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梁 黄子苡 沈方龙
摘要:本文利用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解决安全管理中的矛盾,利用质量互变规律来指导安全管理中的研判工作,利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创新安全防范教育的方法。维护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030-03
一、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指导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唯物辯证法基本概述。“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2.安全管理工作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加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关注师生的安全,维护学生的成长,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是关爱生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
“平安校园”是“平安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如果忽视对校园安全管理,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及时、准确,学校内部事件极易转化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影响校园的稳定。
3.高校安全管理需要唯物辩证法的指导。哲学上的社会稳定侧重于社会整体在结构上的协调与稳定,社会稳定是指社会矛盾相关方面能够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涉稳因素的量变在一定“度”的范围之内,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使社会发展处于一种渐进式变化的状态,当判断一所高校是否稳定、判断一所高校安全管理措施是否恰当时,我们首先要在哲学的基础上认知高校安全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把“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与状况是衡量社会稳定与否的根本判据”这一方法论,运用到高校安全工作评价体系中。
近年来,高校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对于安全管理中的唯物辩证法的运用,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重视运用唯物辩证法理论管理校园安全,对于构建平安校园、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用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指导高校安全管理工作
(一)利用对立统一规律解决安全管理中的矛盾
1.“安全需求和影响自由”的对立统一。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校园稳定必须处理好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职工、学生与校园等方面的关系。安全管理上的限制,与个人的自由和安全需求,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例如,当师生出现不满情绪时,安全稳定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安全阀”机制,正确对待师生的不满情绪,引导并疏通师生不满情绪。要以“疏”为方向,引导广大师生在宣泄不满情绪和表达正当诉求时要使用合法的渠道,避免使用极端手段,同时,学校相关部门要积极搭建起对话平台,让师生拥有反映的问题的权力和途径,并积极为解决师生提出的正当诉求创造解决条件;如果师生提出的诉求不恰当或者确实无法满足师生提出的诉求,应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以取得师生的谅解;相反,假如对师生的意见置之不理或者拒绝与师生对话,甚至强行压制师生不满情绪或以各种方式报复反映意见的师生,以“堵”的方式处理问题,只会造成师生不满情绪的积压和矛盾的激化,造成恶性循环,将最初的“不满情绪”变为校园不稳定因素。校园内各类矛盾的解决均需要一定的条件,虽然不能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强行解决,但是,我们可以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矛盾在外在压力的推动下,得到有效解决。以“疏导”、“对话”为主的措施解决问题,对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更为有效。
对话疏导即在执行包容原则基础上,平等、公开、尊重、耐心地倾听对方诉求。要努力为不同的群体或团体合理发出其诉求搭建平台,尊重和倾听“他者”,照顾对方利益。包容原则的核心是在认可主体自我的价值欲求的同时,也要承认对方的价值目标,只有充分发挥包容原则和保护他人利益的精神,才能达到相互合作、和谐相处的目标,从而有利于维护校园和谐。
2.“事先预防”与“善后处置”的对立统一。防患于未然是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最重要的理念。预防为主,减少事故,处置善后为减损。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对于危险有一定的预见性,这种思想直到现在看起来都十分精辟。在这思想产生之前,人类对危险的认识是历经了“被动承受”、“亡羊补牢”等阶段,直至发展到“成因分析”、“预防为主”等阶段,便产生了以“一切危险皆可控制,隐患排查尽人事”为安全理念的系统安全思想体系。
预防事故就是以对危险源排查为手段,达到预控危险的目的。这为危机的预警提供了可能性。安全危机虽事发突然却仍有规律可循,而且发生之前总有征兆。所以安全的第一要素应以预防为主,预防是危机管理的根本,而预防最重要的是不放过安全隐患,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再来思考救援和处置,这会显得极为被动,要把被动转化为主动,及时做好预防,这能大大减少危险所带来的伤害。如何使被动转化为主动,就应该做好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是对可能的危机的预备处置,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即使是当偶遇突发状况处于被动而需要做善后处置时,管理者也同样需要为善后事宜做好预案,全面预测未来可能发生之事,充分做好防范和事态控制工作,尽早变被动为主动,将突发事件控制在可防可控范围内,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事故频发后人们大多重视抢救与善后的报道,大多数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当事故发生了、被动地为事故买单后,才开始重视安全防范工作,这是安全工作上的“程序错位”,就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而言,必须以“事先预防”为主,避免为“善后处置”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第一,建立长效机制,将日常安全检查常态化;通过安全检查、宣传教育强化师生安全意识;通过经常组织预案演练,提高师生危机自救、互救等能力,在这些过程中,要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第二,在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如遇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以及重大改革等事项,由校领导带头并组织相关部门,通过深入调研,查阅、收集相关文件、资料,召开师生员工座谈会,了解掌握基本情况,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按照客观、准确、公正、实效的原则制定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确保各项决策顺利实施。
第三,坚持实施和完善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定期研判制度。每学期至少组织校内相关单位召开一次维稳工作会议,在会议上安排部署排查全校范围内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掌控学院不同群体学生信息及思想动态。落实专人加强网上舆情的监控和干预,对发布过激言论和有害信息者,坚持落地查人,开展严肃的批评教育,特别是对政治敏感时期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的,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工作,及时、有效地化解校园潜在危机。
