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玉娜,郭 静(北京工商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100048)
新常态下的中国面临结构调整的波动性、分配改革的迫切性和国际环境的风险性。这种发展形势下,遵循经济规律、环境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才是中国的发展方向。包容性发展提倡广泛参与经济活动和共享成果,主张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微观主体获得机会的平等性,强调市场、企业的自主化和产品的多样性。包容性发展是我国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应对中国当前发展的新特点所选择的发展道路。所以,论文的研究是对中国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道路的探索。
包容性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识,是中国促进国际合作、引领国际潮流的重要机会。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发表的报告《包容性增长:走向繁荣的亚洲》提出,亚洲各国应重视经济增长过程中日趋严重的不平等问题从而推动实现“包容性增长”。世界银行(2008)认为包容性增长战略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重要方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国际包容性增长政策中心也在不断探索更具普适性的发展政策。包容性发展是对“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的延伸,不仅强调经济增长,更追求社会发展。包容性发展不仅得到国际组织的重视,也正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2014年伦敦包容性资本主义会议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总裁拉加德发言称:“如果不实现包容性增长,资本主义就会在大众普遍的沮丧和不信任中失败”。因此,研究世界各国在包容性发展方面的进展,有利于寻求发展共识,推动世界各国共建发展共同体。
包容性发展是对发展经济学已有理论的继承和推进,早期的发展经济学更多地关注减贫问题。而随着发展中国家遇到的增长与平等、速度与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多,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目标需要从减贫走向多样化。因此,目标更加多样化的包容性发展成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前沿课题。包容性增长是以促进机会平等为目的的增长(Ali and Zhuang,2007[1];Zhuang and Ali, 2009[2])。经济发展不仅要为个人提供更多参与经济的机会,也应该提供更多获取机会的途径。世界银行(2009)[3]则将生产性就业作为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因素,并指出包容性增长的重点在于就业率和生产率的提高。以上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包容性发展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但由于包容性发展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目前理论界尚未有完全一致的定义。在政策研究方面,各国经济学家也都提出了提高经济发展包容性的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Ricardo Hausmann,Bailey Klinger(2008)[4]认为秘鲁偏远地区以及贫困人口始终无法走出困境,是由于秘鲁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急于追求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政府未来应设法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通过提高生产力实现包容性发展。Daniel Lederman(2011)[5]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一个实现包容性增长目标的重要战略是利用出口促进就业,同时推动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和公平化。而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定量分析。例如:Wei Li, etc.(2011)[6]利用企业的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结果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包容性源于其商业政策;相比印度,中国的商业环境更具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来源于更为自由的雇佣制度,更多、更优秀的高技术人才以及更完善的基础设施。魏婕和任保平(2011)[7]根据隶属度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所进行的测度和考察结果认为中国的发展方式属于“基本包容”。于敏、王小林(2012)[8]对中国经济增长包容性的测度所得出的结论则是中国包容性还处于较低水平。
包容性发展的多重目标使得对其界定和测量难以达成一致甚至存在较多争议。前述学者的研究为论文提供了定量分析和战略研究的基础,但较少将各国的发展水平进行多层次的比较。本文首先从发展经济学理论出发对包容性发展的内涵给予界定;然后根据实现目标存在的约束条件构建指标体系,测定各国的包容性发展指数;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各国发展水平进行多方面比较,总结包容性发展的经验与趋势,并得出结论。
虽然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均认同包容性发展的理念,但这一理念始终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包容性发展不仅是一种增长方式,更是一种长期发展目标。包容性发展是能够让个人平等且广泛地参与经济活动,通过提高生产性就业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机会平等、生产性就业、可持续发展是包容性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机会平等是指个体的福利仅与个体努力的程度有关,与所处环境无关。生产性就业则是指以生产效率的提升为目的的就业。可持续发展是指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结构合理的集约型经济增长。这三个维度之间的两两互相作用连接起来形成如图1所示的“包容性发展三角”。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关键在于这三个维度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
图1 包容性发展三角
