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角度构建医学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

2018-05-02 03:27徐鹏雷娟陈俊国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胜任医学院校

徐鹏, 雷娟, 陈俊国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医学教育具有专业程度高、教育成本高、实践性强、培养周期长、社会期望高等特点[1],这对医学院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自1973年McClelland[2]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以来,胜任力已逐渐被应用于教育等各个领域。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展现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价值观的能力,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对教师的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3]。医学院校教师胜任力水平不仅是其成功从事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决定性因素,也会对学校的整体医学教育水平乃至未来的发展前景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构建医学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并依据模型指导教师的招聘、选拔和培训等工作,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乃至提高我国未来医学人才的专业素养与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现代教学论非常注重主体教育理念,即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所有成功教学的重要前提,所以尝试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探讨并构建医学院校教师的胜任力模型,可更好地体现未来医学人才的实际教学需求和医学教师的任职要求,有助于医学院校更加顺利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并有效提升其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重庆市2所医学本科院校随机抽取在校本科生共400名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分属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因五年级本科生均已离开学校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所以未纳入调查范围。调查结果符合要求者378人,其中男271人,女107人;临床专业196人,护理专业93人,其他专业89人;一年级119人,二年级102人,三年级97人,四年级60人。

1.2 研究方法

以行为事件访谈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医学院校教师胜任力的有关因子要素进行定义,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价。

1.2.1行为事件访谈法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对20名本科生进行访谈。访谈前经对方同意后,使用录音笔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访谈结束后将录音内容书面化,并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类和编码,最终提炼出医学院校教师胜任力的因子要素及定义[4]。

1.2.2问卷调查法结合访谈内容经整理后的结果与文献检索的结果经归类、合并和整理,最终确定医学院校教师胜任力指标40项,将所有指标编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医学院校教师胜任特征调查问卷,采用Likert 5级量表,将各题项分为非常不重要、不太重要、不确定、比较重要、非常重要5个等级,对各指标重要性进行调查和标定。在征得学校分管领导同意后,共选取2所医学院校的在校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统一对调查目的及注意事项进行说明和解释,问卷填写完毕后立即回收。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9份,问卷回收率97%;其中有效问卷378份,有效回收率为95%。将有效问卷数据随机平均分成两部分,各含被试样本189人,分别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构建模型并予以检验[5]。

1.3 数据处理工具

使用SPSS 17.0及AMO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主要包括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

2 结果

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首先,利用一半的样本(样本A,n=196)对问卷各项目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α系数为0.920,说明本问卷测量的可信度理想;其次,进行KMO取样适当性检验及Bartlett球面性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54,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为4 395.35,P<0.000 1,达显著水平,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再次,利用样本A对问卷中的40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共同因素抽取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进行Varimax斜角旋转,保留特征值>1的因子。将双重或多重载荷和载荷值<0.4的变量删除后,第1次因素分析共抽取4个特征值>1的因子,删除4个项目;第2次因素分析后最终得到了一个包含33个项目的四维结构;最终抽取出4个特征值>1的因子,总共可解释项目结构变异量的78.981%。见表1。

表1 第二次因子分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抽取出的第1个因子特征值为9.481,能够解释总变异的33.997%,共包含“医学知识或技术”“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11个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反映医学院校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专业知识和技能”。

抽取出的第2个因子特征值为6.962,能够解释总变异的24.982%,共包含“指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医学人文素养”等9个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反映了医学院校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素养,故将其命名为“综合能力”。

抽取出的第3个因子特征值为3.677,能够解释总变异的11.142%。此因子包含的5个项目分别为“献身精神”“职业承诺”“尊重病人”“热爱学生”和“钻研精神”。这些项目主要反映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所以将其命名为“职业道德或价值观”。

抽取出的第4个因子的特征值为1.848,能够解释总变异的8.860%。此因子包含“责任心”“亲和力”和“公平公正”等8个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反映医学院校教师的个体素质和人格特征,故将其命名为“个体特征”。

