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安国
摘 要: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要改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师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要建立通用教师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实践;融合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回答了 “培养什么樣的人”的问题,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旨在进教育教学改革。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或者育人目标体系,落实与推行到具体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去,进而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与价值,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就是要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并基于此改进课程实施,推进教师培训,指导考试评价,渗透到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建立的,而非基于学科知识体系建立。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就能够培养的,而是需要借助多学科、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核心素养推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从人的跨学科能力出发,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基本形成,将它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则需要各个学科根据核心素养体系和本学科特点,研制学科核心素养,并把它贯彻到学科教学当中。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是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直接分解到不同的学科之中,特别强调跨学科的统整性,既可以明确地看到如何通过不同课程的合力共同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看到不同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侧重。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核心素养是以整合各个学科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在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时,需要重视学科融合的思想、摆脱分科解构的思路, “各门学科之间的边界不应当是刚性的、僵化的,而是软性的、互通的。超越了这个底线,无异于否定了核心素养本身。一个严重的后果是容易导致分科主义思潮泛滥”。这样核心素养就变了质,发挥不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学科整合的作用。
二、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
课程实施是指将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保证融入核心素养后的课程标准落实到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确立后,要想真正将其落实到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转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了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顺应新的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这个学习共同体当中的教师应有的专业技能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制相应的教师通用能力和标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转化效率的重要举措。
四、基于核心素养指导考试评价是抓手
学生核心素养推进了教育结果导向的教育改革。“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给教育质量评估领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可以说,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不仅催生了教育评价理念的改革,还为教育评价内容和指标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依据。考试内容的改革,需要真正实现从知识衡量转向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例如,要根据各学科考查的素养目标,列出考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双向细目表,编制学科能力素养结构图,并对每一道试题进行能力功能定位; 命题时需要注意试题素材选取的真实性,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实际,力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 题目难度和时间要合理配置,减少大量计算和记忆的题目,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答案; 对于测验的结果,还要深入挖掘分数之下所隐藏的学生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作业批阅与评价的伦理实践操作上,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评价方式要多样,尽量邀请孩子们加入作业评价的活动中来。不仅教师可以作为评价者,对儿童作业进行“面批面改”或者在书面作业中多加批注,以期以作业为载体的“人与人”而非“人与物”的人际对话、心灵交融,还可以让儿童自主评价自己的作业,或者让儿童之间相互欣赏评价彼此的作业效果,让孩子有辩驳、陈述以及知错能改的机会与可能性。其次,作业批阅要用开放性思维取代“专断性”标准答案。所谓开放性思维,就是不能用统一的答案评价孩子所有新奇的回答,要允许孩子们答案中的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再次,小学教师批阅语与评价语要充满赏识性、鼓励性和建设性,避免语言上的暴力伤害。同时,要尽量避免作业评价中的奖惩和“贴标签”行为,避免作业甄别学生优劣并决定直接的奖惩,以免拙劣的作业评价导致儿童对作业和教育的厌恶,甚至身心受到伤害。总之,小学作业批阅与评价的伦理嵌入,要凝聚人文关怀的师生情感要素,让儿童在涤荡着教师厚重人文关爱中感受到作业的教诲价值。
在教育功利化犹盛的背景下,小学教育的伦理本性回归与匡正是一项艰巨且紧迫的工程,小学作业设计的伦理维度审视只是这一工程中的一个环节,却是十分必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