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电影热的理性审视

2018-03-16 06:13史可扬史之辰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史可扬,史之辰

IP是 “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形式,即知识财产,是一个指称 “心智创造”(creations of the mind)的法律术语,包括音乐、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发现与发明,以及一切倾注了作者心智的语词、短语、符号和设计等被法律赋予独享权利的 “知识财产”。如此,由具有知识产权的素材转换而来的电影,就可以称作IP电影。

近几年,IP电影大热,由此也产生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即对此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IP电影热

2014年被称为中国电影产业 “网生代”元年,IP成为电影行业的一个热词。当然,要追根溯源的话,IP产业在中国市场的演进,真正意义上要以2012年 “中国好声音”为开端。从那时起,国内市场逐渐兴起了一波源自于电视的内容繁荣,并在接下来两三年内扩散到整个内容市场,包括电影市场。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常见的IP电影主要有以下几类:网络小说类,诸如 《何以笙箫默》 《左耳》 《万物生长》 《盗墓笔记》《捉妖记》《翻译官》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微微一笑很倾城》 《华胥引》 《杉杉来吃》《伪装者》《镜双城》《花千骨》《良言写意》《最美遇见你》《七月与安生》《沙漏》《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 《东宫》 《星光璀璨》《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原来你还在这里》等。音乐类,如 《同桌的你》 《栀子花开》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爱之初体验》《一生有你》《她来听我的演唱会》《你的背包》《小苹果》《小情歌》《三年二班》《董小姐》等。动漫类,有 《滚蛋吧,肿瘤君》《哆啦A梦:伴我同行》《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洛克王国》系列和 《摩尔庄园》系列等。游戏类,如 《古剑奇谭》《仙剑奇侠传》《轩辕剑》《QQ飞车》《天天酷跑》《QQ炫舞》等。综艺类,《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奇妙的朋友》等。民间故事传说类,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 《西游记》系列等。甚至,《新华字典》 《俄罗斯方块》都已经作为IP电影开发的对象。

IP电影热,具体表现为:

其一,大影视公司纷纷涉足IP电影。上海游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简称:游族影业)宣称未来将推出大IP电影,将中国本土优秀IP推向世界,并且获得中国科幻史上第一巨作 《三体》的版权,首批产品计划中,包括科幻小说 《三体》改编的同名电影,以及《三体》的网剧、手游、页游、动画、话剧、周边等一系列产品;腾讯成立了以优质IP为核心的 “腾讯电影+”;阿里影业推出了微博当红作家张嘉佳担任导演,并取材自其网络作品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第一个电影项目 《摆渡人》,形成 “热门IP+粉丝电影+名人导演”的模式;加上南派投资与小米互娱 (2014)、乐视影业 (2010)、上海儒意(2013)、山东嘉博 (2013年)、天轮文化(2010)共同投拍了 《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老男孩》《小时代 (3) (4)》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等。

其二,2014年票房前10名中的5部国产片,都是IP电影。它们是票房第二名的 《心花路放》(票房:11.69亿),第三名的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票房10.46亿),第四名的 《智取威虎山》(票房:8.16亿),第九名的 《爸爸去哪儿》(票房6.69亿)和第十名的 《分手大师》(票房6.66亿)。其中,《心花路放》,据导演宁浩说,主要是从小说 《西游记》中得到的灵感。

其三,据大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共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其影视版权,千万级版权作品不在少数。其中,90部计划拍成电视剧,24部计划拍成电影。①邹瑞玥: 《上海电视节影视剧市场互联网IP剧大热》,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yl/2015/06-09/7333037.shtml,2015-06-09。

2015年,IP争夺愈演愈烈,《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小时代4》《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十万个冷笑话》《万物生长》《左耳》《何以笙箫默》,《鬼吹灯》《盗墓笔记》《夏洛特烦恼》《煎饼侠》《大圣归来》等片子都获得不错的票房。而且,比2014年更甚的是,票房前10的5部国产片,均为IP电影,它们是第一名 《捉妖记》 (票房24.38亿),第三名 《港囧》 (票房16.05亿),第六名《夏洛特烦恼》 (票房12.39亿),第七名《煎饼侠》(票房11.59亿)和第九名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票房9.56亿)。

如此之热,难怪有人调侃:2014、2015这两年,“不谈IP,你都不好意思谈电影”。

此一热度,在2016年仍然保持。据有关部门统计,2016年,IP的影视剧改编:电视剧96部,电影42部。②《2016影视剧改编IP大盘点:电视剧96部电影共计42部》,艺恩网:http://www.entgroup.cn/news/Markets/1930121.shtml,2016-02-19。

