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
摘 要: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学习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根据数学学科学习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建构性的特点,重点从三个方面研究学生数学学习中创设情境,注重练习培养创新思维的问题。
关键词:导入探究;练习拓展;创设情境;创新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认为关键要在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有趣的新知导入情境,诱发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思维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所认识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就能迅速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诱发创新思维。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故事导入
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征,在引入时扣紧学习内容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情趣,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2.游戏导入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时采用游戏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为主动求知打下基础。如,在学习“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师生角色互换做游戏:小“老师”考大“学生”。老师要求同学合作,一个说数,另一个口算说出答案,得出结论后再考老师,顿时学生活跃起来,大家争着出题,却都被老师猜对了,为什么老师能这样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呢?学生的求知欲高涨。
3.操作演示导入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导入时我们不妨根据学习内容采取操作演示的方法引入新课。如在学习“圆柱和球的认识”时,将圆柱和球先后放在同一木板上并使圆柱和球在木板上运动起来,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观察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什么不同,学生看到圆柱在木板上来回滚动,而球在木板上向四面八方滚动,为什么它们滚动的形式不一样呢?由此引入,直观形象。
4.设疑导入
思维自疑问开始,设置问题情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先联系实际出一道情景题:两位同学出资做生意,到了年底需要分红,如果他请你帮忙,你该怎么算好呢?数学问题源于生活问题,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学生学习劲头十足。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引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便于学生学好新的知识,都是可取的。
二、创设探究新知的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如何创设情境,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去发现、去创新呢?数学活动教学应突出以下几方面:
1.在观察实验中比较发现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观察,从感知体验入手,积累感性经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在学习“简易方程”时,利用天平称量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到一些式子:20>0,20<50,20+30=50,20+x=100等;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得到方程的概念。
2.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发现
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質,从而更进一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转一转的方法不断创新,探索出了不同的推导公式的方法。这些方法可谓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学生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在合作学习中讨论发现
在学习中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讨论,让学生人人参与,如在学习“圆锥体积公式”时,导入新课后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课本例题所述进行操作,并讨论:圆柱体积是怎样求出来的?圆柱体哪些部分与圆锥体相同?如何借助求圆柱体体积的方法求圆锥体积?学生经过边操作边讨论,充分动手、动脑、动口,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共同协作,从而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质疑解惑中尝试发现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上引号?”在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时,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
总之,数学活动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
三、注重练习设计,培养创新思维
1.发现性练习
例如在学习“比的应用”时设计大小国旗的长宽计算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规律。
2.开放性练习
例如新课结束后的开放性练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4平方厘米,那么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
3.拓展性练习
例如在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以后,设计以下练习:在梯级上铺上红地毯,地毯的长是多少米?
4.实践性练习
例如:动手测量土地的面积。
我们在数学活动教学中能紧紧抓住儿童的这个需要,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能促进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为完成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的特殊的使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