以个体收入为衡量指标的个体福利与且仅与该个体努力的程度有关,而与个体的环境无关即为机会平等(Roemer,1998)。机会平等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机会的不平等将会使物质和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降低,同时增加社会冲突,有碍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不是由于个人努力程度不同,而是因为每个人所处环境差异而造成的不平等是包容性发展的重要障碍(Roemer, 2006) 。个人环境是一种外生条件,它超出个人所能控制的范围,主要包括社会阶级、家庭环境、出生地和种族背景等。而由个人环境差异所造成的不平等是机会不平等。个人努力程度造成的不平等是指个人可以控制的条件造成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一种激励机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结果的不平等,是有益的不平等。而妨碍经济增长的机会的不平等是有害的不平等 (Chaudhuri and Ravallion, 2007)。所以,政府应该通过改革政策或制度,减少因个人所处环境差异的不同造成的不平等,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
以生产效率提升为目的的就业是生产性就业。生产性就业(Productive Employment)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工具(World Bank, 2008)。就业岗位和机会的增长可以创造更多的劳动力需求,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给个人,同时会提高个体的收入。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则能提升劳动效率,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为了提高包容性,我们既要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也应提高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生产效率。
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结构合理的发展方式即为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在起飞阶段通常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初级产品出口为发展动力,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为主导,从而使环境受到污染。但这样的发展产生的外部性成本较高,在资源有限和人类生存的前提下,这样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应该忽略环境问题,而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而突破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节点是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根据经验分析结果可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不经历产品多样化和结构改革的情况下,实现长期的消减贫困和增长收入(Imbs and Wacziarg, 2003)。因此,包容性发展应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以产业创新和绿色环保为指导方向。
包容性发展三角中的三个维度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只有在经济体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的平等机会,使更多的人广泛参与经济发展,开展生产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生产性就业,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好生产和就业的作用。长期可持续发展可以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促进生产性就业增长,进一步促进机会平等和收入分配合理化。
在三维框架下,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增长目标与环境目标等多重目标的交叉互动构成了包容性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了识别各国包容性的约束条件,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包容性发展三角中各维度的指标得分,并最终通过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包容性发展指数。从而针对各国在各维度上的差异,寻找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国际经验。
指标体系设两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用影响包容性发展的三个最主要的维度表示,二级指标则用各维度的影响因素表示,构建如表1所示的指标体系。依照包容性发展三角的理论框架,经济体的包容性程度体现在生产性就业、可持续发展和机会平等三个维度。
如果经济体的发展受到机会不平等的影响,那么原因将是分配机会的不平等或者参与机会的不平等。其中要素收入或者弱势群体的不平等将造成分配机会的不平等。而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等获取机会的不平等将造成参与机会的不平等。如果生产性就业上的欠缺影响了经济体的发展,那么原因将是劳动力需求或供给的约束。其中融资条件和投资环境方面缺乏吸引力将造成劳动力需求的约束。而劳动力素质和人口的转移等几方面的不足则会造成劳动力供给的约束。当经济体存在经济增长难以持续的困境时,其约束则存在于资源环境或者经济结构方面。资源过度开采、污染物排放和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将会导致资源环境方面的约束。而产业分布、投资和消费结构以及进出口结构等多方面的不平衡则构成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因此,我们选取与约束条件相对应的变量构建包容性发展的指标体系。
为衡量中国经济包容性发展存在的优势和差距,本文计算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包容性发展指数。在计算国际包容性发展指数时,考虑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比性,比较和分析了42个国家的数据。引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Panel World Table 8.0等国际机构2011年统计的数据。对包容性指数的测度采用因子分析赋权和主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二级指标采用因子分析赋权的方法,从而根据二级指标的加权平均之和得到一级指标得分。再以三个一级指标得分的等权重(三分之一)之和计算包容性发展指数。
表1 包容性发展指标体系