2017年,IP电影继续抢占商业大片市场,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IP跨界传播研究中心 《2017IP年度发展全景报告》显示,2017年,在国内票房前50名的电影中,IP电影占比达到67%。粗略统计,有以下这些引起一定关注的作品: 《鬼吹灯》 《西游记》这些热了几年的题材,仍在2017年发光发热—— 《悟空传》,仍然借 《西游记》题材这几年在电影市场的火热势头,但也未尽如人意;《三体》,改编自获得过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的刘慈欣原著,但是,《三体》电影从筹备到拍摄都面临极大质疑,目前尚未上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可以称作同名电视剧的电影版,遗憾的是公映后收获的几乎是一致恶评;《奇门遁甲》,是对香港邵氏电影经典同名作品的翻拍,但却成为徐克导演的滑铁卢;陈凯歌的 《妖猫传》,改编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说,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2017年最成功的IP电影,应该非冯小刚的《芳华》莫属,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的作品,也成为2017年中国电影的最大收获之一;当然,本年度还出现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票房最高的现象级电影 《战狼2》,也是IP电影。

而好莱坞电影的IP热也热度不减,2017年进口片片单中IP大片占了大半壁江山:《银河护卫队2》《加勒比海盗5》《星球大战8》《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蜘蛛侠:归来》《蓝精灵3:失落的村庄》等,而且都有一定的票房表现。

正在经历的2018年,情况尚不明朗,但从已经透露和发布的数据看,IP电影仍是投资的重中之重,换句话说,IP电影仍然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象。

二、IP电影热的冷思考

面对这股热潮,亟须冷静思考:IP还能热多久?是否是中国电影的救命良药?存在的问题?

在我看来,IP要持续成为中国电影的丰富矿藏,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其一,IP素材本身足够优质。

前漫威主画师、现为 “黑龙” (Black Dragon)联合创始人瓦尔特·迈克·丹尼尔(Walter McDaniel)说:“真正的IP是可以永久存活的。中国目前的IP不能叫作IP,只能叫品牌。品牌有生命周期,到了一定时间就会死亡,但IP不会” “真正的IP是无形的,这种东西藏得很深。角色形象和故事 (内容)还只是比较表层的东西,而非IP的实质。”①马丁:《国内IP其实非真IP,中国的IP只能叫品牌》,阿里云:https://cn.aliyun.com/zixun/content/2_8_1145278.html,2015-01-19。“一个成功的优质IP,需要建立在爱情、勇气、冒险这些人类最基础的情感之上,设计出最基础的故事梗概,再在这些大的故事梗概上面,架构需要的故事细节。这些情感的载体,可以是动漫,可以是游戏,也可以是玩具。”②赵霞:《独家专访前漫威画师:跨国跨界的动漫游戏思维》,着迷网:http://www.joyme.com/news/rwzf/2015/0105/65599.html,2015-01-05。中国如此庞大的市场中还没有人去做真正的IP:“当大家说到故事和IP的时候,不是所有故事和IP都能活下去的,绝大部分大家所认为的IP只是个商标 (品牌),真正的IP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哲学。”③马丁:《国内IP其实非真IP,中国的IP只能叫品牌》,阿里云:https://cn.aliyun.com/zixun/content/2_8_1145278.html,2015-01-19。

此言不错,其实,所谓 “IP电影”并不新鲜。国外电影由知名漫画、小说、舞台剧改编的可谓汗牛充栋,中国电影改编自文学作品的也不胜枚举,中国电影史上的许多杰作,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由第五代导演奠定的中国电影黄金期,几乎所有优秀电影都改编自文学名著。比如:张艺谋的 《红高粱》来自莫言的 《红高粱家族》,《活着》来自余华的同名小说,《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也是来自文学作品改编;陈凯歌的 《霸王别姬》取自李碧华的作品,《孩子王》改编自阿城的同名小说, 《黄土地》来自柯岩的诗歌;张军钊的 《一个和八个》则取材于郭小川的同名长诗。这些经典电影的IP,同样也是文学经典,它们经历了历史和美学的检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现在作为文化娱乐消费品的网络文学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事实也证明,近几年的IP电影,也只能称其为消费电影。这说明,IP资源是否优质、是否经受过历史和美学的检验,至关重要;反观现在的IP电影,很多小说粗制滥造,但它通过网络形成一个巨大的IP,却成了资本最青睐的对象,结论自见。

