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8-04-28 01:41韩梅
新课程·小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人文素养小学

韩梅

摘 要: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素养成为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人文素养的培养要从基础抓起,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践行人文素养的培养理念。新课改后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包含着很丰富的人文知识和道德品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认真研究人文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研究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与人文素养培养的关联之处,从而采取有效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人文素养;培养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其课程总目标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在实际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小学生具备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加强学生人文知识积累和思想品质的提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呢?

一、结合生活案例,增加人文知识

社会在继续,生活在继续。教师首先要摒弃“如果人文素养含量被批量式‘剔除,那就和真正的发展毫无关联”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结合更多的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人文知识。例如在教学《有趣的家乡风情》涉及的饮食文化、民间传说、婚丧嫁娶等民风民俗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如人们在结婚时要贴红对联,戴红花,新郎新娘要披红挂彩,故称为“红事”。人死了,其子孙要披麻戴孝,一律用白布,故称为“白事”。让小学生讲一讲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结婚喜事,自己家乡的嫁娶习俗。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我国灿烂的文化,增加他们的人文知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从生活入手,需要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整合信息技术,丰富情感体验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给小学各学科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很多教师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具有便捷性,教师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人文知识,整合信息,不但丰富了教学方式,同时还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形式,加强了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例如在教学《谢谢你,平凡的勞动者》过程中,教师通过整合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了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有清晨扫街的环卫工,有建筑工地上的工人,有研究科学技术的科学家,有工厂里的生产工人。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让学生了解平凡劳动者劳动的艰辛。通过了解打工族的辛苦,感受家乡劳动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从而使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向他们学习,即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也依然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加强社会实践,实现社会价值

社会生活既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源泉,也是人文素养实践的落脚点。只有经过社会实践,学生才能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要以身作则,平时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义务劳动,把理论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如打扫烈士陵墓、给遭遇自然灾害的人们募捐等。只有经过实践,学生才能认同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价值观,并把正确的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集体文化”活动,要求学生自己想,如板书一篇有关人文知识的文章,供学生课后阅读。做一件对集体有益的事情,以此来丰富集体文化。还可以通过全班学生完成一项任务来体现集体力量,如打扫校园卫生。学生分工合作,快速完成任务。对不同的校园区域分配不同的学生进行打扫,通过班集体的合作,共同维护校园的清洁。在这些实践中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集体荣誉感。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其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等都与人文素养的发展相吻合,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十分有利。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通过结合生活案例、整合信息技术和加强社会实践几方面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学生培养成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实现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邱凯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6):103-104.

[2]黄再翠.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科学中国人,2016(9X).

[3]聂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读写算(教师版),2017(41):25.

[4]李春才.也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31).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人文素养小学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