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三思想政治复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何让即将成人、即将进入社会的高三学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笔者结合高三一轮复习《走进国际社会》的教学内容,用去繁就简的议题辨析国家知识,设曲径通幽的议题分析国际关系,引高屋建瓴的议题熔铸家国情怀,尝试围绕思辨性议题教学形式让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思辨中油然而生。
【关 键 词】思辨性;议题教学;话题教学;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思辨性话题教学研究”(课题编号B-a/2016/02/0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4-0070-03
“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家国情怀”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是鼓舞士气、振奋民族精神的纽带,是凝聚力量的精神根基和民族之魂。引导学生养成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对自己国家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育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教育情怀。
高三学生,深受学业“压迫”,无暇闻天下事,但心中不能无家国。如何培养高三学生的家国情怀?空洞说教往往效果欠佳,笔者结合高三一轮复习《走进国际社会》的教学内容,尝试围绕思辨性议题让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思辨中油然而生。
高三教学内容繁多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去繁就简、抓住主干知识,精讲精练。笔者在讲主权国家的相关知识,设计了以下去繁就简的议题让学生思考辨析:
议题一:“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国民党主席洪秀柱,这属于国际关系吗,为什么?”
生:“台湾”不具有“主权”这一主权国家必须拥有的生命和灵魂,不具有对内的至高无上性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性,因此“台湾”不是主权国家,不符合国际关系的定义。
师:“习洪会”究竟体现什么关系?
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师:是吗?那“习(近平)马(英九)会”体现的是什么关系?
生:(恍然大悟)“习马会”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习洪会”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个政党之间交流的关系。
议题二:“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和到钓鱼岛巡航都体现了我国维护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生1: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和到钓鱼岛巡航都体现主权国家的独立权、自卫权和管辖权,没有平等权。
生2: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不能体现管辖权,因为管辖权是指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领陆、领海、领空)的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防空识别区指的是一国基于空防需要,单方面所划定的空域,目的在于为军方及早发现、识别和实施空军拦截行动提供条件。它比领空的范圍要大得多,不属于国际法中的主权范畴。
师: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和钓鱼岛巡航都捍卫了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日益强大的祖国强化我国防御空间,践行新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举措。
教学反思:观点明了——辨析中懂知识
思辨性议题具有问题性,议题要求解答的,是足以引人研究讨论的话题。思辩性议题要求具有针对性、交互性、深刻性,能够吸引师生围绕议题进行思考辨析,尤其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的去繁就简的思辨性议题,应当激发师生抽象思维交流,通过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思路的开阔、探究的深入,通过质疑、批判、辨析、联想、发散等思辨过程,往往最终能在系统透析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知识。本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在辨析中懂知识,在探究中显智慧,在比较中感知祖国强盛,在交流中触发民族认同感。
国际风云变幻,国际关系纷繁复杂,如何讲清国际关系,需要我们曲径通幽,发现疑点,窥出纰漏,问中求问,让学生思维进入多向性、多维性、批判性,在问题、情景和思维的转换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此,笔者围绕中美关系设计了如下议题让学生思辨:
议题三:美国总统竞选过程中,特朗普宣称美国企业正在遭受中国企业的屠杀,并称如果当选总统,他要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45%的高关税,以保护国内产业。
特朗普还声称将对海外迁回美国企业仅象征性地征收10%的税收,从而吸引更多的美国海外资金回流。并将强迫像苹果这样的跨国公司将亚洲的生产线搬回美国,否则就要对这些企业征收35%的重税。
第一,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分析不同时期中美关系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差异。
生:剑拔弩张冲突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在军事、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总体处于冲突状态;融冰缓和合作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中美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各方面以合作为主;爱恨交织竞争时期——90年代初至今,中美在摩擦中前进,在竞争中相互合作。
第二,你认为特朗普上任后会这样做吗?
