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舞蹈美学思想的“碰撞”

2018-05-03 10:33石少奇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发展性碰撞规律性

石少奇

摘要:阿恩海姆与贡布里希都是二十世纪艺术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的美学思想从视觉心理学为出发点,对艺术各个领域的理论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笔者在拜读两位思想家的理论后,不断从中做对比性研究,以发现两种理论中的“同”与“不同”。本文将从“艺术对象的整体性”、“艺术认识的规律性”、“艺术创作的发展性”三个方面为着眼点,一一展开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阿恩海姆美学思想;贡布里希美学思想;整体性;规律性;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31-01

一、艺术对象的整体性

阿恩海姆在研究视觉艺术时的理论依据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在“格式塔”理论中,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所以“格式塔”在谈及“形”时,非常强调“完整性”。由此也决定了“格式塔”理论的基本点,即任何视觉式样的“完型”是独立于其组成要素的全新整体,整体的“结构骨架”比各结构要素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而贡布里希视觉心理研究的出发点与阿恩海姆有很大不同,他从“脑似探照灯理论”出发,认为我们的大脑并非白纸一张,而是有一套既定的认知结构。像由各文件格组成的归档系统,对外界的感觉在经历了这些归档系统处理后才进入大脑。我们对于外界的认知,是带着像探照灯一样积极主动的预期。认为知觉活动需要一个框架以作为从规则中划分偏差的参照,这种“框架”是一种内在的预测功能,也即他所说的“预先匹配”或“秩序感”。贡布里希在知觉对象的把握上,从总体把握,指出知觉对象“任何层次的安排都有两个明显的步骤,即‘构框和‘填补。前者制定区域的界线,后者在划分的区域内组织构图成分。”

(1)整体组合概念相似。从上述两种思想理论的阐述中,我们似乎不难发现阿恩海姆与贡布里希在对艺术视觉的观照,都是从它们的整体性出发。从阿恩海姆的“结构骨架”到贡布里希的“构框”与“填补”,都在说明应把艺术对象看做一个有框架并有空间性的整体,从而从统一的整体观把握,探讨艺术对象的各部分关系。(2)部分与整体关系认识不同。阿恩海姆认为从整体组合的原则考虑“结构骨架”,应关注部分与部分构成某种关系的原则。按照阿恩海姆的看法:“只有保持某种程度的自我独立,才是‘部分的真正特征。一个部分越是自我完善,它的某些特征就越易于参与到整体之中……没有这样一种多样性,任何有机的整体(尤其是艺术品)都会成为令人乏味的东西。把‘完形看成‘由熬烂了的米粒组成的粥是十分错误的。

阿恩海姆则强调了部分的重要性与多样性,部分的完善与某种程度的独立有益于整体的组合。而贡布里希则认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只有将单个成分的特征隐去才能使这些单个成分融入更大的单位中,强调部分的协调性与统一性,部分特征应服从整体的完整性。

二、艺术认知的规律性

从阿恩海姆的理论中,我们得知视觉式样处于一定空间环境的结构中,有一定边界的视觉式样都具有一个支撑定或重心,导致各种力相互支持或相互抵消的支撑点使视觉式样成为一种平衡图示。究竟“平衡图示”的追求在艺术活动中有着怎样的意义呢?阿恩海姆指出:根据物理学中熵的原理(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整个宇宙都在向平衡状态发展,一切不对称的状态都将消失。“格式塔”心理学也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即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虽然艺术构图的平衡反映了宇宙中一切活动所具有的趋势,但艺术构图的平衡、和谐、统一,是为了得到一种由方向性的力所构成的式样。只有当平衡帮助显示某种意义时,它的功能才算是真正地发挥出来的。贡布里希认为人体知觉活动有着“预先匹配”功能(也称“秩序感”),可帮助我们发现周围环境中的规律,与偏离秩序的现象。他强调了自然形式的基本规律和“形式旋律”。他援引哥特弗里德·桑佩尔的研究成果,指出“自然形式的基本规律是对称、均衡和方向性”,事实上,对称、均衡和方向性是我们知觉活动中最易把握的事物。许多规则的形状,从方形、圆形、三角形直至梯形、菱形、海星状、蜂房状等都具有自然形式的基本规则。人们的心理状态似乎偏爱简单的节奏、秩序,这种状态近似于“回归”。显然阿恩海姆与贡布里希在谈到人们心理活动时都认为简单、平衡、和谐的组织形式更易被人们认知接受。这种平衡的规律性,似乎反映了宇宙中一切活动所具有的趋势。阿恩海姆更强调平衡应传达的某种意义,而不是仅仅是一种空虚的形式。

