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体验中的三种旅游关系研究

2018-04-26 05:35张明新徐基宏汪志彬
关键词:沟通交流旅游者旅游

张明新,徐基宏,汪志彬

(1.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与外语系;2.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发展规划处,安徽 马鞍山 243041)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然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旅游已成为我国居民的必需品。当前我国旅游市场消费需求逐步呈现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深度化等典型特征[1],旅游正从高速增长向优质旅游发展转变。优质旅游需要提供优质的体验,旅游才能更加精彩,更加持续。

一、文献综述

旅游活动和审美有着密切的联系。在18世纪中叶之前,人们对于“审美”这样一种人类活动的认识,是用“趣味”或者“品位”一类词来描述的,除了提供“愉悦”,人们并不觉得这种活动有什么大不了,只是认为这种“愉悦”是“好的”(fine)或者“优雅的”(elegant),它只是“享乐”的一种特殊形式。1750年之后人们开始用aesthetics这个不恰当的词来命名审美活动,并且赋予了它超越于“感性”与“愉悦”之上的许多意义,审美甚至成为一种教育、救赎与解放的手段。然而二百多年之后,也就是在我们的时代,文化的大众生产似乎放弃了对于审美的价值期许,凡是源自感性的愉悦,都被划到了“审美”命题之下,快感、刺激、新奇感……凡是来自感性的感觉,都被纳入审美[2]。

1795年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指出,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通过审美教育结合,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异化状态。

康德在1790年写出了《判断力批判》,提出,审美愉悦本质上是一种非功利性、非概念性的精神愉悦;判断先于审美,审美不是一种应激性的官能反应……美感的本质是一种自由感,是诸表象力的和谐;美感,无论是优美还是崇高,包含着对于“善”的追求,以人的完善为目的[2]。

审美愉悦本身是一种精神体验。体验,即德文中作Erlebnis,乃从Erleben(经历)转化而来,Erleben又是Leben(生命、生存、生活)加前缀词Er以形成,这表明“体验”同人的切身经历以至人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3]。据伽达默尔考证,体验虽然在19世纪30年代后开始出现在一些作家和理论家的著作中,但是它成为一个与“经历”(“Erleben”)相区别的概念,却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而且,体验概念的真正成形,是在狄尔泰出版《体验与诗》等著作之后。强调“体验”,既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片面张扬理性主义的反拨,同时也是现代人生命意识抬头的一种表现,因为体验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揭示对象物所蕴含的生命意义。由于生命客观化于意义构成物中,因而一切对意义的理解,就是“一种返回,即由生命的客观化返回到它们由之产生的富有生气的生命性中”[4]。

审美体验研究主要在艺术领域,艺术创造活动总是以审美体验的启动为起始,但审美体验并不以艺术创作活动的完成为结束。其他活动也存在体验,如,旅游体验。

关于旅游体验的含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MacCannell则把旅游体验看成是对现代生活所遭遇的困难的积极响应,他认为旅游者是在寻求“真实”的体验以战胜困难。而Cohen认为,旅游体验是个体与多种中心之间的关联,在解释这种关联时,体验的意义来自于世界观,对个体来说代表着终极的意义。Graefe and Vaske认为,旅游体验是一系列特定体验活动的产物,这种特定的体验活动是旅游者在一个特定旅游地花费时间来游览参观所形成的,是由许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与个人感知、地方印象、所处的情境以及个性等因素有关,甚至还包括沟通能力。Rayan在综合了众多学者的观点之后提出,旅游体验是一种休闲活动并且是多功能的,它包括娱乐、学习等[5]。Wickens以旅游者的动机和旅游体验作为访谈和观察的目的将旅游者分为5种类型[6]。G.Richards,J.Wilson针对文化旅游市场建设混乱,重复性建设严重,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创造性旅游”的解决方案。他指出,在现有的文化旅游产品中不仅要加入有形的创新元素,同时还要将创新思维融入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当中,从而为游客提供一种创新性体验[7]。

国内对旅游体验的研究则相对比较晚,谢彦君在1999年首次提出“旅游体验”这一研究命题。2010年谢彦君进一步提出,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8]。张凌云认为,从第一层次看,旅游是人们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人们对于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熟悉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异化体验,是对惯常生存状态和境遇的一种否定[9]。

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本身,后期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的分类、层次、应用。遵循“现象——活动——关系”的逻辑,即现象是由其背后的活动决定的,活动是由其背后的关系决定的。事实上,就旅游体验活动而言,旅游关系在背后推动旅游活动的开展,这种关系的互动影响着旅游体验活动的性质、内容、方向、规模等。不同的旅游关系会有不同的旅游体验。旅游关系是由作为主体的旅游者和作为客体的旅游对象构成,客体的旅游对象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旅游吸引物,其中有形的,如景区景点;无形的,如地质构造、自然生态系统、社会制度、目的地态度、生活习俗。根据旅游客体的不同,可以把旅游关系分为人与地、人与人和人与物三种关系,三种旅游关系的存在和相互作用使得旅游体验也不同。

