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电视剧热点现象述评

2018-05-03 04:55张智华黄偲迪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司马懿

张智华,黄偲迪

2017年中国电视剧播出九千多集,比较优秀、影响较大的有 《热血军旗》 《青恋》《深海利剑》 《我的1997》 《鸡毛飞上天》《索玛花开》《人民的名义》《白鹿原》《海棠依旧》《外科风云》《急诊科医生》《继承人》《情满四合院》 《猎场》 《生逢灿烂的日子》《欢乐颂2》《亲爱的她们》 《我们的少年时代》 《于成龙》 《爱人同志》 《林海雪原》《最后一张签证》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那年花开月正圆》等。

2017年中国电视剧在创作、市场、理论和评论等方面形成许多热点,下面逐一探讨。

一、电视剧创作热点探讨

2017年中国电视剧创作热点主要集中在现实题材电视剧与历史题材电视剧上,出现了一些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热议的热点电视剧乃至现象级电视剧。

(一)现实题材电视剧成为热点之一

2017年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硕果,以 《人民的名义》 《我的前半生》 《生逢灿烂的日子》 《欢乐颂2》《安居》等为代表,主要表现在重视人民切身利益的价值取向、探寻个体命运与人生道路、探讨家庭伦理与都市情感等几个方面。

1.重视人民切身利益的价值取向

2017年部分电视剧形成重视人民切身利益的价值取向,并且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表现,引发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欣赏,成为现象级电视剧。其所传达的价值取向与当下反腐倡廉、重视民生的社会语境密切相关,以《人民的名义》 《国家行动》 《因法之名》《青恋》 《外科风云》 《急诊科医生》等为代表。

《人民的名义》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等单位联合出品,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执导,以反腐倡廉作为叙事背景,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作为叙事主线,以官场权谋和百姓生活作为辅线,讲述了以侯亮平为代表的反腐集团以 “116”事件为突破口,通过对各层有关官员的调查取证,逐步将官商勾结、徇私枉法的贪腐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该剧从一个方面表现了当代中国的官场生态,在现实性、社会性、艺术性等方面都达到了高水平。①杨培伦:《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艺术特色分析》,《视听》2017年第9期。该剧矛盾冲突尖锐,环环相扣,前后照应紧密。该剧的编剧周梅森有从政经历,在真实的官场上历练过,因此,在这部剧中,他以官场的真人真事为原型,`镌刻时代的烙印,准确把握社会规则,积极探讨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出李达康、侯亮平、沙瑞金、陈海、赵东来、易学习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该剧采用平行叙事手法,表现侯亮平、李达康、沙瑞金、陈海、赵东来、易学习等干部重视人民利益,敢于也善于与腐败分子进行坚决的斗争;展示了高育良、赵立春、丁义珍、祁同伟等腐败分子的贪婪与狡猾。该剧注重视听表达,较多镜头带有意蕴性,通过构图、色彩与内外部的调度,对悬念的铺设起关键作用。

《人民的名义》题材内容契合社会需求,从而成为2017年现象级的电视剧,可以说是2017年当之无愧的电视剧榜首。该剧收视率破8%,网络点击量破247亿。在现实生活中,党和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反腐斗争;纪检监察机关和监察部门在反腐反贪工作中取得了重大成绩,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反映当前反腐形势的影视剧明显缺少,人民群众急切呼唤反腐题材电视剧精品出现。而此刻, 《人民的名义》应运而生,这是与主流价值观、大众观赏心理高度合拍的,因此,它收获了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

《国家行动》展现了政法侦破组为维护百姓的切身利益与社会安全,坚决打击四川绵阳黑社会犯罪集团及其保护伞的故事其矛盾冲突尖锐复杂,塑造出贺延龄、刘唐、徐望东等个性鲜明的形象。

《因法之名》围绕着涉案家庭与司法系统两代人,探寻命案真凶与司法真相。通过几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展示了司法过程对人性的考验与救赎,表现了对人民利益的重视。该剧悬念设置扣人心弦,前后照应紧密。

《急诊科医生》表现了急诊科医生何建一、江晓琪、刘慧敏等挽救了一批又一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病人,讴歌了仁心仁术、人命关天的职业道德,从一个方面探讨了社会热点与民生焦点问题。