各个国家在包容性发展三个维度的因子得分如表2中(1)—(3)列所示。根据三个维度的等权重之和计算出各个国家的包容性发展指数,如表2中第(4)列所示。表2把42个国家的包容性发展指数按照由高到低排序。该指数排名靠前的五个国家分别是:卢森堡、瑞士、比利时、挪威、日本;排名六到十位的国家是:奥地利、西班牙、荷兰、英国及德国。以上各国均为高收入国家,其中9个国家均位于欧洲,仅有日本是亚洲国家。而排名靠后的包容性水平较低的国家则多为低收入国家:乌克兰、菲律宾、摩洛哥、印度、亚美尼亚、喀麦隆、阿根廷、坦桑尼亚、斯里兰卡及摩尔瓦多。表2的第(1)列表明在机会平等维度方面排名1—5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卢森堡、德国、挪威和瑞典;而排名位于后五位的国家则分别是:菲律宾、坦桑尼亚、喀麦隆、马来西亚和摩洛哥。表2的第(2)列表明在生产性就业维度上排名1—5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比利时、马来西亚、智利和挪威;而排名38—42的国家是:乌克兰、阿根廷、摩尔瓦多、美国和斯里兰卡。表2的第(3)列表明可持续发展得分上,排名位于1—5位的国家是:瑞士、日本、比利时、卢森堡和西班牙;而排名位于38—42位的国家是:印度、喀麦隆、亚美尼亚、摩尔瓦多和坦桑尼亚。总结表中数据不难看出,欧洲各国之所以能够在包容性发展方面领先全球,是因为他们在生产性就业、机会平等以及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层面表现相对较为突出。而长期困于“中等收入陷阱”的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国家,在机会平等这一维度表现欠缺,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加之由此导致的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其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停滞,以致难以走出发展瓶颈的主因。总体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与包容性存在正向相关的可能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多位于包容性发展指数前列。
表2 国际包容性发展指数测度
续表
数据来源:笔者测算
从包容性发展指数的排名来看,俄罗斯排名位于第24位,美国排名位于第27位,中国排名位于第31位。由表3中国、俄罗斯和美国之间的比较不难看出,中国在机会平等维度的得分与其他两国差异最大。同时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维度的得分低于美国而略高于俄罗斯。美国表现优秀的层面是人均收入和经济总量,而就业方面表现欠佳,所以它的包容性发展指数不如俄罗斯。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水平还有待大幅提高。
表3 中国、美国与俄罗斯三国对比
图2通过截面数据散点图展示了经济发展与包容性程度之间的关系。图中横轴数据选取2011年42个国家的人均GDP(联合国统计数据库)的对数,GDP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应的纵轴选取包容性发展指数,用图中的y表示,构造如图2所示的截面数据散点图,并建立趋势线来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包容性发展指数的关系。R2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R2=0.704,说明拟合优度较高,也就是说GDP的对数与包容性发展指数存在较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包容性发展指数随着人均GDP水平的增加而提高,但边际系数呈现递减趋势。所以,2011年的截面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包容性程度会随之改变。当经济发展为低收入阶段包容性发展指数也处于较低水平,而经济体在高收入阶段时,包容性发展指数也会处于较高水平。但包容性发展水平的提高速度会逐步放缓。
图2 包容性发展指数比较
我们可以用图3所示的路径来概括包容性发展的一般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体的包容性水平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根据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包容性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低增速、低收入、低包容性;第二阶段表现为高增速、中低收入、低包容性;第三阶段表现为中度增速、高收入阶段、中度包容性;第四阶段表现为低增速、高收入、高包容性。
图3 包容性发展路径图
第一阶段是低增速低包容性的低收入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特点是:经济发展较慢,包容性指数偏低。其落后的生产方式,较低的资本积累,单一的产业结构,匮乏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使得包容性发展水平较低。具有这些特征的经济体有很大概率会长期经济难以增长、包容性水平低,甚至可能面临“贫困陷阱”。
第二阶段是高增速低包容性的经济起飞阶段。这个阶段要达到经济起飞阶段,需要通过自由的金融市场、开放的贸易环境和资本的积累等方式来完成。此时,经济不仅快速增长,包容性发展指数也有所提高。同时一些就业和机会的数量也持续增长,产品和产业结构则更加多样化。整体的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经济规模和社会福利水平都会有所提高。
第三阶段是中等增速中等包容性的中等收入阶段。在经济快速增长过后,这一阶段的国家实现了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然而,生产效率低,不可持续性和不平等在规模扩张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明显。包容性发展水平低可能阻碍国家经济增长,导致一些国家不得不面对“中等收入陷阱”。
第四阶段是低增速高包容性的高收入阶段。这一阶段国家处于较高的包容性和稳定的发展水平。通过创新技术、再分配收入和调整环境资源战略,经济在包容性发展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上形成了良性循环。这表明国家或地区已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