生1:我认为特朗普不会这么做,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美贸易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美国对中国征收高关税必然带来中美贸易冲突,最终会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
生2:我认为特朗普会这么做,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思维更强调美国国内发展,对外贸易上表现为逆全球化思维,当前,特朗普认为这种做法更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第三,特朗普就任后如果这么做了,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师:播放视频《崛起的亚投行》《2015年习近平主席“行程单”》
生1: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视频中我们看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朋友圈越来越大。
生2: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履行主权国家应尽的义务,坚持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视频中习近平主席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受尊重的大国自豪感油然而生。
生3: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国内建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可持续发展,加强政治、军事、文化建设,要有增强综合国力的紧迫感。
生4: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我们应当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利用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的相关规则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师:从习近平的行程单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发展国际关系中一直在坚持四个方面的努力。即:建圈子——搭桥梁、促合作、共发展;树面子——尽义务、负责任、树形象;强里子——练内功、促发展、强国力;想法子——明态度、用规则、讲政策。中国在坚定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共同发展,展现的不仅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形象,同时也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教学反思:思维活了——思辨中明事理
高中学生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得到更多的发展,选择曲径通幽的思辨性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好的思辨性议题应当尽量激发参与者纵向思维、测向思维、系统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灵感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质疑思维、辩证思维,移植思维、博弈思维、换位思维、共赢思维等等思维方式。本教学设计通过学生多角度、多种合理性的思考辨析,学生在思辨中懂取舍,在思辨中明事理,在思辨中明晰国际关系,在思辨中培养政治认同。
家国情怀需要学生高屋建瓴、居高临下、通观全局,避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诡辩误区。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高屋建瓴的议题让学生争议:
议题四:“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南海问题上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丧权辱国吗?”
生1:领土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将本国的领土给别国开发难道不是丧权辱国?
生2:上世纪70年代我国国力较弱,南海的诸多岛屿实际在其他国家的控制之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权宜之计,也为我国争取了发展空间和时间。
(追问:“有人认为,我国当前国力强大了,但在钓鱼岛、南海、萨德问题上态度还不够强硬,你同意这些观点吗?”)
生3:确实如此,该打不打,养虎为患,当断不断,必有后患;打一仗可以扬国威,可以换来几十年的和平安宁。
生4: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也会让我国失去和平安宁的发展环境,再者,由于美国的原因,当前的军事实力还不一定能打赢一场战争,不同意打仗。
师: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维护国家利益需要提升军事实力,但并不意味着必然要动用武力。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表明,中国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国力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国际关系无疑是成功的。不管是态度强硬还是暂时的妥协,都坚定地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无论是钓鱼岛实控权的逆转,韩国萨德问题的重新评估还是菲律宾对中国态度的惊天大逆转都说明我国外交政策的成功,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视频播放:哈佛女孩许吉如演讲《出国了,才知道中国有多好!》)
生5:从视频得出,一个强大、安宁、稳定的国家才能给国民带来安全感和自豪感,好战必衰、好战必亡。
生6:稳定强盛的祖国不仅带来国内的安全感和自豪感,更是海外华人安全的坚强后盾,正如香港一位教授所言“全世界只有中国会派军舰和飞机到海外大规模撤侨,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师:打一场胜仗可以带来短暂的痛快和自豪感,但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战乱,失去和谐安宁和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环境。战争需谨慎,和平很可贵,但建设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军队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却尤为必要。一个经济、科技、政治、文化和军事不断强大的中国,一定能保障中国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美好愿望的实现,但希望同学们牢记:不管你身寄何处,一定要心系你的祖国;不管你身居何地,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让我们共同努力,共铸中国魂,共筑中国梦!
教学反思:境界升了——抉择中铸情怀
思辨性议题具有共鸣性,议题参与人在思想、感情或认知上相互感染而产生共鸣的情绪。而思辨性议题的矛盾性决定了议题有多种可能的选择,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有利有弊,让人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正像黑格尔所说,是多种合理性的冲撞。因此,对思辨性议题的不同选择体现了学生认知和行为的不同层级,这些不同选择也体现思想的不同境界。通过对议题的课堂思辨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和思想境界,通过共鸣促共识,通过思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生通过高屋建瓴的议题思辨可以学会立足全局,端正立场态度,确立理性精神,明理责任担当,在争议中提升思想境界,在抉擇中熔铸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 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6,16(2):73-76.
[2] 刘平.运用思辨性话题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案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6(11):45-47.
[3] 刘平.创设两难情景追问,提升学生公民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10):51-52.
(编辑:张 婕)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