2.探寻个体命运与人生道路

2017年部分电视剧积极探寻个体命运与人生道路,展开全职太太、 “办公室恋情”、“职场潜规则”等话题,部分人的经历与命运与此相近,因而形成热点之一,以 《我的前半生》《鸡毛飞上天》《猎场》等为代表。

《我的前半生》是新丽电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出品的都市情感剧,该剧于2017年7月4日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首播,收视率较高,随即引发热评。该剧讲述了一位家庭主妇罗子君在遭遇丈夫出轨离婚后在闺蜜唐晶及其男朋友贺涵的帮助下重新返回职场的故事。各渠道各类观众对该剧的评论褒贬不一,褒扬者称其剧情令人耳目一新,贬斥者认为其价值观存在问题。

在笔者看来,该剧中的罗子君是位持婚姻至上观念、缺乏教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意识的女性。婚姻中夫妻之间的关系本该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在一定范围中维持着某种平衡,但在这段婚姻关系里她是如此卑微,离开丈夫陈俊生后就无所依傍;她所谓的成长就是走出婚姻后靠闺蜜、按照另一个她寻找到的可以依靠的男人的指导一步一步走下去——所以有朝一日,当这些依靠都没有时,她又会不知所措,她能祈求的就是她的依靠不要坍塌。

《我的前半生》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亦舒同名小说改编的,我们当然不能说因为有原著就要完全限制其他作品的再创作,但如果再创作连起码的价值观都立不住的话,不妨就老老实实依循、提纯原著内涵。与电视剧相比,我们更加信服原著的价值观,原著的价值观建立在对男性刻薄冷淡的批判上,呼吁的是女性的独立,是新时代娜拉出走的新篇。原著中的罗子君有涵养,她只是在婚后的生活中渐渐忘记了自己独立生活的技能,即便是婚姻失败了,她也绝不会在外人面前撒泼,时刻都要保持着体面。而剧中的人物设置把这一切都打破了。

当然,在笔者看来,除罗子君这个人物设置有缺陷外, 《我的前半生》也有很多优长。该剧在原著内容的基础上丰富了故事线,从婚变引出了 “全职太太” “办公室恋情”“职场潜规则”等青年人焦虑的问题,在火爆中引发了观众的思考;也借其开放式结局,表现了生活要靠自己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该剧选角比较巧妙,角色设置脱离标签化,人物塑造比较立体。

《鸡毛飞上天》塑造出以鸡毛换糖起家的陈江河形象,表现了他的儿子陈铮在网络时代的创业精神,展示了个人命运与其性格及其所处时代的密切关系,令人深思。

《猎场》表现了郑秋冬在不同时期不同单位的遭遇与变化,突出了诚信与坚持不懈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3.探讨家庭伦理与都市情感

2017年部分电视剧探讨家庭伦理与都市情感,探讨有关社会问题,挖掘人性复杂的一面,因其现实性也引发观众热议,形成热点现象,以 《生逢灿烂的日子》《欢乐颂2》《安居》等为代表。

《生逢灿烂的日子》将一段横跨40余年的历史岁月浓缩在北京一户家庭中,通过立体而写意的故事,充分展现这一家人的成长奋斗与命运变化。该剧以四兄弟走入社会后,炒股、经营电子产品、投资房地产等事件为线索,穿插各自难舍难分、纠葛动人的感情线索,讲述了都市普通人物的故事,蕴含了一些人生哲理。在那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理想被彰显得更加坚定,剧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在时间的荡涤下变得更加真实感人。经历了社会的变迁,成长在世纪之交,这一代人不论是出于内心的冲动还是时代的使命,都在人生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生逢灿烂的日子》立足于现实,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的出彩人物。郭老大粗鲁简单,郭老二顽皮叛逆,郭老三坚韧果断,郭老四机灵顽强。小薇、二小姐、范荣、叶琪和哑女佳佳与郭家四兄弟的情感戏,展现这一时代中不同女性的特质,是她们的生活缩影。

