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是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规范化程序。在我国高等学校实施“双一流”建设的今天,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对其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必然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高等学校民族音乐概论课程具有理论学习和表演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基于探究与实践理念的教学模式,并从课前准备——知识板块的分配、课中实施——不同角色的表现和课后总结——学习效果的评价三个阶段,详细论述了该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过程。
关键词: 高校课程;民族音乐概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1-0065-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1.014
我国高等教育在二十一世纪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一流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以来,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高等教育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必然要改变过去比较单一的教學模式,不断探索多样化的行之有效的适合各学科专业的教学模式。那么,何为教学模式呢?简单地讲,“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一种教学范型”。[1]也就是说,教学模式既有理论的性质,但又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抽象理论的具体化,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教学模式又不是纯实践性的东西,是对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它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是促进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桥梁。[2]对于高等学校民族音乐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来说,由于该课程既有理论学习,也有表演实践,因而不可能完全采用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基于探究与实践理念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理论探究与表演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主要协助学生查找资料和解决排练中的问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不断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
一、课前准备——知识板块的分配
(一)教学任务的规划
在课程实施前教师就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根据课程开设的年学时数把教学任务划分为若干知识板块供学生选择。在课程实施的第一节课,教师需要把课程学习的目的、意义和任务向学生交代清楚,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笔者在此以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开设的民族音乐概论课程为例,谈谈教学任务的规划方案。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民族音乐概论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邓光华主编的《中国民族音乐及作品鉴赏》[3],该教材有上编汉族音乐和下编少数民族音乐两个部分。一般来讲,上编汉族音乐包含的民歌与歌舞、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是必修内容,下编少数民族音乐分别是东北部、西北部、西南部、中南部和东南部的少数民族音乐,各地区的高校可以选择本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上编汉族音乐的补充和拓展。因此,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民族音乐概论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上编汉族音乐和下编的西南部少数民族音乐。开设时间是一学年,常常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课。教学时间每个学期16周,一学年共32周。每个学期应留出2周机动时间,还剩下28周实际教学时间。那么,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划分为28个知识板块,每个学期应完成14个知识板块,相应地我们应该把每班的学生分为14个小组。小组的组成最好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教师只需要限定小组的大致人数。每个小组选出组长一名,全面负责本组的任务。
(二)知识板块的分配
在各知识板块和小组成员确定好以后,需要每个小组进行讨论本组成员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板块,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知识板块中各选择一个知识板块,然后把选择的知识板块报送给学习委员,学习委员统计各小组负责的知识板块上报给任课教师。如果出现有的知识板块有几个小组同时选择的情况,科任教师和学习委员应做好协调工作,保证每个知识板块都有小组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课堂上采用民主集中制进行知识板块的分配。在分配知识板块的时候,可以适当兼顾专业因素,可以考虑把民歌与歌舞、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分配给声乐专业的同学,而把民族器乐分配给器乐专业的同学,这样他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把本组的知识板块讲透彻和表演好。
在每个小组获得自己的知识板块以后,小组长就需要组织本组成员充分讨论学习内容的分工。这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各抒己见。一般来说,应该把本组分为理论组和表演组,理论组主要负责探究知识的任务,表演组主要负责表演实践的任务。当然,这两个组成员之间可以临时调动,同一个同学甚至可以成为两个组的成员。
理论组成员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主要负责本组知识板块中理论知识的查找、分析和总结,以及课堂报告的撰写和实施。表演组成员应具有较高的表演技能,主要负责本组知识板块中欣赏部分的现场表演。如果有欣赏的内容不能表演时,应该负责查找和选择质量比较高的音响或影像资料来供同学们欣赏。
小组长由于在本组具有比较高的威望,需要全面规划本组的人员分工和时间分配方案,负责理论组与表演组之间的协调工作,时时监督本组成员履行责任的情况。
理论组具体的任务有资料的查阅与收集、讲稿的撰写与熟练、PPT的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内容。小组长应把这些任务具体落实到人,如把资料的查阅与收集任务分配给对数据库比较熟悉的同学,让文字功底比较好、普通话流利和说话有条理的同学负责讲稿的撰写与熟练,而把PPT的设计与制作留给对电脑比较熟悉,并有一定设计基础的同学。
表演组具体的任务有欣赏内容的选择与排练,扩展欣赏内容的查找与下载等方面的内容。每个知识板块可能有多个欣赏作品,小组长需要把每个欣赏作品落实到具体的几个人,并且选出节目的负责人,让他负责该节目准备的所有工作。特别是暂时无法进行排练表演的作品,表演组需要上网查找相关音响或视频资料。无论是音响资料,还是视频资料,一般都需要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相匹配,如果实在是无法找到完全匹配的音响或视频时,也要采用与之比较相近的资料。同时,我们需要选择质量较高的欣赏资料,如央视网里有大量的视频资料画质较高,可以优先选择。如果我们欣赏的资料质量不高,将会极大地影响课堂实施的效果。
小组长必须全面负责本组的所有任务,也可以参与到理论组或表演组中去,具体引导、协调大家去准备好本组的知识板块。同时,小组长要向科任教师阶段性地报告本组各项工作的准备情况,以让科任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准备进度。
