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
摘 要:语文在小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可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是很高,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兴趣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兴趣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情境
经过对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分析笔者发现,他们比较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比较喜欢玩游戏,对于学习的兴趣不是很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即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相关的语文知识,他们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这就降低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满堂灌”“一刀切”“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的氛围较为枯燥和压抑。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对题目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要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寓教于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像鸟儿离不开天空,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小学生也离不开游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游戏中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教师可以将游戏穿插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每节课都会有一些陌生字词,在讲解完陌生的字词后,教师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一株紫丁香》这一节中陌生的字:踮、株、载、眨、疲、倦、浓、伸。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生字进行组词,并运用组成的词编一个小故事,看谁的故事更有趣。一位学生的故事如下:周日的早晨阳光特别好,小明站在阳台上伸了一个懒腰,感觉一周的疲倦都被阳光赶走了。下午小明去了公园,在公园他见到一株开得很漂亮的牡丹花,于是他踮起脚闻了闻。这位学生的故事运用了“疲、倦、伸、株、踮”这几个生字。
二、创设教学情境
好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秋游》这一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关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一些与秋游有关的视频和图片等,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播放,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直观的感受,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相关的情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一下自己的秋游经历。如去的是什么地方,和谁一起去的,都见到了哪些景色,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秋游和文章中描述的秋游有什么异同,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可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又如:在讲解《三顾茅庐》这一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关的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相比于小学语文教材来说,视频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通过视频的播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可以使他们产生一种直观的印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片段的表演,这样可以使他们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小学语文的评价以书面评价为主,即教师根据学生的书面测试成绩对他们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较为片面化。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会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心理落差,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有的小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回答问题,不过他们的语文测试不是很好,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课堂表现对他们进行评价;有的小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少回答问题,不过他们的语文成绩很好,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成绩对他们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使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可以更好地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小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游戏,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可以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冯培刚.浅谈小学语文的兴趣教学[J].学周刊,2012(14):180.
[2]邵素英.浅谈小学语文兴趣教学[J].学周刊,2012(11):73.
[3]胡丽萍.浅谈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的运用[J].軟件(电子版),2013(8):130.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