《生逢灿烂的日子》场景设置恰到好处,尽管作为背景元素出现,但是该剧以精心布置的场景,高度还原了不同年代的时代风貌与北京地域特色,使观众获得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该剧1分30秒的片头,从伟大祖国的标志性建筑天安门带出改革开放之初邻里街坊围坐着看电视的回忆,镜头拉出门外是一条地道的老北京胡同,推进门里,是四合院柔暖的烟火气息,①刘学华:《电视剧〈生逢灿烂的日子〉:在 “读秒时代”品味年年岁岁》,《中国艺术报》2017年12月15日。引起很多观众的童年回忆。该剧的场景与道具,在某种意义上承载着创作者主张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观念。

《欢乐颂2》承 《欢乐颂1》故事内容,继续表现安迪、樊胜美、曲筱绡、邱莹莹、关雎尔等五个当代都市女士的生活磨砺与情感波折,充分展示了她们的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与鲜明的个性,引起很多青年人的共鸣。

(二)历史题材电视剧得失引热议

2017年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把握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平衡点,以比较新颖的视角叙事,多维度展现历史故事,主要人物形象立体感较强,其得与失、利与弊引起观众热烈讨论,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艺术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电视剧创作真实与虚构的分寸等成为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成为热点之一,例如 《那年花开月正圆》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于成龙》等。

《那年花开月正圆》将视角放在清末的陕西民间,以其时陕西女首富周莹为切入口,将清末民初社会的风起云涌、秦商的大起大落展示出来,揭示了家族、商界斗争的利益纠葛,融入家国存亡等话题。无论是戏剧冲突还是人物矛盾,都引人入胜。周莹出身低微,带有一身市井气,靠自身聪慧和后天勤奋逐步成为一个成功商人。她坚韧顽强,敢作敢为,始终不屈服于命运,不惧怕别人眼光,很有主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的事迹可以在县志等资料中找到,但是并不多,所以创作团队必须利用有限的文字尽量讲好周莹的故事,根据剧情发展和现代观众需求对资料进行适当的增减与改编。在史料整理时,陕西图书馆的杨居让写了 《不得不说的安吴寡妇周莹》一文,为创作团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线索。周莹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编剧走访了吴家第四代后人,在故事改编之前,创作团队拿到了吴家后人的创作签字授权书。吴家后人对其故事是 “有底线的”。例如:周莹是吴聘的妻子,在情感上不能有实质性的变化,“周莹一辈子守寡”是不能被改变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有真实人物与事件为依托,也有适当的虚构。沈星移是一个虚构的角色。电视剧中沈星移对周莹一往情深,多次与吴聘展开竞争想得到周莹。但是周莹18岁机缘巧合地嫁给了吴聘,后来才发现吴聘疾病缠身。县志记载了周莹出资修建孔庙,实行“阳俸阴俸”(退休金与家属抚恤金)、员工股份制、为西逃的慈禧捐钱等事件。这些事件在该剧中有所表现。该剧主线清晰,重点突出,节奏较快。该剧的商战戏主要书写利益与权势的博弈,在其间,周莹几经生死磨难,逐渐成熟,沉稳果断,敢作敢为,从而能够担起家族的重担,把握好自己和家族的命运。《那年花开月正圆》恰当地把握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平衡点,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真实的基础上展开充分的艺术想象,给观众带来多样的观赏体验。《那年花开月正圆》获2017年第31届国家广电总局 “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大奖,当之无愧。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于2017年6月播出,《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于2017年12月播出,在观众中持续引发热烈的讨论。《大军师司马懿》不是以三国中的某一国为正统来看历史,不是以汉室兴亡看天下,而是从一个人——司马懿的角度来看社会,表现了魏国大军师司马懿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从司马懿在 “月旦评”现场与杨修论辩而被曹操发现其才能写起,进行他与政治缠斗博弈人生旅程的描绘,其中包括父亲司马防、哥哥司马朗、弟弟司马孚和自己多次入狱的生死考验。这是司马家族与曹魏政治集团的联合与斗争。换一个角度看历史,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会看到不同的细节,自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从一个当事人的角度看历史,看起来视角小了一些,但是焦点集中,能够帮助观众换一个角度思考有关问题。司马懿梦想 “从残章断简中重塑文明。上合圣贤之精神,下利国民之策略。”司马懿生逢乱世与暴政,出场谨小慎微,甚至猥琐怯懦。他在曹操面前卑躬屈膝。随着他一步步深陷时局之中,他的睿智坚韧、能屈能伸逐渐展现出来。他力谏曹操万勿迁都动摇军心,建议并实施联合孙权除掉关羽。他运用谋略帮助曹丕一次次通过严峻考验,尽心竭力辅助曹丕成为明主,开创新政,扶持士族,抑制宗室,为魏国的稳定富强殚精竭虑。在两剧中,司马懿被塑造得个性鲜明。