综上,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得到的各因子命名、特征值及其解释的总变异量如表2所示。

表2 因子分析的最终因子结构表

2.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针对由样本A所得到的包含33个项目的四维结构,使用另一半样本(样本B,n=196)的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根据得到的模型适配度指数值,对前述所得的四维结构模型的合理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调整良适性适配指标(AGFI)的拟合值虽然未完全达到适配标准,但已充分接近适配标准的临界值(0.90),而比较拟合指数(CFI)和拟合优度指数(GFI)等适配度指数均已达到适配标准,说明所得胜任力模型拟合良好。见表3。

表3 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n=196

3 讨论与建议

3.1 医学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针对教师的选聘及考核的焦点大多集中于专业知识、教学水平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内容,而某些对教师工作绩效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的能力要素常常被忽略,导致许多看似优秀的教师人才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却不尽人意。通过医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则可以帮助学校科学和高效地甄选出真正合适的人才担任教学工作,并由此建立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有力促进医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还可以帮助医学教师根据自身的差距弥补不足,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虽然目前针对医学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较少,但国内外已有许多涉及普通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各类高等医学院校可在借助各类相关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需求,结合医学教育的特殊性,构建符合医学院校客观条件和教学特点的医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并以此指导教师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3.2 与普通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中教师胜任力模型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0,KMO值为0.854;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4 395.35,P<0.000 1。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模型的四维框架,累计贡献率为78.981%,验证性因子分析证实所构建模型与实际数据之间适配度较好。与其他同类研究相比[6-7],总体信效度较高,结果较为科学和可靠。

目前,国内较公认的高校教师胜任力主要包括相关知识胜任力、教学胜任力、协作胜任力、科学胜任力4个方面[8]。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由于医学教育的培养对象、培养目的及培养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医学院校教师的胜任特征必定根植于特定的医学背景之中,除需要具备上述普通高校教师所共有的某些胜任力特征外,还需要涵盖医学专业知识、临床诊疗技能、执业态度、动机及价值观等特殊因素[9],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2.1对专业素质要求更高现代医学知识体系庞杂而又严谨,各学科知识纵横交错,所以医学教育具有专业性强且技能要求高的特点[10]。医学院校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还需深入了解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由于临床病例错综复杂,许多疑难、危急病症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所以医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格外认真和严谨,帮助学生全面而精确地掌握所有执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诊疗技能,否则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之中,任何知识点的欠缺或临床操作的失误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轻者增添病人身心痛苦,重者甚至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

3.2.2对人文素质要求更高人文素质与专业素质共同组成了现代医学人才发展的两大支柱,二者在医学教育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1]。医学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在面对每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认知的患者之时,能够以人为本用心地尊重和关爱每一位患者,是成为一位合格医者的基本要求。所以,医学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医学人文素养,在教学之中不忘从法律教育、医学伦理和医疗人性化三个层面对医学人文的核心价值进行连续的解读和传达[12],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为一名医者的神圣职责。

3.2.3对职业道德要求更高首先,由于大多数医学院校教师同时身兼教师和医师两个身份,需要遵守双重职业道德规范,即同时具备“双师”的道德风貌[13],所以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必然更高;其次,由于医疗工作与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危息息相关,所以医学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展现出更高的道德水准和职业精神,才能对学生未来优良职业道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育出更多的仁心仁术、廉洁奉献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3.2.4对教学能力要求更高高等医学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医学教师需要将医学教材中枯燥无味的书面语言深入浅出地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系统直观的教学语言,以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由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在医学教育领域存在较大的局限,医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更多的与医学教育特点相契合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通过合理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技能的使用,增强学生对医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3.3 医学院校教师胜任力的提升建议

3.3.1重点培养终生学习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最关注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说明医学生对专业能力的掌握有着强烈渴求,以期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高期望,并能够从容应对就业时的高压力,所以出色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是成为一名绩优医学院校教师的重要前提。在目前医学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医学教师作为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和自主学习的示范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14-15],通过文献学习、教学讨论等方式尽量掌握超出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科前沿知识,并将各种主动学习的活动贯彻于自己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此外,由于胜任力具有动态性,医学教师的胜任力会随着教学任务和岗位要求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变化,若不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则不能够与时俱进,从而无法胜任本职工作。

