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兰
【摘 要】“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文言诗文数量的大幅提升给本不乐观的文言诗文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其一,文言诗文翻譯在文言诗文教学中不可忽视,其翻译能力的培养可分为三步进行;其二,文言诗文的教学也不只是翻译,还应注重借此学习各种语文知识;其三,注重“言”“文”合一,以读促写,通过文言诗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
【关 键 词】“部编本”;文言诗文;翻译;知识教学;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4-0004-03
从2017年9月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采用全新的“部编本”,其中,文言诗文比例大幅提升,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文言诗文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如何通过这个载体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笔者颇想议上几句。
当今文言诗文教学陷入困境,已经引起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注意,针对文言诗文教学的建议和策略层出不穷,其中围绕“文言诗文是否需要翻译”这一问题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笔者认为,在文言诗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地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实词与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字的异同等。这些知识点都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讲解,学生才能弄懂、理清。下面笔者就如何翻译好文言诗文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其一,注重朗读,初步感知。朗读并不是简单地将文章大声读一遍。而是必须有这几个步骤:首先,教师应范读一遍,注意语音、语速、语调、语顿、重音、节奏,若是不擅朗读的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让学生勾画出有疑惑的读音和节奏;其次,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几遍,扫清字音障碍;其三,教师再抽个别学生读,并可引导学生尝试进行翻译,其他学生认真听,对他人的朗读和翻译作出评价,教师再进行总结;最后,师生齐读,进一步领会课文大意。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文言诗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逐步加深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时的“义”,只能是文章大意,因此,反复朗读只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第一步。
其二,随时点拨,解决疑难。在文言诗文句子中,部分生僻词或者特殊读音或用法的字词等,学生即使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也无法得到解决,这些知识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应一字一句地翻译讲解。此时教师应及时点拨,翻译讲解重难点,做好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的第二步。对于直译和意译,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首先可采用直译,对文本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应予以保留;其次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意译,对翻译的语序进行调整或进行增删。教师的翻译既要避免机械、死板地只抓字词,又不能将翻译这项重任完全交给学生,而是要抓重点,讲效率,适当翻译。
其三,归纳积累,养成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可见,教师翻译的过程绝不是让学生做笔记、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养成归纳整理的好习惯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第三步。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做卡片、做摘抄、写笔记等方式分类整理归纳学过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整理的过程也是一次加深记忆的过程,学生经常翻阅,对常见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就会烂熟于心,这对学生翻译、阅读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目前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文言诗文教学与现代汉语知识脱节;另一方面又往往与现代汉语知识相脱离,费时费力且教学效果不佳。事实上,文言诗文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凭借,语文教科书中精选的文言诗文在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逆水行舟,通过特殊语言现象巩固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理解
初中语文的课程目标要求“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然而,如今的初中语法教学已经被淡化,中学生的语法知识极度缺乏,这些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相去甚远。
语法教学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适时、适量地教学语法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适度、适量的语法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既要把握词义,又要体会词彩;既要领会各种表达方式,又要体悟文章情感。这些都必须联系上下文,语法知识在此时就显得非常重要;其次,语法知识有利于作文教学。有些学生写作文病句百出,正是因为在词句前后衔接需要遵循的语法规律和法则中存在漏洞。只有填补这些语法漏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第三,语法知识有利于学生学习第二语言。例如英语课程,在语法方面与语文课程有一定的相通性;最后,语法教学有利于师生走出文言诗文教学的困境。现代汉语是相对于古代汉语而言的,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的导言中指出:“语法就是族语的结构方式。就是把许多概念联结起来,用某一特定的方式去表示事物的关系。”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必然也是相通的。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诗文在课文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各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到词性、句子成分、短语结构等语法知识。此时,通过文言文中特殊语言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语法。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六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介宾短语)后置。各种特殊句式的深入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现代汉语中语法成分的理解和把握。如“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上)《狼》中“屠惧,投以骨。”状语“以骨”后置,而在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位于动词前,修饰“投”,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之”。教学时,将两种不同的句式放在一起比较,并增添一些著名的案例。如此,可以让学生在初步理解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基础上,知道什么是“状语”,什么是“补语”,以及其修饰、限制和补充作用;同时,掌握标准的现代汉语的句式。“一举而三役济”,何乐而不为!
2. 通过文言诗文教学提高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知
修辞是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利用修辞既可使学生在日常交流写作中的语言更富感染力,也能促进学生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文言诗文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沉淀,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堪称典范。通过文言诗文教学生修辞手法,不正是一条恰当的途径吗?
例如“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下)《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和排比都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这些修辞手法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通过文言诗文学习语文知识,学生会产生极大的新鲜感,学生若能迁移运用到写作中,定能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对偶修辞手法在文言诗文中也十分常见。“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上)多首古诗均运用了对偶。《观沧海》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对偶手法独具艺术特色,其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由于单音词较多的特点,特别适合用对偶。若能引导学生掌握此手法,不仅能使学生的作文增色,而且有利于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言诗文又是写作教学的素材和范本。记叙文是初高中写作的常用文体,叙事、写人、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在记叙文中十分常见,但文言文教学时上述手法常容易被忽视。
例如,“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上)《陈太丘与友期》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将一个七岁儿童元方的聪明伶俐表现得惟妙惟肖,这对学生学习人物语言描写尤有帮助。
又如“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八上)王维《使至塞上》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写景就很有特色。因为无风,烟才会“直”,“诗无达诂”,“孤烟”可理解为“狼烟”,既可给人凄凉的感觉,又给人温暖的感觉。圆圆的落日,既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又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这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学生作文中如能如此借景抒情,岂不妙哉!
再如,“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上)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杨花落尽子规啼”开篇:杨花者,柳絮也,其漂泊不定;子规者,杜鹃鸟也,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作者就是通过这两种景物来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以表达对王昌龄左迁的无奈。将这种手法导入作文教学,定将使学生的作文增色。
另外,一些文本的典型结构也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后面的议论文写作。
总之,文言诗文学习与写作教学之间的融合体现了“古为今用”,教师要做到“言”“文”合一,既要让学生学会品悟文言诗文,也要让学生在品文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部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的全面使用,使得文言詩文教学更加“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拿出“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走出文言诗文教学的误区,明确文言教学不是以背诵为中心,教师翻译,学生记忆的机械、死板的过程,而是可以从多维度对文本进行挖掘的过程。让我们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为背景,不断探寻文言诗文教学的新维度。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7(11).
[2] 陈琪.文言并举提升文言课堂教学实效[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7,(2).
[3] 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1999.
[4] 中国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5.
(组稿:王家伦 编辑:胡 璐)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