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改革进入深水区

2018-04-29 00:44郑挺颖
环境与生活 2018年1期
关键词:事权环境质量环境监测

郑挺颖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中央对环境监测改革高度重视,中央深改组连续3年发了3个相关文件。那么,这些改革主要针对环境监测领域的哪些问题?改革进入深水区会遇到哪些瓶颈?今后还将有什么样的改革举措?2017年12月29日,《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采访了总站的监测业务管理室主任陈传忠。

连续三年 发三文件

说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9月印发的《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陈传忠主任介绍,这是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2015年7月)和《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9月)之后,中央又一次对深化环境监测改革做出的重大部署。“连续三年出台中央文件,由中央深改组白上而下部署推动,充分表明中央对环境监测的重视的确是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另外,在6万余人的环境监测队伍中,有4名同志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这也是前所未有的。”陈主任接着说,“这说明全党全社会已经认识到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不可或缺,而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采测分离 防范造假

那么,环境监测工作为什么要改革?陈主任解释:“现在的改革都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就是要通过改革解决当前环境监测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升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撑效能,释放其活力。之所以要改革,就是因为现在还有不顺畅、不合理的地方。从2015年起,国家出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到现在,环境监测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应该说,改革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说到这里,陈主任给记者介绍了一些具体改革措施。“比如,环保部正在搞采测分离,就是把地表水手工监测的采样与实验室分析测试两个环节的工作分离开。过去,张三从某地采的样,张三再来分析,数据造假相对容易。采测分离以后,张三采样,李四分析,而且李四不知道分析的样品是来自哪个点位,这样外部干扰就无从下手了。”但是,最近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陈主任说:“一些排污企业知道张三每月10日来采样,去的具体地点也掌握了,那企业就在每月10日之前停止排污,等张三采完样再排污。所以,有些河流断面在规定时间采样后作为考核用的数据很好看,但复测数据却高得离谱。”

自动监测 一举多得

复测是什么意思呢?陈传忠耐心地解释:“比如说10日去采样了,过几天又去采,还是那个河流断面,还是那个位置的样品,但是分析测试的数据结果却明显变差了。什么原因?因为在规定时间采样时不冒水的那些排污管道,在复测时呼呼地排污,这说明什么?说明围绕环境质量考核的博弈是存在的。”

说到这里,陈主任声音高了起来:“凡这种地方,当地领导和排污者的政绩观、利义观都有问题。环保部党组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今年起,将逐步用自动监测取代手工监测,每4个小时出一次数据。这样,既可以遏制偷排,也可以实现水质自动监测预警,还可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加强共享与深度挖掘利用,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管理和公众。将来,突发事件水质预警和水环境质量常规预报,会随着水环境监测的事权上收做得更好。”

思想解放 事权上收

说起事权上收,陈传忠告诉《环境与生活》:“2015年,国家层面就提出了环境监测事权上收。2016年率先完成了空气质量监测的事权上收,现在正在推进水质监测的事权上收。事权上收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目的是考核地方。因为国家对地方环境质量进行考核,必须由国家组织监测,这叫做‘谁考核、谁监测。目前地表水监测事权上收正抓紧推进,一方面借鉴了空气监测上收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的。之所以要用自动监测逐步取代手工监测,是因为自动监测的数据量更大、监测频次更高,而且由国家组织实施,有利于防止数据弄虚作假。”

另外,这几年污染源监测也实现了改革。陈传忠主任解释了一下,污染源监测的改革就是将排污单位自测义务法定,要求排污单位自测、自报、自公开。自测,就是白行组织监测;自报,是指有超标、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企业要向主管部门自行主动报告。自公开,则是要企业自己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开排污信息。

垂直管理 情况复杂

第二个改革是环境监测省以下垂直管理。陈主任介绍:“这项工作要求在2018年上半年完成。省以下垂管比较复杂,各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工作难度很大。市县监测机构隶属关系的调整,看似一纸文件就可以解决,但真正意义上的职能优化和机制理顺,需要一个过程;而要形成新的工作局面,彻底解决制约监测事业发展的瓶颈,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这项改革太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面涉及到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财政保障,特别是省、市、县三级的监管力量的重新配置和监管责任的重新划定,要真正改好、改成功,非常不容易。另外,目前的这种环境监测格局存在了几十年,固然已经能完全不适应新的形势,但某些局部的相对合理性也不能完全否认。在改革当中,既要解决不适应的问题,又不能简单破坏其中的合理部分。

坚定信心 深化改革

现在,社会上包括体制内也有人对监测改革心存疑虑,认为改革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还不如不改。对此,陈主任驳斥说:“改革是什么?改革是对环境监测原有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方式的深刻调整。要用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和看待这场改革。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比如进行监测管理体制改革,目的就是要落实‘谁考核、谁监测,从而避免监测数据受到行政干扰;进行事权上收,就是要厘清事权和支出责任;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就是要建立符合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系统性要求和内在规律的现代环境监测体系。改革进程中,一些突出问题必将得到解决,但同时又可能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尽量科学避免,一方面也不必过分担心。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可能产生。这是规律。矛盾就是问题。我们的工作就是解决问题。”

另外,公众对环境监测改革的态度也非常重要,推动改革需要争取更多公众的支持。陈主任举了一个例子:“公众过去对空氣质量监测数据不太关心。这几年,通过多层次、大范围、及时地公开环境监测数据,让越来越多的公众了解环境质量信息,尤其是重污染天气的预报信息。而且,现在发布信息的形式都非常贴近老百姓。通过网站、微信、手机APP、移动阅读终端进行发布或主动推送,全方位向公众提供环境质量信息服务。所以,这项服务工作做得很好,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也得到大家越来越多的支持。”环境监测改革需要社会公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不断加快迈向成功的步伐。

猜你喜欢
事权环境质量环境监测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顺了——江西省理顺15.6万公里公路管养事权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浙江省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的错配与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