所以,其二,投资人的认识和判断能力非常重要。

换句话说,电影投资人应该有对IP素材的认识能力,有电影的基本知识。

不是什么IP素材都可以拍成电影的,需要鉴别和判断。许多IP包括已经拍摄的IP,并不具备转换成电影的基础。至少,不经过脱胎换骨式的改编,是无法进行电影拍摄的。这几年此类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最近的如2016年国庆档上映的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改编自网络作家张嘉佳据说已经卖出去几十个版权的同名小说集。而资本对它的追逐,只是源于这部小说集的网上爆红。但若稍加审视就会发现,这部集子中的所谓小说,大多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充斥的是碎片化的个人记忆和没有质感的呓语。由此,这部电影叙事的支离破碎、整部影片形不成有机的整体,就毫不奇怪。诚如瓦尔特所说:“品牌和IP最大的区别是,品牌一开始的设计就是瞄准了某种呈现形式,主要解决这个形式该如何去赚钱。所以不能很好地在所有媒介形式之间进行转换。”①马丁:《国内IP其实非真IP,中国的IP只能叫品牌》,阿里云:https://cn.aliyun.com/zixun/content/2_8_1145278.html,2015-01-19。

况且,在这个各领风骚越来越短的网络时代,许多IP是非常短命的,粉丝的变化也非常快,IP电影的改编速度可能永远赶不上互联网文化迭代的速度。假如电影投资人不具备判断力,只盯着流行的网络文学或漫画作品,很多时候就会血本无归,原因就在于很多作品只能 “流行”于一时,一旦时过境迁,这些所谓的时髦货就形如垃圾。

至于说到电影投资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电影知识,是基于每门艺术都有其各自的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常识。简单言,网络文学与电影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一部网络小说是否适于转变成电影,改编,说白了是在文字和影像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截然不同的艺术之间搭建桥梁。至少要考虑到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否适宜视觉呈现。以文学维度认定优秀的作品,它的优点未必在影像艺术的标准下依然成立或者说能够体现出来。但,人物是否吸引人、人物性格是否生动,核心创意是否新颖有趣,矛盾冲突是否合理激烈,故事线是否饱满可以撑满一部戏,故事是否可以改编到希望的长度,导演在技术层面是否具有可执行性 (包括分镜、特效等),题材的市场认可度,受众细分,以及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是否合适电影表现、是否符合国情和经得住审查等等,都必须有基本的估价。

其三,应该具有美学情怀。

IP电影的最大问题是IP被炒得过热,偏离了电影艺术规律,从而也最终违背商业逻辑。

简单地说,“回归到电影本身”,保持对电影的敬畏,是当下IP电影热下必须重申的原则。

电影终究还是一门艺术,情怀与艺术灵魂终究是冷冰冰的数字无法代替的。而我们在这股IP电影热潮中,看到了许多违背电影艺术规律的现象和行为,如动机不纯,持商业投机心理,把拍电影变成赤裸裸的商业行为,导致其最终效果上的短期性甚至一次性。

侯孝贤说:“资本追逐IP,每个人都想着要把一个个项目尽快变现盈利。电影的文化属性在降低,每个人都在问这部影片的票房怎么样,但是没有人去问这部影片好不好。”如今的互联网影视公司,实际上是 “产品经理导演”。“每天忙着抓各种流行元素,这次想10亿下次想20亿。你每天盯着观众干吗?电影是关于人的,你对人彻底理解,拍出来就能打动观众。你可以成功一两次,不会永远成功。因为你不是在创作,你是在帮观众找东西凑合看。”②《侯孝贤痛批电影圈:忙抓流行不会永远成功》,《半岛晨报》2015年6月25日。

正因为如此,《刺客聂隐娘》虽然也是一部改编自唐传奇小说的 “大IP电影”,但就艺术成就而言,这部影片和当下流行的IP电影已是两个境界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的好坏成败,与其是否是IP没有关系,关键是其美学和艺术的坚守,如曹保平 (《烈日灼心》《追凶者也》)导演的电影都不是源自IP,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寒战2》,2012年 《寒战》的剧本打造了5年之久,2.54亿的票房,《寒战2》获得6.78亿票房的同时也收获了好口碑,成为自主创造IP的典型。