贡布里希则更进一步的探讨了“简单”与“复杂”,“规则结构”与“不规则结构”之间的关系,“即审美经验方面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审美快感来自对某种介于乏味和杂乱之间的图案的观赏,单调的图案难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过于复杂的图案则会使我们的知觉系统负荷过重而停止对它进行观赏,说的正是“秩序感”在适度矫正范围内自我建构的内在要求。揭示出超出“平衡”,探习之“平衡”之上的审美规律。

三、艺术创作的发展性

在阿恩海姆谈论“结构骨架”概念时,强调了它的重要性是指明了艺术式样源于而又高于生活式样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式样必须满足这样两个条件,即必须严格与现实世界分离而又必须有效地把握现实事物的整体性特征。可以说,一个出色的舞蹈作品大多是成功地提取了生活式样的结构骨架而又成功地营造了自身的结构骨架。然而骨架更多谈的是形式意义上的艺术美学,而对于创造出的一件艺术品,无论是在再现还是抽象的,只有它传达的具体内容才能最终决定究竟应该选择何种式样去进行组织和构造。

阿恩海姆在谈及“心物同构”问题上,强调舞蹈式样的表现性,它需要舞者将心理情绪与外在力的形式高度统一,从而更好的表达作品内容,其核心观点即表现性的意义在于它能象征人类的命运。贡布里希在探讨既有“风格图示”如何进行新的组合和变化时,将“生命化原则”和“风格性原则”做了比较,认为“后者强求秩序,使生命的形式接近于几何形状。而前者赋予形状以生命,因此也就赋予他们以动感和表现力”。“因为生命化手法不仅采用怪物形象,而且还产生怪物形象”。这里的“怪物形象”,实际说的就是与既有“风格图式”背离的形象,这种背离打破了“秩序感”的期待,它要求知觉主体在“惊讶之后去调整和修改。也就是说,艺术史本身是艺术家知觉活动的“试错”史,是知觉活动的“试错”产生了多样的“风格图式”。“生命化原则”就是鼓励对“试错”本身再“试错”。

比较阿恩海姆与贡布里希对于作品创作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表现性”或“表现力”,这也是评判一个好的艺术作品最重要标标准之一。“表现性”也要求创作者在结合自己经验知觉的同时,更好的诠释出作品象征的意义。这个“意义”便是阿恩海姆所说的:“舞蹈表现性的意义在于它能象征人类的命运”这个最理想化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一状态,要求创作者们关注生活实践,创造出形式与内容统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与之相比较贡布里希关注艺术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艺术发展史是一个不断的“试错”史,这与马克思哲学事物的辩证发展规律不谋而合,都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内容上是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从形式上是一个螺旋上升的阶段。贡布里希的思想对于对于艺术家与创作者来说有很大的启迪作用,他鼓励人们要敢于表现,并不断的否定自己,在自我否定中得以不断发展与完善。

四、结语

阿恩海姆與贡布里希都是视知觉艺术研究领域的先驱人物,他们美学思想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大放光彩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他们研究的出发点与理论基础有很大不同,但在在艺术的整体把握,与创作发展方向等方面又不尽相同。这说明艺术的发展规律好似一条方向一致,并有迹可循的“路”,这就要求我们“创作者”要不断摸索方法,不怕道路荆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的更远!

猜你喜欢
发展性碰撞规律性
What Is the Hidden Card?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公证改革发展若干规律性认识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规律性探析
让高中物理“生命化教学”绽放绚丽之花
趣味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