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对构建中国多校区大学网络组织结构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多校区大学由传统层级结构向网络组织结构转型的路径。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网络组织结构;管理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高考人数的不断增多,全国的各个高校也都面临着校区面积狭小、宿舍人员过多的现状。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各大高校都纷纷建立了新校区。但是,随着分校区的与日俱增,各大高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例如:管理跨度大、新老校区距离较远以及资源分享不及时等。而这些问题都成为影响多校区快速发展的不利因素。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品,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以及快速性,解决多校区的管理问题,使得多校区管理与时俱进,是每一所高校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网络组织结构的内涵
网络组织结构,是一种时代发展的全新产物,顾名思义指的是由网络连接成的一种有机组织系统。与传统死板组织方式不同的是,这种方式与时俱进,具有组织性强大,覆盖范围广泛、灵活性能高以及信息涵盖多样等优点。其主要依靠网络信息技术为发展平台,信息交换为发展基础,以信息的多样化作为联系 纽带,而运作的最终目标在于:保证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在多校区大学网络组织结构中,其结点包括各研究小组、工作站、课题组和项目计划团队等,各结点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非刚性的。
(二)网络组织结构的特点
组织层次的扁平化。传统的组织层次具有复杂多样等缺陷。而全新的网络组织则依靠自身的优势,大大减少了管理层次,使得网络组织结构的管理层次相对较少。其中,在管理成本方面,随着网络组织结构地不断推进,多校区在节约管理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工作与管理效率。在信息沟通方面,网络组织结构依靠互联网快速、便利的优势,保证校区与校区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及时的沟通,提高了网络组织对信息环境动态变化的反应速度。
组织结构的虚拟化。随着网络组织结构的不断深入,在互联网强大的支撑下,日益呈现一种虚拟化的状态。简言之,就是打破传统形式感较强的具体组织形式,借助自身的优势以及外部的帮助,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格局。在这个全新的格局中,组织结构具有两种方式:1,实体组织结构;2,虚拟组织结构。利用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组织方式,最大化地提高了学校的组织管理效率与水平,真正实现了校区与校区之间的跨距离资源共享与合作。
组织权力的分散化。在网络组织结构中,各个阶层存在较大的平等关系,具有权利分散的特点。各阶层中的结点都拥有从事以及配置资源的能力与权利。在这种平等的网络组织结构中,能够对组织总目标、子目标进行针对性地有效调整以及改变。除此之外,管理层次的减少,使得内部权力分配更加合理,保证每一个项目的责任到人,避免出现内部成员监守自盗的情况。有利于增加组织内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组织系统的动态化。网络组织是活性结点的动态组合,组织结点随着网络组织对环境的反应、目标及网络组织运行进程进行调整,结点可以增加和撤除。同时,组织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和环境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彼此之间的渗透能力不断得到加强。
目前,各个高效的组织结构仍普遍采用的是传统层级组织结构。如何合理地向网络组织结构转型是每一个企业负责人应该考虑的问题。其中,传统的层级组织结构虽然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但我们也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帮助网络组织结构更快、更好地应用于各个高校中。因此,在转型的过程中,也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过程。采用层级结构与网络结构相结合的组织管理形式,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化层级组织结构,保证多校区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及时性。
(一)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建立数字化校园
在当下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立数字化校园不仅是校园管,还是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更为推进多校区大学网路组织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数字化校园”顾名思义,指的是以数字信息与网络作为强大背景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通过互联网传送信息的及时、有效性,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生活服务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存储。在保证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的同时,提高校园管理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数字化校园建立必须严格遵循以下4个基本层次结构:1,网络基础层;2,网络基本服务层;3,应用服务层;4,统一的个性化门户。其中,数字化校园的核心层为应用服务层。而所有在校学生则拥有统一的身份证,即校园一卡通。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以及社区服务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等。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柔性化管理
目前在大学管理活动中,各大高校普遍采用柔性化管理方式。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段与方式,主要采取教职员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这并不是管理者权利的缺失,而是重视人的一种有效体现。学校更注重于挖掘每一个教职工的潜力,凝聚学校的内部力量,使得整个学校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教学作风。而柔性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全新产物,主要是依赖解放人性、权利平等、民主管理等有效的人性化管理来激发教职工内心深处的积极主动性、创新精神等,确保每一个教职工都能不断充实自我、挖掘自我,勇于打破传统,进行不断创新。网络组织内的成员也要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保证整个组织发展的积极性。
(三)建立扁平化组织,实现权力下移和分化
在多校区管理中,必须保证权利的分散性,减少管理层次,最终实现权利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也是多校区有效管理的重要核心。其中,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校必须对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进行调整、压缩,以实现学校管理重心下移。保证各个分院成为构成学校的较大组织,拥有一级行政、教学、科研管理组织等权力。除此之外,学校的一级管理工作必须从传统的控制转变为管理、服务职能。第二,针对各个大学的不同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学术权力在多校区大学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委员会制度,形成学生代表、机构代表等,充分发挥每一个教职工的参政议政以及决策权力。在全校形成一个积极向上、集思广益、共同协商的运作机制。
(四)成立虚实结合组织,促进学科交叉
目前,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学科高度集中的同时又高度分化这是当代学科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其中,高度集中指的是,多校区大学存在学科众多、专业复杂多样的特点。这为学科高度集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奠定了基础。高度分化指的是,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且并不会进行主动、自主地融合。加上地理位置不集中,也成为影响学科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多校区大学传统的层级组织结构也阻碍了学科之间融合的步伐。
综上所述,多校区大学改革传统的层级组织结构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是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多校区大学必须在原本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创新,改传统的按院系组织学、研、产划分的学科组织结构,变为全新的按学科组建学院、组织教学等。对于同一校区的学科之间进行实体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对于距离相近的不同校区之间成立虚拟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如此一来,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組织结构,更实现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研究。以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统生物学创新工程为例,这是一个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学习,并借助高新技术而成立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没有专门的研究团队、实验设备等资源。而是依赖信息技术进行相互沟通、联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汉英,董文强,王静.基于网络组织结构的我国多校区大学管理创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2]沈曦.中国多校区大学的组织结构与管理[J].华中科技大学,2016(09).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