二、人与地的关系

(一)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有生命、有心理的旅游者和无生命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一般指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环境、自然景观,没有或很少有人类活动、涉足的区域,如,景色优美的山体、沙漠、雪山、大海、自然保护区。

(二)人地关系的本质是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人地关系互动中最核心的活动,一种极其丰富而深刻的感受。

黑格尔认为,人与外在世界有三种关系,即欲望关系、认识关系和审美关系,前两种关系都不是自由的。在审美中,主体得以摆脱欲望冲动和理智判断的桎梏,也避免了被对象的效用和功能所限制,从而获得了自由。“无论就美的客观存在而言,还是就主体的欣赏而言,美的概念都带有这种自由和无限;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和无限,美的领域才摆脱了有限事物的相对性[10]。

李波认为审美认知是指在已有的审美认知图式下对审美情境中与审美主体产生审美关系的客体的欣赏和认知,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审美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11]。

审美体验是一种价值活动,主要提供的是体验中的感性价值、静态体验、是以表象认识为主,逻辑分辨为辅,是表象的总和。对应的旅游类型主要是观光游和休闲游。

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一般地,思维,想象,其它心理活动仅停留在感觉器官所见、所听、所感的情景,思维和感知凝固在这一瞬间、这一时刻,并持续着,不做深入思考或另有所思。沉浸在所见、所听、所感的一切,享受着所见、所听、所感的表象,内心深处显现出平时没有的空旷、安静、平静、自由、舒心,抛开世俗杂念,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或者借用审美中常说的一句话,对现实意识进行“悬搁”并进行“现象还原”。

正如朱立元所说,“审美体验是指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12]

王敏也认为,“审美体验与其它类型的体验是有所不同的,它除了具备一般体验所具有的直接性、整体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与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性、超知识、超道德而又自然合知识、合道德性以及意境等特征,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道德、理智认识等特征。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对审美的体验,也是以审美的方式进行体验,它总是与自由的精神相联系。”[13]

脑神经科学、心理学、信息科学已经证明:对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审美的神经机制与相关的脑区有关。审美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涉及我们的感知、情感、想象、记忆,以及价值评判等高级认知过程[14]。审美能力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功能,审美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到感知、情感、记忆、评价、判断等多个子过程[15]。其实质是审美主体的一种复杂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形象思维——记忆——获得美感享受(审美体验)。

旅游活动中人对自然景观的审美体验同样适用神经机制研究的一般结论。

(三)审美体验的过程

在旅游审美体验中,影响审美体验的因素众多。

客观因素主要有:景观本身、天气、日光、季节、角度、位置、时间(长短、间隔周期)、空间(人流量)、周边的场景(背景)、社会、历史、文化、教育等。天气、光线、季节会强化或弱化景观本身的审美效果;位置和角度是指从某个位置和角度观赏会有比较好审美体验;时间指观赏时间长短和间隔周期,如导游人员(间隔周期短而且频繁)和旅游者(间隔时间长)对同一景观的审美体验是不一样的,旅游者可能审美体验好,但导游因为经常来旅游区,其审美体验可能就很一般了;空间指旅游者在观赏时对周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需求,空间拥挤(如景区人满为患)显然不会有好的审美体验;周边的场景主要是作为背景对景观本身起渲染烘托作用;社会、历史、文化、教育主要从宏观环境上影响审美判断,如中国对松树赞美的文化会影响旅游者的审美判断,进而影响审美体验。

主观因素主要有生理(遗传)、性别、个性、情绪、知识经验等。生理指某些生理上的因素会影响审美体验,如,恐海者没办法欣赏海之美、视力障碍者没办法领略漓江之美、高龄者没办法领略高山之巅的巍巍雪山、恐高者没办法欣赏华山之险;听力障碍者无法领略长河奔流,惊涛拍岸;性别不同的旅游者其审美体验也不同;个性、情绪、知识经验不同其审美体验也不同。

审美体验总是从主体的感知开始的,这种感知会引发旅游者的身心反应,产生情感。一般而言,对一自然景观,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匹配时就会产生好的审美体验,反之亦然(图1)。

图1 审美体验效果

同一自然景观的特点、颜色、几何形状、物种、形成原因、周边的场景,不同的人会不自觉地遵从自己的偏好习惯,使同一自然景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自然景观映射到人的大脑,不同于用镜子照事物,映射到大脑的景观,都要经过大脑筛选、加工,反映人对自然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精神领域的,会带来审美体验,而不是人类基本需求(物质领域),这种感知会带着某种情绪,会产生至少两种情绪变化,即积极的审美体验和消极的审美体验(图1)。

积极的审美体验,如,《游褒禅山记》《雨中登泰山》《游黄山记》等山水游记和《饮酒》等诗词歌赋,有的起到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启迪心智的作用,有的起到了开心、舒心,获得心情放松、愉悦享受的作用。