其四,突破陈旧模式,抬高中国电影门槛。

几年来,IP电影已经形成了 “IP+小鲜肉+导演”的生产模式。2015年,这一模式让不少投资方尝到了IP电影的甜头。如:徐静蕾导演、主打主演吴亦凡的 《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何炅导演、李易峰担纲主演的 《栀子花开》,安尚勋执导、鹿晗和杨幂主演的 《我是证人》及同样是鹿晗主演的 《重返20岁》,尽管口碑一般甚至很差,但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然而,2016年的票房却已经表明,这种模式已经不再灵通。如:由张琦执导,集中了陈晓、秦岚、杜天皓、刘芮麟、李现等主演的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赵真奎执导,吴亦凡、韩庚、卢杉、周元主演的青春电影 《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票房均不尽如人意。

无疑,形成这一模式的主要原因源于IP电影的一大特点,即 “自带观众”,或者说是期盼 “粉丝变观众”,这是建立在特定人群的追星热的基础上的。还有的IP电影,本身就是由明星任导演的。如长于制作所谓 “粉丝电影”的郭敬明,其 《小时代》系列,就深谙此道,也因此带来了票房的成功。成名于电视综艺主持人的何炅也凭IP音乐转换的《栀子花开》,演员出身的邓超之 《恶棍天使》、徐峥的 《囧》系列—— 《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港囧》等等,都可归入这一系列。

应该承认,众多包括明星在内的各色人等勇执导筒,的确给电影带来了活力,其中也有成功的例子,如徐峥、徐静蕾等。但就总体言,它又极大地降低了中国电影的专业水准和艺术品质,使得中国电影成了几乎没有门槛的领域,“有钱就任性”“什么人都拍电影”,也许是对其最为直白的说明。这一低门槛现状,也导致许多遗憾。如:《天机·富春山居图》,甫一上映,批评声音就不绝于耳;这部几乎被一致认为缺乏基本专业水准和艺术创作态度的片子,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无疑来自于首次执导电影、缺乏专业素质的该片导演。类似的例子尚有许多,如同样引发全民吐槽的 《封神传奇》。以致某导演气愤地评论:“导演自己首先要有足够的功底与一定的经验,你自己连一节表演课都没上过,你怎么去指导演员?目前来看,一些跨界的导演都是瞎导,演员只能跟着瞎演”“一部好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得精心雕琢,每一分钟的剪辑也需要反复思考,跨界出身的导演肯定会在指导表演及讲故事方面有所欠缺。而这些人能在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情况下成为导演的主要原因还是业内缺乏导演。”①《国产烂片年:IP泛滥、鲜肉当道、“影盲”导演》,百度百家:http://www.sohu.com/a/110734934_252028,2016-08-16。

所以,IP电影的颓势对中国电影来说未尝不是好事,至少它让我们认识到:只靠粉丝和市场欢迎度为依托的热门IP招徕观众的所谓IP电影,不仅违背艺术规律和美学规律,最终也会被日益理性的观众所抛弃。它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在固有的模式失效后,中国电影人包括电影投资方,该汲取怎样的教训,如何总结它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而在我看来,至少在目前,充分认识IP电影的负面效应,更为迫切。

三、IP使得中国电影痼疾更为严重

近些年来,在中国电影百花园中,有少数优质IP带来了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许多泥沙俱下的IP,却使中国电影产生了许多痼疾。这些痼疾,有如下表现:

其一,远离现实,不接地气。

对中国电影这一现象的诟病,是近些年最为突出的。早在2011年,戴锦华就说:“太多的国产电影悬浮于中国社会现实之上,完全不接地气;太多电影人已经太久没和中国社会的任何阶层发生互动了,没有生活的切身体会。他们所处的 ‘电影国’相当封闭和稳定,这使他们难以分享社会任何阶层的日常生活、所思所感。”②老爷子:《戴锦华:太多的国产电影悬浮于中国社会现实之上》,《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14日。

而这一痼疾,在IP电影的热潮之下,更加严重。

只需粗略地巡视一下就可以发现,IP电影题材多集中于玄幻、穿越、神话,人物更是妖魔鬼怪齐全。而作品最多的两种类型,是青春片和喜剧片。青春片的IP来源,多为青春校园网络小说,生活面狭窄,毫无生活质感,多为作者从个人角度出发的臆想乃至胡编乱造,充斥着浅薄、杯水风波、矫情、拜金主义;而自2006年 《疯狂的石头》成功之后,《泰囧》《心花路放》《人在囧途》《血战到底》《桃花运》《完美爱情》《分手大师》《十全九美》《天下第二》,加上最新的 《夏洛特烦恼》《煎饼侠》 《驴得水》等等喜剧片,则流于搞笑、戏仿、调侃,使得 “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喜剧美学原则被彻底颠覆,剥去近乎闹剧的外衣,是其价值的虚无,没有任何深度和内涵,始终摆脱不了小品、段子的拼贴痕迹。