两剧加入了一些基本贴合史实的细节,增加了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使故事容易引起当下观众的欣赏。将历史记载与人物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华佗的麻沸散及古代外科手术与司马懿夫人张春华的难产,华佗的五禽戏与司马懿的每日晨练,曹操的节俭与清汤蔬菜汤饼以及曹丕对葡萄和弹棋的痴迷。曹丕与郭照一见钟情,郭照是司马懿与张春华的 “妹妹”,司马懿与曹丕因此有了“连襟”关系。在严肃的君臣关系、险象环生的政治斗争中,两剧因为这些风月因素而产生出一种人情味,从而构成了情节的张弛有度,适合观众欣赏。因此。《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获2017年第31届国家广电总局“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大奖。

但是,《大军师司马懿》有一些不足:过于美化主角司马懿形象,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存在一些偏差;有些称谓比较混乱;有的时间线比较模糊;有的人物脸谱化比较严重。

二、电视剧市场热点评析

2017年中国电视剧市场受到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影响比较明显,有起有伏,起伏较大。其中,有些电视剧在市场上取得好成绩;有些电视剧受到网络剧、网络节目的冲击,在市场上不理想。网络剧、网络节目吸引了一部分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

(一)电视台与互联网互动形成播出热点

2017年,电视台与网络既竞争又合作,有些电视台与网络联动较好,如下图所示:

2017 年网台同步播出剧

随着 “互联网+”战略在社会各领域不断扩张与延伸,电视剧行业作为文化产业链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一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内电视台与播放平台有限,各种电视剧加起来远超过播出平台的需求量。互联网市场的开放与高竞争力使得原有电视剧市场传统份额被打破,互联网对电视剧行业造成的冲击更为直接、更为国际化。互联网公司大举进军电视剧产业与市场,传统电视台不断重组整合,各方都以改革创新之举动应对行业变化之大势。

电视剧的热播带动了网络关注,收视带动了网络搜索,到了播放中后期网络搜索进一步反哺收视。例如 《人民的名义》 《我的前半生》《欢乐颂》《那年花开月正圆》《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等。

电视剧市场受网络影响比较明显,电视台与网络既竞争又合作,共同推进有关热点话题,从而使一些电视剧形成高收视率。

《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稳定在7%至8%,市场份额占到20.78%。该剧在豆瓣网得到8.6至9.1的高分评价。著名演员陆毅微博粉丝有2517万,他在该剧首播当天发微博 “要开始了,今天和你们一起追 《人民的名义》”,获得点赞4万次、评论6345条,转发3058次。一方面,该剧利用明星的影响力吸引了社会注意力资源。另一方面,其利用网友们充当了广告员。加上 《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充分肯定与传播,使得 《人民的名义》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搜榜。①汪韵:《网红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原因探析》,《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10期。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形成良性互动。

据搜狐娱乐讯,电视剧 《我的前半生》从2017年7月4日东方卫视开播到7月26日收官收视率增长328%,接近4.3倍,并连续多日蝉联卫视电视剧黄金档收视第一。东方卫视 《我的前半生》52城平均收视1.876%,是2017年东方卫视目前播出的剧中平均收视最高的电视剧。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播出该剧,在当月收视连庄省级卫视冠亚军,东方卫视更是连续破2,而播放量日增8亿的傲人成绩令人瞩目,截止2017年7月30日突破77亿大关。开播当天,《我的前半生》以豆瓣8.0的评分雄踞热门国产电视剧的高位。开播第二天收视成绩就实现破1,之后 《我的前半生》在东方卫视的收视率更是节节攀升,开播第二天起蝉联卫视电视剧黄金档收视第一。在坐稳收视冠军宝座的同时,随着剧情进入最后的高潮,东方卫视《我的前半生》的单集最高收视率达3.212。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据百度正剧吧52城信息,2017年7月12日江苏卫视收视率1.100%,市场份额3.887%。安徽卫视收视率0.931%,市场份额3.294%。其收视率一路稳升,引发了收视狂潮,豆瓣评分达到8.1高分。《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上线播出仅三天网络点击过亿,上线一周播放量破十亿,收官时播放量将近60亿。

