。

5. 衔接产业发展

辅仁大学服装专业根据师资力量及办学思想设置与服装产业相衔接的课程,重视学校教学与产业发展的沟通与互动。产业通过实践课程操作融入教学,课程设置随着服装产业的变化而不断优化,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与产业脱节,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6. 设置自主选课

辅仁大学服装专业根据学生需要和学习实际情况,为学生开设了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实践情况,跨学科、跨专业自主选课。多样性的选修课程旨在提供更符合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课程,使学生认识该学科的价值,获得更全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使其博学多识。

四、 对大陆地区高校服装专业教育的启示

台湾地区高校服装专业教育经验丰富,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区特色的现代服装专业教育体系。20世纪60年代随着台湾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台湾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创新设计教育成为培养设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地区服装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和借鉴。

1. 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服装专业教育如过于强调专业划分,会限制学生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学生应该尊重不同文化、了解其他文化的长处,高校应该对通识教育引起重视,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培养能够深入了解社会、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服装专业是技术型专业,实践教学是理解基本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主要平台。第一,设置专业课要充分考虑到实践学时的数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第二,通过参加服装专业设计大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第三,通过参加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3. 扩展课程与产业关联性

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深入了解产业需求,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技能的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只有与服装产业具有关联性,才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才能应对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

4. 增加选修课程数量

选修课程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或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而设置的某一学科领域的课程,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对于服装专业而言,选修课应该借鉴辅仁大学拓宽本专业外延范围的设置方法,这样能够完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促进个性发展,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服装专业的整体知识,扩大学生的就业面,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5. 注重创意力培养

创意力是将创造性的思维、理念用设计的形式予以延展、诠释的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强调人文内涵的传承与创新。辅仁大学服装专业建立了台湾地区极具地域特色的16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博物馆供学生学习研究,在课程设置中引入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审美意识和地域文化进行诠释,分析服饰文化所能提供的灵感来源所在、如何汲取其艺术精髓创作出自己的创意作品,此种授课理念使民族服饰文化得以继承、发展、创新[5]。服装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意力,辅仁大学服装专业教育借鉴服饰文化特色资源,通过身边的服饰培养学生创意力值得大陆地区高校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民族服饰文化再认识、再创造,促进创意产业发展。

6. 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

服装专业是实操性很强的专业,教师除了具有高学历外,还应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应积极进入服装企业进修实习,通过实践操作提高自身实操能力,掌握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体系,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高校也可聘请服装行业知名设计师或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进校授课,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发展[7]。

7. 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和交流,学习和借鉴其先进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扩大学校影响;加强与服装企业联系,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达到产学研相互融合、相互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交流,促进教师与外校的学术与科研合作;扩大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的联系,建立实质性的稳定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办学;聘请学者、专家来校讲学,积极举办或承办大型赛事或会议,增强本专业的竞争力。

五、 结语

辅仁大学服装专业办学较早、经验丰富、成果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特色,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和借鉴。开设更多的通识教育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扩展课程与产业关联性,延展学生掌握产业发展所需知识;增加选修课程数量,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注重创意力培养,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具有实效性;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服装学科建设进程,促进服装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卓武.台湾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16(2):120-122.

[2] 徐强,刘洋.以实践与创新为主线构建服装专业课程体系:台湾实践大学服装专业特色[J].纺织服装教育,2017,32(3):226-229.

[3] 董宇艳.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模式[J].高校教育管理,2012(5):25-28.

[4] 徐强.台湾阿里山邹族服饰艺术特征研究[J].丝绸,2016(12):54-58.

[5] 徐强.台湾排湾族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解读[J].纺织学报,2016(12):111-116.

[6] 徐强,刘洋.台湾实践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特色解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5):164-170.

猜你喜欢
辅仁大学通识学分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北京辅仁大学与中西交流的早期实践——《辅仁英文学志》研究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02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抗战时期沦陷区内的大学教育
北方论丛(2018年5期)2018-09-10 22:15:06
学分美食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