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超
急性心肌梗死(AMI)指冠状动脉缺氧、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心肌酶活性提高和心电图异常变化,部分患者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甚至心力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AMI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小板在斑块表面大量聚集,形成血栓,从而堵塞冠状动脉管腔,造成心肌缺血性坏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血小板在AM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尝试通过监测血小板参数判断疾病发展进程[2]。除了对病情的监控外,临床上发现生存状况不佳的患者表现明显的血小板参数异常,可能与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对AMI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的血小板指标进行比较,旨在明确血小板参数对 AMI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年 5月至2016年4月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AMI患者84例(AMI组),均符合:(1)AMI诊断标准[3];(2)发病后 24 h 内入院;(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恶性肿瘤患者,精神病患者,认知障碍或意识障碍患者。其中男49例,女35例;年龄38~75岁,平均(58.2±10.6)岁。依据生存状况分为死亡组(31例,其中心源性休克6例,心脏破裂7例,心力衰竭18例)和存活组(53例)。另选本院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者84例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使用LH 75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提供)测定受试者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宽度及血小板聚集率。对 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影响患者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两比较用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AMI组和对照组血小板参数比较
AMI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宽度、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2.2 死亡组和存活组的血小板参数比较 死亡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均低于存活组(均P<0.05),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宽度、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存活组(均P<0.05)。见表2。
2.3 影响AMI患者生存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年龄>60岁、Killip分级Ⅲ级、糖尿病、心室颤动、血管病变数≥3支、血小 板 计 数≤140×109/L、血 小 板 比容≤0.15%、血小板聚集率≥75%是影响AMI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3。
表1 AMI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参数比较
表2 死亡组和存活组的血小板参数比较
表3 影响AMI患者生存状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被激活,大量黏附在斑块表面,导致动脉堵塞,并进一步造成心肌缺血[4]。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监测心肌标志物进行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但是心肌坏死标志物大多在发病后3~4 h迅速升高,3~14 d恢复正常,心肌酶谱在发病后6~10 h迅速增加,1~2周即恢复正常,在患者预后的预测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研究证实,AMI的直接原因是血栓的形成,但其根本原因是血小板聚集引起的冠状动脉堵塞,因此,通过监测血小板指标预测患者生存状况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持。秦文沛等[5]发现,AMI预后不良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预测术后半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 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此外生存分析显示平均血小板体积异常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血小板体积正常患者更高。徐锐等[6]认为,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的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的比值越高,患者累积生存率越低,是心肌梗死患者30 d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周爱琴等[7]发现,高血小板/淋巴细胞AMI患者的预后较差,更易发生院内死亡和二次治疗。
本研究显示,AMI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宽度、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对照组;死亡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均低于存活组,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宽度、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存活组(均P<0.05)。这提示AMI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出现异常变化,且死亡患者的血小板参数更加偏离正常范围。血小板计数反映的是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或者有无止血能力,AMI患者处于高凝血状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周围血小板大量聚集、黏附,同时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浓度明显降低[8]。笔者认为,低血小板计数水平意味着机体内仍存在严重的、持续性的血管堵塞,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生存获益不佳,病死率大大增加。本研究还发现,年龄>60岁、Killip分级Ⅲ级、糖尿病、心室颤动、血管病变数≥3支、血小板计数≤140×109/L、血小板比容≤0.15%、血小板聚集率≥75%是影响 AMI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表明血小板参数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近远期预后,临床上应对高危患者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干预。
参考文献:
[1] 杨锴,陈刚,杨飞燕,等.血清NT-proBNP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5):54-57.
[2] 徐建强,赵向东,卢成志,等.血小板平均容积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不良的预测[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1):32-34.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4] 颜景祥,鹿庆华.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25):66-68.
[5] 秦文沛,杨毅宁,李晓梅,等.平均血小板体积和Gensini积分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近期预后的价值[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1):22-25.
[6] 徐锐,赖红梅,杨毅宁,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3):230-234.
[7] 周爱琴,王小萍,田克钧,等.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35(22):3545-3546.
[8] 胡道军,袁玉娥,张莉,等.红细胞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4):489-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