其二,艺术创新乏力。

一定意义上,IP电影因其艺术创新乏力已经使电影陷入了恶性循环:IP电影源于原创好剧本缺乏,而IP电影又挤压了原创,使得原创愈加缺乏和艰难。

“IP电影热,说到底,还是电影原创能力缺失造成的。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迅速扩张,内容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然而,要培养出数量与市场容量相匹配的导演、编剧,至少需要给电影产业十年时间,情急之下向其他领域引进资源便成为必然。大量IP资源补给 (尽管良莠不齐)帮助电影产业扩容,打下了产业发展的基石,可谓功莫大焉。但市场高歌猛进时,另一种风险同时存在。大量业外资金、从业者的加入,也使这个时代的电影面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更耐人寻味。我们欣慰于IP带来的发挥空间,也要警惕 ‘唯产业化’的商业思维对艺术创作的干扰。文艺作品归根结底还要看原创能力,看文化品质。”①兰若:《“IP电影”热的冷思考》,《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日。

换句话说,IP电影热是中国电影原创精神匮乏、艺术创新能力低下、美学探索意识阙如的直接反映。正因为缺乏原创、没有创新、不敢探索,才会寻求做最为保险的IP电影,因为这些IP资源已经形成了粉丝群体,把粉丝转变为观众,就可以实现赚钱的目的。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这种做法安全而实用。但是,艺术的最宝贵品质就是创新,无创新不但没有没发展,甚至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对电影这样以创新为推动力的行业就更是如此。

其三,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艺术。

从本质上说,“IP电影”是一个产业或经济学概念,商业利益高于艺术价值,几乎是它的 “原罪”。也正因此,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艺术,成为许多IP电影的通病;按照市场逻辑而非艺术规律运作,也是一些IP电影的常态。如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勾起了怀旧情绪从而票房火爆,于是同类电影纷纷出现,完全呈现出工业流水线式的生产景象。类似的还有以 《同桌的你》 《栀子花开》《一生有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为代表的所谓 “民谣IP”,以 《西游记》改编为代表的 “名著IP”,以 《小时代》系列、《后会无期》、《何以笙箫默》为典型的 “网络文学IP”,以 《爸爸去哪儿?》 《快跑吧,兄弟》为标志的 “综艺IP”等等,不一而足。而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将审美文化产品等同于快餐食品,艺术指标和审美内涵被忘记或抛弃,导致其在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丢掉了电影的文化品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不能期望,一种依靠机械化复制、快餐化消费的电影行业会长久健康地成长,因为,电影作品绝不仅仅只是生意,它关乎品质、关乎内涵、关乎精神。

客观地说,这些年。中国电影技术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如2016年,郭敬明的 《爵迹》,就是一部有真人原型的全CG(Computer Animation,计算机动画)制作电影。有评论说:“《爵迹》里其实能看出郭敬明不小的野心,或者说实验的冲动。炫技目的非常明显,也达到了视觉奇观的效果,确实能够看到以往国产动画里拍不了的场面。应该承认的是,《爵迹》为我们呈现了眼下中国CG领域的水准。”②《郭敬明全真人CG电影〈爵迹〉话题不少,票房不高》,《羊城晚报》,2016年10月7日。

然而,还是那句话,归根结底,电影是审美和艺术,无法从情感上打动观众,不能让观众看到真实的生活和生存,再先进的技术,再考究的制作,无论它网罗了多少明星,有多少粉丝追捧,也不能说是一部好电影。

其四,重表面轻传统。

中国电影有着优良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100多年的中国电影史,留下了太多的优秀之作,也创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十七年”、80年代等几个中国电影的高峰,而人道主义情怀、入世精神、美善并举、忧患意识等等艺术原则,是中国电影取得这些成就的基础。

反观现在的一些IP电影,在华丽的包装、热闹的炒作、表面的票房成功下,我们已经很难寻觅到中国电影的这些优秀传统,这是中国电影当下的悲哀。如无转变,就可能是将来的悲剧。

所以,电影回归本体,勿忘初心,才是根本;IP或者什么P,都是外因、外部条件,还是要有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