在课前准备阶段,科任教师应随时关注每个小组知识板块的准备情况,及时解决他们在准备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如何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科任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准备过程中去,甚至可以进行预讲演,看看在具体的实施中将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并想办法给予解决,为增强课堂实施的效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中实施——不同角色的表现
在课前准备阶段的基础上,在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汇报小组在进行汇报的时候需要各小组密切配合,积极参与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一)讲演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实施阶段,负责实施的小组应该协调好理论组和表演组之间的工作,以便在理论组的讲解过程中,需要表演组进行表演时能够及时进行表演,提高理论组与表演组之间的默契程度。
理论组重在对核心知识的讲解,并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核心知识的讲解过程应做到生动有趣,而不是呆板无味,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既然是核心知识的讲解,那就不必讲得太多太杂,以避免同学们听后不知所云,只需要把特别重要的知识点有条理地讲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面面俱到。如果是需要拓展的知识或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留待同学们互动交流中去进行讨论,给同学们留下讨论的空间。
表演组需要把欣赏的内容表演好,把前期准备好的欣赏作品以最佳的状态表演出来。在表演中注意与理论组之间的配合,也可以在表演之前或之后对表演的作品进行简洁的阐释,比如作品的创作背景、曲体结构、情感表达等,以增加同学们对该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如果是器乐表演,还可以把同学们不太熟悉的乐器进行一个简洁的介绍,丰富学生们的乐器知识。
(二)多方互动的学习模式
在课前的准备阶段,各小组应多设计一些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时机提出供大家讨论,并引导讨论的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然,不是负责该知识板块的小组成员,也应该在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做好课堂上主动发言和与实施小组互动交流的准备。
基于探究与实践理念的学习是一个互动交流、共同探讨的过程,绝不是实施小组在课堂中演“獨角戏”,需要全班同学的积极参与。因此,课堂汇报的实施者应该具有比较全面的素质,在本组讲演的同时,还要适时调动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与学习中来,共同探讨有关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三、课后总结——学习效果的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导向,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前准备和课中实施以后,我们还需要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只有及时有效的评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组长总结报告
在每个小组负责的知识板块实施结束后,组长应该立即召集本组成员认真地总结各个环节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长不仅要虚心听取大家的总结发言,而且还要认真作好文字记录,并根据本组讨论的情况,总结在课前准备和课中实施阶段存在的不足和成功的经验,然后整理成书面文字上交任课教师。各小组还要评选出认真负责的组员和优秀节目供任课教师在下次课时进行表扬,同时推荐特别优秀的节目参加学年教学任务结束后举办的汇报音乐会。
(二)师生交流发言
任课教师应该在每次课中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师生交流发言,总结负责上次课的小组哪些方面做得好,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表扬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同学和表演质量较高的节目。同时总结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需要下次改进的地方,这也是后面小组需要注意的问题,避免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通过及时有效的师生交流发言,不断总结实施小组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后面的小组在课前准备和课中实施阶段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三)举办学年音乐会
学年音乐会是该门课程学习效果的一次集中展示,通过这样的音乐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表演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和促使学生去探究更多的有关民族音乐知识,并自觉地投入民族音乐的表演实践中。学年音乐会应该放在一学年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音乐会的节目可以适当拓展,可以把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编排的优秀节目纳入音乐会之中,不要仅仅只限于民族音乐概论课中表演的节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音乐会的艺术水平,增强音乐会的观赏性。在音乐会的筹备过程中,科任教师必须亲自参与进去,与同学们共同策划,随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同学们解决排练中的各种难题,激发学生参与音乐会表演的欲望。与此同时,科任教师还要聘请相关的专业教师对同学们在音乐会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评价,并与平时的评价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到音乐会的筹备工作之中去。
综上所述,根据高校学生的学习具有探索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特点,本文建构的基于探究与实践理念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理论学习和表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在该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全体同学共同探索知识,从聆听知识讲授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转化,教师也从原来的主导者向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基于理论探索与表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新时期高校民族音乐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求,能够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 张忠华.高等教育专题新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 邓光华.中国民族音乐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教育部西南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组.高等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
[5] 杨胜兴.高校民族音乐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6(1).
(责任编辑:蒲应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