(二)电视台与互联网、微信的互动形成播出热点

2017年,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上,采用网络直播、网络搜索、视频网站、社交平台等网络和微信公众号、朋友圈进行传播推广,使得电视剧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众多的受众。电视剧 《我的前半生》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成为热点现象之一。

在电视台与网络、微信等以剧情、花絮、评分、评论等的互动中,《那年花开月正圆》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据新浪娱乐讯,上海东方卫视 《那年花开月正圆》在播出当月收视夺冠,江苏卫视 《那年花开月正圆》在播出当月夺亚军。上海东方卫视收视率是3.207%,江苏卫视收视率是1.91%。

《欢乐颂》播出期间,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中经常可见对 《欢乐颂》里主角身份、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评点与探讨,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欢乐颂》申请了剧中人物的微博进行互动。赵启平和曲筱绡的互动,引起粉丝的围观。由于人气演员的带动作用使更多人观看 《欢乐颂》。虽然大家对 《欢乐颂》褒贬不一,但是话题的制造就会对 《欢乐颂》的收视造成影响。由 《欢乐颂》衍生的微博话题超过30个以上,如 “欢乐颂”“欢乐颂杨紫”“欢乐颂乔欣”“欢乐颂蒋欣”“五个姐妹一台戏”等,并且每个话题都产生了巨大的阅读量与互动。微博上有62亿的阅读量,可见围绕微博话题展开的传播效果显著。该剧具有金牌制作团队,延续第一季的热度,继续进军海外市场,在YouTube平台上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观众见面。《欢乐颂2》在浙江卫视收视率1.517%,市场份额5.019%。上海东方卫视收视率1.352%,市场份额4.460%。《欢乐颂2》选择在爱奇艺、腾讯、优酷、乐视四大视频网站同时播出、同步更新,联合发力,并开辟专题页面和互动讨论专区,可以说是很大程度上吸引在线视频观看者的关注度,全方位吸引流量,助力电视剧爆红。从出品方角度来看,《欢乐颂2》团队采取提前准备、主动出击的营销手法,即提前备好爆点,根据剧情推进,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分阶段投放,并根据受众反应及时跟进。加上明星主演们本身集聚的粉丝效应,形成了粉丝与粉丝、粉丝与剧情、粉丝与摄制组等之间的交叉互动传播。该剧推广以点带面,形成连锁反应,进一步扩大了电视剧的辐射范围与受众面。

电视台与新媒体的互动,资本与制作的活跃,直接刺激电视剧产业与市场的繁荣。

三、电视剧理论、评论热点现象聚焦

2017年中国电视剧理论、评论针对性较强。在 《中国电视》 《当代电视》 《艺术评论》《民族艺术研究》《艺术百家》《现代传播》《艺术广角》《中国文艺评论》《齐鲁艺苑》等学术期刊上涌现出的一些优秀的电视剧理论研究论文,形成了针对一些专题的研究;评论则聚焦于热点电视剧。

(一)电视剧理论热点

2017年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在电视剧价值取向、电视剧文化、电视剧审美、电视剧市场、电视剧与网络的关系等方面形成热点,出现了一些有见解的理论文章和著作。

1.价值取向。2017年,电视剧价值取向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与探索。毛羽在论文《新时代、新期待与电视剧的新使命》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电视剧,通过作品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毛羽:《新时代、新期待与电视剧的新使命》,《当代电视》2017年第12期。王秋硕的论文 《国产医疗剧叙事的价值内核与未来转向》,认为医疗剧立足于特殊的叙事角度、把握价值内核、寻求未来转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之义②王秋硕:《国产医疗剧叙事的价值内核与未来转向》,《当代电视》2017年第9期。。

