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和跨民族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逐渐显现。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电影《推手》中的中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性,同时也指出试着以包容理解的态度看待对方,尽量达到更好的融合。
关键词:推手;中西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陈曦(1992-),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义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球村大融合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出国定居或是留学考察。然而,中国人特有的东方主义思想和西方人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异。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而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李安导演的电影《推手》正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很好的案例,同时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一.简述电影《推手》
电影讲述了退休太极拳教授朱老被儿子接到美国后,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造成家庭冲突的故事。电影中充满了中西差异的冲突,包括家庭观念、饮食习惯、教育理念、中国人的含蓄与西方人的直接等等。导演李安通过对小家庭的矛盾冲突的描写,实际上反映出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文化具有两面性,不同的文化在一起碰撞造就了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同时也造就了不同文化势必会有冲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家庭观念的不同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家庭,有着固有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注重家庭“和”的观念。在中国的家庭中,有很多老人与子女同住,三世同堂的情景。在这种家庭中往往长辈有着极大的权威,这也能够充分地反映了 中国的“仁”和“孝”的思想。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人在家庭观念方面更加倾向于“独”。西方人的家庭模式一般就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他们拒绝和老一辈的人同住。同样,在西方人的观念里, 老人也不愿意与子女同住,他们希望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晚年生活,而且西方人更喜欢自己带孩子,而不是把孩子托付给老人看管。
在电影《推手》中,家庭观念的不同被展示的淋漓尽致。片子一开始,洋儿媳想要搬到更到一点的房子因为自己可以有更多的生活空间。当小孙子杰米洗完澡出来之后,爷爷抱起他说:“呦,咱们家传宗接代就全靠你这个小宝贝了。”而马莎却不理解地把孩子抱走了。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没有传宗接代的这一说法,他们更加崇尚自由。电影中朱晓生一开始把爸爸从中国接到美国就体现了中国人固有的“孝”这一思想。而他的洋妻子马莎却一直反对在一起居住或者总想换个大房子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独立空间,这就充分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之饮食方面的不同
在电影开始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爷爷手里拿着一个碗,里面有米饭和各种菜还有肉,并且是用筷子吃,而媳妇正好吃了一盘蔬菜沙拉和一片烤面包。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吃就是合餐制,一家人围着桌子,边吃边聊天,其乐融融。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烹饪文化,对于食物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感情。注重运用烹饪加工,把生的,没有味道的原材料变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而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注重吃的简单清淡,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的浓油酱醋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西方人更愿意吃沙拉这种简单又有营养的食物。在影片中,马莎吃着沙拉这一情景在朱老看来就变成“只吃蔬菜”。朱老认为,原来的可以拉近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的吃饭时刻,反而变成了极其尴尬的局面。对于西方代表的马莎来说,吃饭时要忍受在她看来不文明的发出声音,也是极为反胃的一件事情。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之教育观念的不同
在这部电影中,中西方教育观念的不同体现在小孙子的教育上。在影片中,小孙子是最无辜的,他生活在中西文化之间的裂缝中,必须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学习。马莎认为美国是完全开放的教育,因此,当儿子绘画充满暴力色彩的图片时,马莎会亲吻鼓励他。但在朱老看来,美国动画太血腥暴力,会对孩子有不良影响,他希望看到小孙子可以受到中国的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他给小孙子畫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画。马莎希望能够多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而朱老则希望孩子能够规规矩矩,能够向符合中华传统的方向发展,然而这在西方人马莎看来却是不可理喻的。
五.结语
电影有着一个看似完美的结局,朱老选择搬出来住,不用再受孩子们的气。电影是缓慢平和地给我们讲故事,讲出的确实无法调和的大矛盾。导演李安想给我们一个大团圆结局,于是故事以老人的退避结束。但存在的问题还是没能解决。这也是艺术和现实的一种妥协吧。
影片最后晓生给马沙解释什么是推手:“练习保持自己的平衡,同时让对方失去平衡。如果你想让我失去平衡,我只需要化掉你给我的力,然后把力道反送给你。”就如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只有在多文化中求同存异,才能逐渐淡化差异,从而进一步达到更好的融合 。
参考文献:
[1]陈国明.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9:16-170.
[2]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探索[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胡文仲. 跨越文化的屏障[M].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