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巨升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加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因此,针对品德与生活课程,将教育教学知识生活化,提出了具体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学策略
由于时代的进步发展,教育活动的展开要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运用与生活相融合的教育理念进行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自身特点与教材课本知识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生活化情境教学,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品德与生活中的知识,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教学目的。
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知识
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与学生积极进行互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教师要及时对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在利用课本教材进行备课时,要做到灵活运用,使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课本教材知识展开的同时,还要结合生活实际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时,教师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积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比如优秀班级的评比,教育学生保持卫生。由于课本教材知识内容有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将课本教材知识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积极开展与生活有关的教学活动,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对班级卫生进行观察,对于卫生有待提高的区域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清洁。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到了课本教材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教师要及时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结合课本教材知识的同时还要与丰富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保证高效的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设置课堂教学问题,带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等方法进行积极讨论,发散学生的思维,实现品德与生活的高效课堂。教师要积极掌握生活中热点时事,通过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对品德与生活提出要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开展趣味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自己动脑、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1]。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爱家乡山和水”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家乡的景色和人文进行观察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当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比较单纯鲜明,天性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通过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更能感受品德教育教学的重点。例如,在学习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我们一家人”时,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与家庭相关的视频片段,鼓励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做家务的课后作业。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创设教学课堂情境,将思想品德的教育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2]。
三、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
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对学校思想教育也会存在不同的理解,导致品德与生活课程教育不能发挥其优势。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亲身实际体验,不仅仅学习到简单的知识结论,还可以结合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特点,使学生体会到处理问题的技巧。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要严格把控好实践教学的内容。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遵守社会公德,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遇到乘车过程中不给老人让座的现象产生疑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教師要结合生活实际,及时帮助学生正视社会中存在的不同现象,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遵守社会公德。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学习可以有效将课本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知识,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通过结合当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生活实际情况,将品德与生活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小兴.探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关于小学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6).
[2]刘群.品德与生活携手,教学与实践同行: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J].考试(高考文科版),2015(18):72-73.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