2.电视剧文化。一些学者论述了电视剧文化的主要特点与现状。戴清专著 《剧变之思》③戴清:《剧变之思》,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6月版。,探讨电视剧的文化精神与文化软实力等问题,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卢伟敏、江颖婧的论文 《热播IP电视剧中角色同质化现象的文化分析》④卢伟敏、江颖婧:《热播IP电视剧中角色同质化现象的文化分析》,《中国电视》2017年第9期。⑤ 吴昊:《类型电视剧的叙事美学研究》,《中国电视》2017年第7期。从文化角度阐述了IP电视剧中角色同质化现象产生的原因、表现与影响,有的放矢地提出有价值的破解建议。

3.电视剧审美。电视剧审美研究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吴昊的 《类型电视剧的叙事美学研究》⑤阐述类型电视剧的叙事美学,以刘江导演的经典谍战剧 《黎明之前》和其公安谍战新作 《黎明决战》为例,具体分析剧作的叙事形态差异及其所彰显的美学价值。丁莉丽的 《新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审美突围与产业拓展》⑥丁莉丽:《新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审美突围与产业拓展》,《中国电视》2017年第12期。从审美与产业等角度探讨了当下农村剧的发展路径。 《中国电视》2017年第12期 “评论聚焦”专栏刊登了张国涛、孟雪的 《电视剧创作中的游戏化倾向探析》、文卫华、李建霞的 《一场“游戏”一场 “梦”》等论文,阐述了电视剧过度娱乐化的隐患,认为电视剧在吸收游戏元素的同时,应该坚持自身独立的审美品格。

4.电视剧市场。电视剧产业与市场成为探究的热点之一。张智华等著的 《网络时代电视剧产业研究》⑦张智华等著:《网络时代电视剧产业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年版。,阐述了电视剧在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的定位及其使命、文化产业政策与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数字化与电视剧产业的发展、民营影视制作公司与电视剧产业的发展、电视台与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国内省级卫视自制剧的整合营销等。张斌、莫茵的 《国产剧与电子游戏:从文本改编到产业联动》⑧张斌、莫茵 《国产剧与电子游戏:从文本改编到产业联动》,《中国电视》2017年第10期。一文从电视剧产业与市场的角度分析了电视剧与游戏之间相互改编的现状、原因以及趋势,言之成理。

5.电视剧与网络的关系。电视剧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重要,专家、学者们从各自角度进行探讨。 《中国电视》2017年第8期“评论聚焦”专栏刊登了晏青、杨莉、杨娇娇的 《电视剧跨媒体叙事的转向与逻辑》、张腾之的 《电视剧跨媒体传播的现状透视》、孔令顺的 《电视剧跨屏传播的动力与策略解析》等文章,阐述了电视剧跨媒体叙事、传播的原因、表现与作用。孙靖的 《从网络畅销小说到电视剧的叙事转换》⑨孙靖:《从网络畅销小说到电视剧的叙事转换》,《当代电视》2017年第9期。一文,通过分析电视剧版 《致青春》来研究网络小说到电视剧的叙事转换。宋湘绮、李晴、黄菲菲的 《“先网后台”电视剧播出模式探析》⑩宋湘绮、李晴、黄菲菲:《“先网后台”电视剧播出模式探析》,《中国电视》2017年第12期。一文探讨了 “先网后台”电视剧播出模式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二)电视剧评论热点

