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容妹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一方面要对学生思想道德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也应当致力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保证学生处在健康的发展状态之下[1]。而与此同时,教师应当认识到小学生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时期内可塑性极强,将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引入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达到二者的有机融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海量网络资源,对新课进行导入,从而促进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环境中来。按照美国教育学与心理学专家布鲁纳的说法:“带动学习的最佳刺激方法,是让学生对材料发生兴趣[2]。”也就是说,兴趣的功能是强大的,这种强大又往往体现于对所接触知识材料的高度认可上。因此,在新课导入过程中,信息技术资源基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再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能够让学生或者在情境创设中激发情趣,或者在悬念设置时产生动机,或者在新知铺垫中无形进步,都可以为深入理解知识内容、真正提升实践能力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在接触到《培养民族自豪感》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课件中展示出张明敏所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同时浮现出万里长城的画面,让学生在歌曲旋律和雄壮画面的共同促进下,保持高昂的情绪。再比如,在讲解到《节约用水》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先行感受到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稀缺,教师可以展示来源于网络的大海、湖泊、水井等图片,再以多媒体技术显示圆形统计图,用于代表地球上各类淡水资源数量,直观地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个性化优势,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达情明理。教师应当以教材文本里面所展示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为基础,带领大家进行深入分析,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前提下,给出属于自我的个性化结论,由此增进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则不能被忽视,教师在深挖教材文本内容的同时,应借助信息技术的个性化优势,创设出相应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产生深刻的印象、共鸣的情感[3]。比如,在接触到环境保护有关内容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与便捷优势,在世界地图中给出不同地区热点环境问题的链接,学生在点击相关链接之后,便会看到这些地区的简介,同时还可以据自身所需,查找各地的语言、地理、文化等内容,从而极方便地了解本地环境保护的基础。另外,在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探知引导时,师生之间还能够利用点对点操作的办法达到信息交流目的。比如,有个别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则可不失时机地给予其单独指导,若是有学生未能依教学目标要求学习,教师则可以马上对其做出提醒。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这种个性化优势,对于个别指导与个别点拨,作用是相当明显的。另外,以信息技术引导探知的又一作用是促进明理引导,如在讲解到《保持周围环境卫生》有关内容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课件,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整洁而优美的校園环境、街道环境、公园环境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当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其心理感受应当是相当舒适的。接下来,教师以对比手段,用课件呈现脏、乱、差的环境,当学生看到前后对比以后,更能意识到环境保护之重要。学生观看课件之后,产生角色代入感,在思想上深入增强对人生、社会、道德的感知,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即可以达到明理的引导效果。
借助信息技术的网络互动功能,使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内容更加深化,这是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整合在内容方面的联系。就是说,对学生认知社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改造社会能力的完善,应当是信息技术融合的一项重要任务,该任务在深化内容方面的关键意义尤其应当被强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特别是认识到其在互动交流方面的强大功能。笔者在以深化内容为整合关键点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网络,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均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从而让自身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了解学生是不是能够从所学知识中辨析新知识内容。比如,当学习到和商品、消费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即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完成此类判断,将商品的选择、消费购物时的关键点、如何文明消费几个知识点制成专题课件,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活动。再如,当学习到《中国的民族》有关知识时,便可以在课件里面安排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名称等内容,让学生把民族名称和民族聚居地用连线的方法结合起来,比如把蒙古族、壮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几个少数民族同五个与之对应的自治区进行连线等,如此一来,借助人机交流学习的做法,既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让内容深化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及其背后强大的互联网支持,能够帮助教师做好教学最后阶段的总结与拓展工作。另外,之所以强调后续阶段的总结与拓展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过课堂上的不断锤炼,学生已经对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提升了认识,促进其以更大的动力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而相关的活动,必然要求理论知识的总结与拓展延伸[4]。所以,对于教师来讲,应当对总结拓展部分进行巧妙的设计,以便带动学生进一步探知明理、走向实践。在这方面,信息技术的网络共享优势特点,能够将师生所共同面对的教材文本内容做出系统而科学的总结,让全班学生有机会共享。比如,当学习到《不同地区风俗与礼貌》的问题时,出于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各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考虑,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互联网手段收集各地的文化资源资料,并据此划分全班学生为几个小组,由每个小组分别将感兴趣的资料整理出来,最后各小组间共同交流,教师做出总结式点评。再比如,当学习到“环境保护”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地球人口数量激增、城市交通拥堵、不可再生能源枯竭、环境严重污染等主题内容,让大家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总结出人类进行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保护的方法等。因为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可以做到畅所欲言,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传统教学环境中难以达到的效果。
在平时生活里面,科学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普及,也是正在发生的趋势,它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优化调整,起到了极强的促进作用,继而让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课堂的综合应用效率得到提高。在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上,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从多个角度完善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1]郭宏茹.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5(6):75-76.
[2]景 健.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139-140.
[3]罗 娜.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开展创客教育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32):65-66.
[4]李金发.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J].才智,2016(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