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雁彬 楚伟英 骆大行
静脉溶栓治疗属于抢救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措施,其核心在于冠状动脉再灌注。目前, 临床上一致认为尽早再灌注对于保护心肌缺血周围正常心肌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强调让患者于溶栓治疗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1]。随着急诊医学的全面发展, 绿色通道管理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急危重症患者临床管理过程中,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能够让其获得更为及时、有效的治疗, 尽可能缩短就诊与溶栓治疗间的时间差, 避免心肌坏死面积过大, 从而改善预后[2,3]。为了确保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生命安全, 降低死亡率, 本研究通过对35例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绿色通道管理, 进一步探讨其对静脉溶栓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0例急诊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 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5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6例;年龄51~73岁, 平均年龄(69.03±2.54)岁;发病时间1~9 h, 平均发病时间 (3.57±1.89)h;梗死部位:前壁9例, 下壁17例, 广泛前壁9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7例;年龄53~74岁, 平均年龄(69.12±2.09)岁;发病时间1~9 h, 平均发病时间(3.61±1.83)h;梗死部位:前壁10例, 下壁17例, 广泛前壁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入选者经心电图检查均发现≥2个ST段抬高, 肢体导联>0.1 mV, 胸导联>0.2 mV;②年龄<75岁;③发病时间<12 h。排除标准:①具有27 d内大型手术史者或30 d内存在活动性出血史者;②具有严重慢性高血压病史者;③1年内出现过缺血性脑卒中或不良脑血管事件者;④主动脉夹层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方案相同, 溶栓前常规吸氧, 进行营养心肌等治疗, 配备阿托品、多巴胺、胺碘酮、利多卡因、电除颤仪等药品与应急器材, 溶栓后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诊疗管理模式, 接诊时采集患者病史, 开展单次床旁心电图检查, 入院后发布溶栓治疗通知, 检测心肌酶谱等指标, 再次进行心电图检测, 并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 介绍治疗方案, 家属签订溶栓治疗同意书后2 h内完成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接诊时收集患者病史资料, 避免溶栓禁忌证, 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护, 建立静脉通道, 采集血常规、心肌酶谱、凝血、生化等标本, 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 介绍治疗方案, 家属签订溶栓治疗同意书后电话通知院内开始准备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 入院后1 h内完成。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溶栓治疗成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死亡率。静脉溶栓治疗成功判定标准:①心电图ST段抬高于2 h内回降≥50%;②注入溶栓剂2 h内胸痛基本消失;③2 h内出现如短暂加速性自主心率, 束支与房室传导阻滞, 短暂室颤与室速, 一过性或突然消失的低血压或窦缓状态等再灌注心律失常;④血清肌酸肌酶同工酶峰值于14 h内提前出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溶栓成功率为91.4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溶栓成功、心律失常与死亡情况比较[n(%)]
急诊绿色通道能够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等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最为快速、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 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有效治疗。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 接受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较于传统诊疗模式发病至溶栓时间更短、溶栓再通率更高、病死率更低, 临床优势明显[4]。急诊心肌梗死是当下造成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改善该病患者预后转归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治疗时间窗[5]。随着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的不断提高, 就诊于急诊科的心肌梗死患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设立专项急诊绿色通道管理意义重大。
目前,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两种治疗方案, 疗效均较为显著, 但对于基层医院而言, 静脉溶栓治疗是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首要选择。临床实践证明, 急性心肌梗死专项急诊通道管理模式已日趋信息化、系统化、临床路径化, 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治疗时间窗, 增加了患者生存几率[6]。急诊介入治疗甚至可对静脉溶栓治疗结果产生直接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溶栓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 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相较于常规诊疗管理模式, 采用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可进一步提高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成功率, 缩短溶栓时间, 减少心肌再灌注心律失常与死亡发生, 利于维护患者生命安全。这主要是因为急诊绿色通道一般采取明确诊断后先用药, 先抢救的管理原则, 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前即确定诊断, 并确认溶栓适应证, 排除主动脉夹层等溶栓禁忌证, 可确保患者在1 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利于为实现心肌再灌注保留足够的时间,也能够为患者转入上级医院接受PCI治疗创造条件[7]。与常规入院模式相比, 开启绿色通道管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可节约近1 h时间, 这对于缩小心肌坏死面积、缩短患者在急诊与专科治疗之间的时间差、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8-10]。
综上所述, 针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可提高溶栓成功率, 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死亡率, 缩小心肌坏死面积, 争取足够的抢救时间, 利于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抢救成功, 改善患者预后。
[1] 郝翠平.溶栓治疗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 15(13):1592-1595.
[2] 王海虹, 丁锐, 何彩娣.绿色通道信息化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评价.中国数字医学, 2017, 12(8):106-108.
[3] 李粉侠, 武卫党.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原因临床分析.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8):1002-1003.
[4] 王丹, 朱传英, 李兴晶.个案追踪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10):7-9.
[5] 吴俊峰.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和院内溶栓对比分析.浙江临床医学, 2017, 19(9):1690-1691.
[6] 甘霖.基于云服务的一体化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国数字医学, 2017, 12(2):53-55.
[7] 田玮, 李卫红, 张庆余, 等.急诊多发伤患者绿色通道的流程优化与信息化建设.中国病案, 2017, 18(5):16-18.
[8] 张庆荣, 毛春节, 曹云云, 等.急诊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5, 32(23):67-69.
[9] 李军, 杨小月, 吴军.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作用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7, 5(7):28.
[10] 温寅昇.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作用.饮食保健, 2017, 4(2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