2017年中国电视剧评论热议现象,主要集中在一些热点电视剧的评析、讨论上。

有关专家给予 《人民的名义》充分肯定、高度评价。饶曙光、刘晓希的 《对 “现象级”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相关思考》一文认为:“该剧并未停留在单纯为反腐而反腐的层面,而是把反腐与重塑社会的公平正义相连接,始终把人民摆在中心位置,重申了人民的主体价值和意义,旗帜鲜明地书写人民至上、人民利益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①饶曙光、刘晓希:《对 “现象级”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相关思考》,《中国电视》2017年第7期。,所言精辟。杨秋、倪祥保在 《〈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这么火》②杨秋、倪祥保:《〈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这么火》,《当代电视》2017年第8期。一文中谈道,是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黄君辉的 《〈人民的名义〉:反腐斗争的艺术再现》一文称赞此剧是不可多得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③黄君辉:《〈人民的名义〉:反腐斗争的艺术再现》,《当代电视》2017年第8期。高小立的 《与现实辉映,和时代共振》一文谈道:“《人民的名义》一经播出,口碑爆棚,火遍全国。该剧的热播,标志着沉寂了十年的反腐题材电视剧高调复苏,与现实生活中世人瞩目的反腐倡廉行动交相辉映。”④高小立:《与现实辉映,和时代共振》,《中国电视》2017年第10期。杜娟、田龙过的《人性较量与信仰博弈——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人物形象塑造》一文认为:“剧中每一个角色体现出来的创新性和个性化对推动剧情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电视作品,《人民的名义》表现了反腐高压下信念与权欲的终极博弈,诠释了反腐的力度与深度。此剧以生活真实为前提,通过独特的角度和多种艺术创作手法的运用,塑造了一系列 “立体化”的人物形象。”⑤杜娟、田龙过:《人性较量与信仰博弈——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人物形象塑造》,《当代电视》2017年第10期。他们的评论准确、恰当。于晓川的《中国政治生态的群像戏——从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谈起》⑥于晓川:《中国政治生态的群像戏——从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谈起》,《当代电视》2017年第9期。、赵玉宏的 《从〈人民的名义〉热播反思我国电视剧供给侧问题》⑦赵玉宏:《从〈人民的名义〉热播反思我国电视剧供给侧问题》,《当代电视》2017年第9期。、沈永亮、李飞的 《从〈人民的名义〉热播谈主旋律电视剧的受众需求》⑧沈永亮、李飞 《从〈人民的名义〉热播谈主旋律电视剧的受众需求》(《当代电视》2017年第12期。等从不同角度对 《人民的名义》进行了探讨,各有所得。网络上对 《人民的名义》更是好评如潮,广泛传播,形成讨论热点,从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

《我的前半生》引起人们热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观点差距较大。例如:杨洪涛的 《话题性与标签化——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创作特点》认为,“该剧以婚姻危机为切入点,以离婚女性的淬炼重生为叙事动力,重新审视事业、爱情和家庭,以话题性和标签化的创作特点,在平庸的电视剧生态家园里泛起涟漪。”⑨杨洪涛:《话题性与标签化——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创作特点》,《当代电视》2017年第10期。他比较准确地阐述了该剧的话题性与标签化,并给予肯定。陈闵璐的 《有违女性自强的罗子君式女性成功学——对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批评与反思》⑩陈闵璐:《有违女性自强的罗子君式女性成功学——对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批评与反思》,《当代电视》2017年第12期通过对原小说与电视剧的对比分析,对电视剧中的罗子君式女性成功学提出质疑。董馨蔚的 《以〈我的前半生〉析女性成长》以女性成长为关注点,侧重于心理层面,探讨 《我的前半生》中的女主人公,是如何在经历了一系列冲突、矛盾、困难之后,获得了对环境、社会和自我的重新认知,完成精神升华的。⑪⑪董馨蔚:《以〈我的前半生〉析女性成长》,《当代电视》2018年第1期。⑫邹丽玲:《〈我的前半生〉中家庭冲突性话语语用效应分析》,《当代电视》2018年第2期。⑬刘晓丽:《挫败与成熟交织的成长史——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对人格成熟过程的表现方式》,《当代电视》2018年第2期。邹丽玲 《〈我的前半生〉中家庭冲突性话语语用效应分析》从语言层面将听话者的应答划分为冲突性回应、虚假性 “缓和”回应、沉默回应三种形式,揭示剧中角色的性格特点,讨论其负面语用效应。⑫⑪董馨蔚:《以〈我的前半生〉析女性成长》,《当代电视》2018年第1期。⑫邹丽玲:《〈我的前半生〉中家庭冲突性话语语用效应分析》,《当代电视》2018年第2期。⑬刘晓丽:《挫败与成熟交织的成长史——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对人格成熟过程的表现方式》,《当代电视》2018年第2期。刘晓丽认为电视剧 《我的前半生》是挫败与成熟交织的成长史。⑬⑪董馨蔚:《以〈我的前半生〉析女性成长》,《当代电视》2018年第1期。⑫邹丽玲:《〈我的前半生〉中家庭冲突性话语语用效应分析》,《当代电视》2018年第2期。⑬刘晓丽:《挫败与成熟交织的成长史——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对人格成熟过程的表现方式》,《当代电视》2018年第2期。这些评论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也有片面性。