根据测算结果可知,中国的包容性发展指数总体偏低,在测算的42个国家中排第31位。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是5 345.096美元,刚踏入中上等收入水平,中国正位于图2中第三阶段转型的重要时期。根据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这一阶段是发展的关键阶段,主要任务为:避免由于包容性不足造成的经济发展停滞,稳定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包容性指数。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阶段,我们需要在生产性就业、可持续发展和机会平等方面做出更大幅度的改变,确保经济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只将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拓展为多元化目标,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阶段。中国经济当前失衡的产品结构、资源环境的浪费、各地区的机会不平等现状令人类担忧。从包容性发展指数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在42个国家的生产性就业、可持续发展和机会平等的排名分别为:27、25、37。中国的排名虽高于南非、墨西哥和巴西等长期停滞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但和东亚的日本、韩国等地区以及一些欧洲主要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未来,中国应从包容性发展的多元化目标出发,制定一系列相关的发展战略,注重提高包容性发展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稳定的、协调的、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目标。从机会平等角度方面来说主要问题有:基础设施不足,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分配不均;社会收入差距较大;弱势群体如老龄人口和贫穷人口的社会保障不完善。在生产性就业维度,对完善投融资条件,转移劳动力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有较为迫切的需求。而在可持续发展层面:贸易竞争、资源浪费、结构升级、环境污染等问题都急需改善。中国经济之所以有现在的发展是因为在上一阶段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实质性的积淀。为了使包容性发展进入更好的发展阶段,以后的发展需要推行实施强而有效的改革,只有通过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整体调整,协调各因素的友好发展,推动包容性发展三个维度的良性互动,才能推进中国进入发达国家的队列。
中国在总结前期发展经验、应对当前转型困境的发展新阶段选择了包容性发展作为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包容性发展是机会平等、生产性就业和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对各因素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找到了相应的测度指标,并构建了包容性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指标体系测度了世界42个国家的分项指标得分和包容性发展指数。通过对各国数据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与包容性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包容性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低收入时期的低包容、低增长阶段;经济起飞时期的低包容、高增长阶段;中等收入时期的中包容、中增速阶段;高收入时期的高包容、低增速阶段。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包容性有待提高。与高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需要在促进机会平等、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保护环境方面实施有力政策,推动三个维度的良性循环,实现包容性发展。
[参考文献]
[1]Ali, Ifzal and Juzhong Zhuang. Inclusive Growth toward a Prosperous Asia: Policy Implications[R]. ERD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97. July. Manila: ADB.2007.
[2]Zhuang, Juzhong and Afzal Ali. Inequality and Inclusive Growth in Developing Asia[R]. Introduction to a book publication. ADB.2009.
[3]World Bank. What Is Inclusive Growth[R].PRMED Knowledge Brief. February 10. Washington, DC: Economic Policy and Debt Department, The World Bank.2009.
[4]Ricardo Hausmann,Bailey Klinger. Growth Diagnostic: Peru[R]. Working Paper CSI-111,PE-P1074,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2008.
[5]Daniel Lederma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clusive Growth:A Primer for Busy Policy Analysts[R]. World Bank.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5886, 2011.
[6]Wei Li,TayeMengistae,Lixin Colin Xu. Diagnosing Development Bottlenecks China and India[R].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5641.World Bank. 2011.
[7]魏婕,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包容性的测度:1978—2009[J].工业经济,2011(12).
[8]于敏,王小林.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测量与评价[J].经济评论,2012(3).
[9]Craig Sugden, Is Growth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Inclusive[R]. ADB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317.2012.
[10]Klasen, S. Economic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Measurement Issues in Income and Non-Income Dimensions[R]. World Development, June. 2008.
[11]Terry McKinley. Inclusive Growth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An Inclusive Growth Index for Diagnosis of Country Progress[R]. ADB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14.2010.
[12]陆铭,高虹,佐藤宏.城市规模与包容性就业[J].中国社会科学,2012(10).
[13]邸玉娜.中国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内涵、测度与战略[J].经济问题探索,2016(2).
[14]邸玉娜.包容性发展的理论框架、测度与战略[D].天津:南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