3.3.2利用PBL教学法提升教学胜任力多数学生认为,医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是其胜任力结构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提升教学胜任力的关键则在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有效运用。PBL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注重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及临床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近年来,PBL教学受到了国内外医学院校的广泛重视,并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发展趋势。与传统基于课堂的教学方式相比,PBL教学法以学生为支点,在大量医学案例的支撑下围绕实际临床问题设置课程,不但有利于师生的教学互动,也有利于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良好结合,有效地增强了临床教学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对PBL教学法的科学应用可有力提升医学教师的胜任力水平,能否将PBL教学与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并灵活运用于临床教学之中,已成为区分绩优医学教师和普通医学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16]。

3.3.3注重个体深层次胜任特征的提升在本研究中,学生对教师的自信心、自制力等个体特征并不十分关心。其原因可能由于这些深层次特征不易被观察和感知,导致学生常常忽略其重要性。但依据胜任力理论,医学教师的个性特征与其胜任力的关系密切,医学教师所具有的价值观、态度和动机等内在人格特征,不但会对其工作绩效产生间接的预测作用[17],也会对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显性特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着未来医学人才的知识学习、智能发展,以及品格形成和人格塑造[18]。由于个体的深层次特征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提升,所以医学教师需要制定详细的提升计划,更具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这部分胜任力特征。

本研究基于学生的视角构建了医学院校教师的胜任力模型,以期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改革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并对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在明确现有差距后,重点培养和发展与学生自身需求相契合的胜任力特征,从而建立和完善以学生切实需求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教学体系,有力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但由于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均选自一本医学院校的在校本科生,取样范围和样本数量具有一定的局限,且并未涵盖所有医学专业,可能会造成模型的构建结果缺乏更广泛的代表性和适用性。因此,在后续研究中还需要继续扩大抽样范围,并结合我国医学院校的发展规律,采用定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对现有模型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19],进一步增强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1] 梁茜,张万红.构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意义[J].医学教育探索,2010,9(7):986-988.

[2] Mc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 Psychol,1973,28(1):1-14.

[3] Olson CO,Wyett JL.Teachers and affective competencies[J].Project Innov Sum,2000(7):35-39.

[4] 李学娟,陈希镇.结构方程模型下的因子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10(23):5708-5711,5727.

[5] Srinivasan M,Li S,Meyers F,et al.“teaching as a competency”:competencies for medical educators[J].Acad Med,2011,86(10):1211-1220.

[6] 汤舒俊,刘亚,郭永玉.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78-81.

[7] 牛端,张敏强.高校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J].心理科学,2012,35(5):1240-1246.

[8] 付敏,张璐璐.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述评[J].教师教育论坛,2014,27(9):24-27.

[9] 徐鹏,陈俊国.基于胜任力的医学院校教师评价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9):1121-1124.

[10] 王丽丹,徐文华,江启成,等.以胜任力为基础的某医学院校大学生能力需求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7):688-690.

[11] 赵东海,张巍,任旷,等.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回归[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7,38(1):72-73.

[12] 刘学政,王小飞,张挺,等.以胜任能力转化为目标的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2016,37(13):68-70,78.

[13] 于欣阳.以胜任力为目标的未来医生培养模式探讨[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24(8):657-659.

[14] 江帆,张春良,王一军,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教师教学管理[J].教学研究,2015,38(6):43-46.

[15] 任滨海.浅析中医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意义[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6):135-136.

[16] 李娟.医学类教师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6,36(5):678-681.

[17] 胡杨成,葛红.高校教师胜任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J].老区建设,2014(22):41-43.

[18] 林涛.浅谈高校教师胜任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6):152-153.

[19] 孙宁霞,章青,李文.基于胜任力的临床医学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14,35(4):319-321.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胜任医学院校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