第四,优化校园危机善后处置。当面对校园危机时,本着“法理不外乎情理”原则,维护学校利益同时尊重对方利益是善后处置中的重中之重,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同时,学校要针对校园危机进行善后反思,以避免类似事件重复发生。事后反思是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的最佳时机,此时应及时对广大师生开展相关安全教育,提高危机意识,传授安全防范技能。学校应建立处置各类校园危机的应急预案,完善处置机制,建立指挥体系,对严重影响校园稳定的突发性事件,要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当采取对话协商处置时也要有法可依,救助与抚慰已经成为事故后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即使是非责任性事故,通常高校也需要给受害人必要的救助与抚慰,但这应当适度而不宜过度,协商的过程和结果不宜公开,否则反而不利于校园的长治久安。
(二)利用质量互变规律,指导安全管理中的研判工作
1.“渐进性”与“突发性”的关系。渐进性事物的发展并非一步到位,而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与之相对的被称为突发性,所谓突发性是指事物的发展很难预测其时间、地点及范围,往往无先兆或虽有先兆但仍令人猝不及防。而从涉稳事件的类型来看,主要包括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前者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后者指“由社会矛盾引发,由特定和不特定的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偶合群体,以一定的目的为基础,带有明显的利益诉求性质的体制外活动,是以合法的或非法的规模性聚集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此外,还存在既具有“渐进性”又具有“突发性”的突发群体性事件,突发群体性事件是渐进性与突发性结合的产物。事件虽然有突发性成分,但危机的生成是渐进的,有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过程。这三类事件均对校园安全稳定构成较大威胁,特别是突发群体性事件对校园安全稳定的危害尤重。
2.“过敏”与“迟钝”的关系。“质量互变规律认为,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数量变化所允许的范围与幅度,即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在此界限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超过此界限事物就会发生质变。”可见,“度”不是某一数值,而是一个范围,量变超出该范围或达不到范围,就会出现“没有效果”或者“物极必反”。安全问题是决定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人们常常追问:“多安全可谓足够安全?”我们知道,风险即是介于安全和毁灭之间的中间阶段的特性,是一个可能性的范畴,既可能变为现实的安全,亦可能使危险成为现实。这是风险社会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之特征,它表明风险社会所处的未知状态,而这种不确定状态往往令人深感“不安”。但是措施往往因问题而出台,问题不积累到一定程度,很难形成共识继而不能解决问题。此时不急于解决问题,不是反应迟钝,而是等待时机成熟。条件不具备强行解决问题,结果急于求成、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解决矛盾,反而激化矛盾,加重危机。
3.“长效”与“应急”的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是发展的前提,所以保证社会稳定成为重中之重。社会稳定是短期稳定与长期稳定的辩证统一,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由应急机制与长效机制并存、且二者相互统一的安全工作体系。应急机制则更多地立足于处置突发事件,主要用于应对高校出现局部的、短期的偶发失稳问题;长效机制更多地针对于防范,用于防止突发事件发生,旨在维护高校整体的长期稳定。例如,日常消防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属于“长效机制”,我们常常通过消防安全检查这一“长效机制”防止火灾发生,但一旦发生火灾,消防灭火降低损失就是应急举措。在高校安全工作中,只有建立并完善“长效”与“应急”机制,才能达到未发生时能有效预防、出现问题能有效化解和控制、发生后能及时妥善处置的目的。
(三)利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创新安全防范教育的方式方法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周期性。在的研究和管理活动的实践中,否定之否定规律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充分认识到在高校让师生树立安全理念是做好“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重点,但如何树立这种理念就成了难点。原来高校安全教育方式一直比较传统,大多采取讲座式、灌输式等安全防范教育方式,缺少学生喜闻乐见、亲身体验的教育形式和文化氛围,而且学生缺乏相应的安全问题处置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在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后,学校创新了安全防范教育的方式方法:安全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变婆婆妈妈说教为参与者喜闻乐见的现实模拟方式。
学校每年组织师生员工进行灭火器实地操作训练、防空袭紧急转移隐蔽演练、应急疏散演练,邀请消防官兵现场展示消防车、紧急救援设备,模拟火灾现场救援,消防队员对救援设备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进行讲解,部分师生还亲身穿戴救援装备,通过多种形式的亲身体验,引导师生掌握基本的防范方法。
充分运用新媒体,开通公众微信平台,及时发布安全信息,宣传印象深、效果佳。
通过学校各层面、各组织开展会议、讲座、签名活动等一系列宣传教育工作;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员参与,深入人心,安全教育无死角,把平安意识传达到每一个末梢,全员全方位全天候身体力行践行安全承诺。
任何的管理研究和管理活动的发展都符合辩证关系,在由肯定到否定、到否定之否定这一个过程中,也许会经历多次的否定,但否定并不意味着全盘抛弃,而是保留研究和实践中正确的部分,否定错误或不合理的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定不是意味着要回到原点从零开始,而是在过去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汲取经验,开始新一阶段的研究和实践,就是通过这样反复研究、反复实践、反复总结的过程不断完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体系。换句话说,我们目前的很多安全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策略、管理方法都是在以往的实践中得到肯定了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全工作环境的变化、人们认识程度的提高、新生事物的出现,这些理论与措施还可能被否定,然后再否定,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曲折的、漫长的,但最终会使高校安全工作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
三、结语
停留在表面化、过程化的安全管理方法已不能適应复杂环境下安全管理的需求,认知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发展的本质规律、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是确保新形势下高校及全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质的飞跃,维护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钟索.哲学的三大定律与生活[Z/OL].2013-04-18.
[2]杜伟龙.唯物辩证法引领安全生产[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