《生逢灿烂的日子》得到广大观众好评,称之为电视剧精品之一,豆瓣给予高的评分7.9至8.7。当然也有不同意见。

有关 《欢乐颂》评论较多,形成热点现象之一。李文哲、贾玉凤的 《从〈欢乐颂〉看现代女性的困惑》①李文哲、贾玉凤:《从〈欢乐颂〉看现代女性的困惑》,《当代电视》2017年第8期。、方彬的 《探索都市女性成长主题——评电视剧〈欢乐颂2〉》认为电视剧 《欢乐颂2》关注现代女性在事业、爱情、家庭中所遭遇的种种问题,体现现代女性价值观,探索女性成长主题。②方彬:《探索都市女性成长主题》,《当代电视》2017年第8期。陈柯的 《从 《欢乐颂》看职场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谈道,“《欢乐颂》成功诠释了社会转型时期鲜活、真实、立体的职场女性形象。剧中没有惊险悬疑的故事情节,没有爱情至上的理想主义,时尚造型和琐碎生活下却蕴含着人生真谛,随剧情推进而展现的婚恋观念、职场法则、家庭关系,不断引发观众的共鸣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③陈柯:《从〈欢乐颂〉看职场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当代电视》2017年第10期。这些评论抓住了该剧的主要特点,所言有些道理。

有关 《那年花开月正圆》评论较多。许阳、刘晓阳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史诗性与个体性叙事逻辑》认为,《那年花开月正圆》以史诗性叙事与个体性叙事的完美结合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这种同中求异、平中求奇的创作思路是对电视叙事理论的完美阐释。④许阳、刘晓阳:《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史诗性与个体性叙事逻辑》,《当代电视》2018年第1期。魏良认为 《那年花开月正圆》是一代女儒商的影视传奇。⑤魏良:《〈那年花开月正圆〉:一代女儒商的影视传奇》,《当代电视》2018年第3期。王萍认为《那年花开月正圆》是商海浮沉里的情义之歌。⑥王萍:《〈那年花开月正圆〉:商海浮沉里的情义之歌》,《当代电视》2018年第3期。这些评论准确地阐述了该剧的叙事特点与女主角周莹的个性与精神,逻辑性较强。

《大军师司马懿》引起学界与观众的热烈关注与讨论乃至争论,成为热点现象之一。例如:刘旭在 《艺术虚构与影像塑史——评电视剧〈军师联盟〉》一文中认为,“电视剧 《军师联盟》选择以司马懿作为叙事主线索,不仅成功绕开了 “三国”题材既定的叙事逻辑,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影视剧创作叙事切入点。”⑦刘旭:《艺术虚构与影像塑史——评电视剧〈军师联盟〉》,《当代电视》2017年第10期。肯定了该剧的叙事与创新。王昕的 《另类新编司马懿,文化价值何看取——〈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审美观瞻》一文谈道,“此剧另类奇特,在于把学界基本有负面定评的历史人物,作为电视剧的第一主人公。”⑧王昕:《另类新编司马懿,文化价值何看取》,《中国电视》2017年第10期。王昕的文章对该剧的历史人物及其价值导向进行了准确的评析,尤其对司马懿后期的厚黑特点挖掘得比较深刻。再如:刘楠的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意象呈现》⑨刘楠:《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意象呈现》,《当代电视》2018年第1期。认为,该剧以自然景物和古典人物进行意象呈现,并将其审美意象与士文化有机交融。这些评论有力地推动了人们对该剧的观赏与探讨,从一个方面使该剧成为热点现象之一,并且使该剧热点现象保持较长时间,引起人们进一步思考。

总之,聚焦2017年中国电视剧理论、评论热议现象,其深化了电视剧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增强了电视剧评论的学术内涵,推动了电视剧理论和评论的发展。文化自信在电视剧理论和评论中体现较好,学者们积极探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坚持电视剧正确的价值取向,适当增加电视剧的文化内涵,使中国电视剧与电视剧理论和评论在海内外不断发出照人的光彩。

猜你喜欢
司马懿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司马懿的两句话,够职场人用一生
司马懿的两句话,够职场人用一生
司马懿的两句话,够职场人用一生
司马懿两句话,够职场人用一生
司马懿何以能绝处逢生
老谋子司马懿
老谋子司马懿
老谋子司马懿
老谋子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