一般说来,这种主客体的审美体验过程大致可分为“起兴”(初级直觉)、“神思”(想象)、“兴会”(灵感)几个不同层面。这几个层次不同、深度有异的体验形式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体验序列,呈现出由初级层次向高级层次、由外部体验(机体觉)向内部体验(心意状态和人格结构)、由浅层感触到深层感悟的层递性。李泽厚提出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层次也都导源于前二者,其意思大致相同[16]。

审美主体能达到审美体验序列里的哪个序列取决于审美主体自身,就目前大多数的旅游者来说,对于一次观光游,审美体验就其能回忆起来的仅是表象的集合,也就是要么悦耳悦目、要么悦心悦意,很少能达到悦志悦神的。

消极的审美体验是指给旅游者带来不适效果的审美体验,如,观海突遇台风、旅游线路中的雷同景观和重复设置,后面景点的审美体验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带来消极体验。

自然景观千差万别、变化万千,旅游者形形色色,审美体验正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三、人与人的关系

(一)人人关系

人人关系是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涉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志愿者和目的地居民等形成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双向互动的特点。

(二)人人关系的本质是服务体验

在整个旅游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贯穿始终,如,旅游者与其他人员直接面对面形成的是服务关系;旅游企业之间形成的是相互协作和竞争关系,更是服务关系,是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服务的关系。不管怎样,这种人人关系的本质是沟通交流体验,这种沟通交流与惯常环境下的沟通交流是不同的,惯常环境下的沟通交流大多是谈论聊天,是日常活动,得不到服务体验;非惯常环境下的沟通交流是一种服务,如接待企业和接待人员的态度、仪容仪表和沟通技巧、目的地居民对待旅游者的态度,这种服务能让旅游者产生积极的服务体验和消极的服务体验。有时把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也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来(如好客山东),也是为了让旅游者获得积极的服务体验(图2)。

图2 人与人之间的服务体验

(三)服务体验的过程

一般地,人与人的关系是服务体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并具有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包括业务沟通交流和非业务沟通交流,这两种沟通交流贯穿人与人关系的始终,其中业务沟通交流一般具有功利性,非业务沟通交流既有功利性也有非功利性,所以服务体验是动态体验、文化体验,是感性价值和理性价值并存。

这种服务体验是有生命、有心理的人和另一有生命、有心理的人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从而产生服务体验,这种服务体验总体来说,带有现实化的价值判断,具有世俗化的特点。

四、人与物的关系

(一)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是指有生命、有心理的旅游者和人类创造物之间的关系,这种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旅游客体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包括主题公园、博物馆、旅游纪念品等有形的事物,以及民俗风情以及社会制度等无形的事物和现象。

(二)人物关系的本质是认知体验和娱乐体验

物是指人类的创造物,包括有形的创造物也包括无形的创造物。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就是有生命的有心理的人对物的认识(认知体验)和利用(娱乐体验),获得的是认知体验和娱乐体验(图3)。

旅游者对秦始皇兵马俑的游览,体现了旅游者通过兵马俑了解秦朝的文化,获得了相应的认知体验。

目的地居民之间形成的某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习俗是民俗风情和社会制度。旅游者来此旅游就是为了认知这样的旅游客体。例如,旅游者到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是为了认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如果旅游者参与其中也会获得娱乐体验,如,泼水节。

(三)娱乐体验和认知体验的过程

一般地,人成为物中的一部分、参与其中,这种动态的参与,体现的是娱乐体验,如滑雪、主题公园的游乐设施以及参与民族风情活动等;人对物进行静态的参与,体现的是认知体验,反映的是理性价值,如博物馆的展览、古村落以及观赏民族风情,这种认知体验和娱乐体验是无形的。认知体验是有生命的人在现实中的认知,是一种带有社会性质的价值判断,如,认知体验中的购物体验就是认识到所购之物具有符号意义(代表特定意义,如长城景区的纪念品)、具有旅游者认为的美感、享乐、留住记忆的特点,体现的是旅游者的一种价值判断。

图3 人与物之间的娱乐体验和认知体验

五、结语

人的心理总是在寻求一种平衡,如果人的心理对外部世界存在不平衡,就会出现紧张,进而产生需要、动机,由行为来获得弥补不平衡的东西,达到平衡,以此来完善自己的心理、充实自己心理。就旅游而言,人需要通过旅游体验来补充心理缺失的那部分体验,这也是旅游体验是心理活动、精神体验的缘由,优质的旅游体验使人的心理得到净化和完善。

旅游体验是旅游活动中最核心的活动,一种新的供给物,是在主客体旅游关系互动中产生的,这种互动产生了人与地、人与人和人与物三种旅游关系,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每种旅游关系决定的旅游体验,还会产生新的旅游体验内容。同时旅游体验会产生哪些旅游现象,这些都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猜你喜欢
沟通交流旅游者旅游
行业党建工作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党组织与党外人士沟通交流的研究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加强沟通交流 强化互动联动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旅游
“她”架起人大工作沟通交流的桥梁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